书城社会科学铃木镇一教育法
32130800000004

第4章 孩子的才能不可能来自遗传

就绝大多数人的情况而言,人的才能并非来自遗传,而是来自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正是由于后天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类中才有了普通人和优秀者的天壤之别。

——铃木镇一

才能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

多年来,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人们认准了这种僵化的观点:天才是天生的,神童初生时的啼哭仿佛就是一首诗。让他们立刻接受天才观确实很难,尤其是我们东方人,对于前世今生、因果报应这类荒谬的东西更是深信不疑。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后,遗传学说又矫枉过正地被完全接受了,甚至出现了这样荒谬的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铃木镇一时常能听到一些父母埋怨道:“我真不明白,人家的孩子学习为什么那么好,一个个都像是天才似的,我们家孩子的成绩老那么差,太让人烦心。”

铃木镇一对他们一般都这么回答:“先别责怪孩子,还是先反思一下你自己的教育方式吧。”

家长们听到他这样回答,常常会说:“但你要知道,我们已经尽了所有的能力来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了,无论别人家孩子有什么,无论多贵,我们都照样满足孩子。无论别人家孩子学的是美术还是音乐,无论多少钱,我们省吃俭用,紧着自己也要让孩子去学。但是你看看,这孩子老是这么差,我们真是太失望了。唉,我想这也不见得和你说的教育方式有关,这绝对是因为人家孩子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遗传基因好,生下来的孩子当然也聪明。我们呢,唉,费了好大劲才混了个一般大学,唉,怎么说也只能怨自己,这就是命啊!”

这话虽然未免有些夸张,而且还有一部分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但想必也是许多家长心里的想法吧。父母聪明孩子也一定聪明,这种观点确实流行一时,但是铃木镇一对此一直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铃木镇一以自己的学生为例,指出:许多学生的父母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孩子就比别人差:

小林建次郎的父亲是个卡车司机,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木讷,母亲更是个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假如按照那些家长的观点,小林建次郎的遗传基因肯定很差,绝不可能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但事实上,他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出色的造诣,在美术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铃木镇一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的教育试验,结果更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遗传有它自身的规律,能力也有自身的规律,这两个规律是平行的,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我们主观想像的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天才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在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

——铃木镇一

神童并非是天生的

铃木镇一指出:在人的生理上,遗传会造成人的各种差别,诸如身高、长相、体质、性格,都会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是,人类也总是在适应后天的生存条件中得到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铃木镇一指出:从事教育的几十年间,曾经有不少家长前来向他请教:“铃木先生,您教出了那么多的音乐神童,您一定具备发现天才的眼光,能否请您也看看我们家的孩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天分?”

对此,铃木镇一的回答一般是这样的:“太太,您的这一要求真是让我为难!”

社会上,有不少人向来认定人的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似乎上苍在造人的时候,对一部分人特别关照,慷慨赐予他们非凡的能力;对另一些人却没能一碗水端平,使他们自生下来就愚笨。这也就难怪家长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铃木镇一提出,要求他鉴别他们的孩子到底是属于幸运的前者还是倒霉的后者了。

这种观点虽然明显不对,却在世上有很大的市场。不仅普通的人们对它信之不疑,就连相当多的著名学者,比如高尔顿、隆布罗索等也抱着这种生而知之的天才观。

这些学者的影响力是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他们既然坚信这种观点,并著书立说,发表演讲,身体力行地大力提倡,也就不难理解这种观点现在为什么已经如此深入人心了。

这种错误观点一旦被视为真理为人们所信奉,其后果真是令人悲哀:一些人由于遭受到失败和挫折,便从而认定是自己天生无能,没有成功者的天分,整个人生从此陷入灰溜溜的狼狈境地里,不能自拔。这些人往往长时间地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不去检讨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却在那里抱怨命运不佳,上天不公,以至于一个原本可以有所作为的人,从此长吁短叹,虚度年华,这简直称得上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幸!

在铃木镇一看来,人的能力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天生的。

从生理结构上看,不论是成人还是小孩,不论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不论是白种人还是黑种人,前提是只要他是一个人,他的头脑都差不多——每个人的脑细胞都是140亿个,这是任何人都一样的,没有谁是150亿个,也没有谁是130亿个。

从生活经验上我们可以获知,一个人刚出生时除了哭闹和吃奶,什么都不会,什么能力也不具备。只有当他们一天天地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模仿,不断掌握各种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他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一点,同样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并没有谁是生下来就会大声说话或唱歌的。

既然出生时每个人都是差不多的,那么,为什么当他们长大成人后,有的人会成为人人艳羡的天才,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辉煌地度过一生;而有的人却只能碌碌无为地苟且偷生呢?

铃木镇一认为:那些碌碌无为的大多数人只是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科学的教育,他身上所具备的潜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也就是说,仅仅是由于后天所受教育的不同,才使人类中有了普通人和优秀者的天壤之别。

如此看来,那种认为“天才当然是生而知之的”、“天才肯定和我不一样,我们天生就不如别人”之类的观点,自然是绝对片面的和有害的。

人们看到铃木镇一培养出的数以百计的小提琴神童,总是误以为那是因为他善于从一般人中挑选出有天赋的孩子。这同样是错误的,铃木镇一请持这种观点的人到他的学校去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就发现在铃木镇一的众多学生中间,自然有天资较高者,但也不乏双目失明的孩子、患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以及无法控制身体协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谁也不会说他们拥有多么高的天赋。

可能有人又会说:“是呀,那他为什么没有把那样的孩子培养成神童呢?”

铃木镇一承认是这样。不过,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后来成为了神童的孩子,在当初又表现如何呢?铃木镇一以他的学生丰田根二为例介绍说:

根二的父亲第一次带他到我家时,他只有两岁多,完全是个不明世事的小娃娃。他对玩泥巴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对音乐的兴趣。如果让他选择玩泥巴和拉小提琴,他绝对不愿意碰一下那琴弦和琴弓。

根二是个异常好动的孩子,简直像得了多动症一样,哪怕要他安静地坐上5分钟,他都像是如坐针毡,要是让他拉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一般地困难。

根二练了一个星期后,连最基本的音阶都拉不好,实在看不出这是一个有任何天赋的孩子。

有一天,我出门办事,吩咐7岁的江藤骏带领其他孩子练琴。我办完事回去时,却看见根二被江藤骏罚站在小板凳上,正在哇哇大哭。一见到我,孩子们纷纷向我告状,说根二根本不用心练琴,我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跑到院子里玩泥巴,捉小蚂蚁去了。江藤骏是大师兄,就跑去叫他回来,可根二不听,江藤骏去拉他时,他就倒在地上打滚耍赖。

听完根二的“劣行”,我把他从凳子上抱下来,一边给他擦去眼泪,一边轻言细语地对他说:“根二你不喜欢拉琴,是吗?”

根二却答非所问地说:“小蚂蚁在搬家呢。”

“哦,根二不是不喜欢拉琴,只是现在想看小蚂蚁搬家,是吗?”

“是。”根二承认。

“那么我们这样做好不好——你可以先去看小蚂蚁搬家,看完了我们再做音阶练习吧。”

“真的吗?”根二有点不相信。

“是真的,你去吧。”

从那以后,我准许根二练一会儿琴就去玩一会儿,因为只有让他贪玩的天性得到了发挥,他才可能真正投入地把琴练好。当然这样一来,他和其他孩子比起来,进度就慢多了。不过,依据我的常识来看,要是摊上根二这种学生,如果是其他人,大概不会再对他严格要求,多半会将他放弃了吧?要是这样一来,那么这个后来被称为“天才儿童”的丰田根二还会是天才吗?只怕连一个普通的小提琴爱好者也不一定算得上。

可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我没有对他失去信心,依然认真地教他,为他的一点点进步而表扬他。我记得我经常对望子成龙却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根二的父亲说:“请耐心地等待吧,不要对他失去信心,他昨天又学会了一小段曲子呢。”

在这种不懈的努力下,根二终于会拉《小星星变奏曲》了,我和全班孩子都为他鼓掌:“根二,你真棒!”

后来根二成为柏林广播交响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在音乐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一点恐怕当初连他的父亲也没有意料到吧。”

和根二一批的其他学生也很不错:

江藤骏,戈迪思音乐学院高才生;

友松洋子,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博士;

小林伍思,《读卖新闻》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

铃木酉太郎,戈迪思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

还必须特别指出:上述这些孩子全都是免试录取进入铃木镇一的学校的。就是说,只要孩子和家长们愿意,铃木镇一的学校的大门永远向他们敞开,没有任何考试。事实上,铃木镇一在全国各地的才能教育分部都是如此,即全都是免试入学。也就是说,铃木镇一的学生不但不是精心挑选的好苗子,恰恰相反,他接纳任何一个想学习的孩子,不论他的资质是高还是低。

铃木镇一奉劝每一个家长,请他们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出息的,如果你懂得正确的培养方法。

铃木镇一说,他的学校之所以免试招生,并不在乎孩子们的资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个孩子,如果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当他经过不断的努力,都可以成才。而越来越多的在这种观点下被教导成长的孩子们最终成才的事实,也再清楚不过地证实了“才能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在任何一个孩子——哪怕他被人认为是愚笨的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让人惊讶的巨大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开发他们,发掘出这种潜力。

——铃木镇一

英才都是后天教育出来的

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才使有的人成为了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有人说不承认孩子之间的天赋差异是不对的。

铃木镇一认为,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但后天的教育完全可以填补和缩小这种天赋差别。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很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

因此,倘若能实施可以发挥孩子禀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50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80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80禀赋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是不多的,大多数孩子,其禀赋约在50左右。

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

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生来禀赋高超的孩子为数甚少。

孩子如果只靠天赋,那将是一事无成的。孩子生下来即使具有很高的天赋,若得不到发挥,也是无济于事的。社会上曾出现了很多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可惜其中很多人由于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成为极平凡的人。尽管能力的遗传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出现遗传性天才的例子却很少见,其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铃木镇一始终认为:

幼儿就像烧陶瓷的粘土一样,教育得如何,决定他成就的大小!小孩只要从小教育,就可以成为音乐家、画家、诗人、学者等等。

可是,有的人也许会说:“成为音乐家就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如果没有敏锐的耳朵,多么早教他音乐也不行。而敏锐的耳朵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

有没有敏锐的耳朵,这是对大人或小孩长大以后才说的话。如果从两三岁开始训练,是完全可以培养出敏锐的耳朵来的。心理学家所说的视觉型和听觉型,也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从莫扎特的例子来看,他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是由于他出生在充满了音乐气氛的家庭里,从小就培养了对音乐的爱好。

米开朗基罗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寄养在别人家里,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后来他说:我不仅在这个家庭里吃了保姆的奶,而且从小就爱上了锤子和凿子。而他的家庭却是非常有名的豪门世家,非常反对他成为雕刻家。但是当其心之火已经燃烧起来后,他父亲也无可奈何了。

林内家住在湖泊之滨,周围有野花,有森林,有马叫,也有小鱼游泳。他之所以能成为大生物学家,就是因为他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决不否定遗传的重要性,但是遗传对孩子的命运来说,也决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具有强大的决定力。

——铃木镇一

铃木镇一强调:孩子能否成为伟大人物,只看其在学校的成绩是难以断定的。可是,伟人的孩子不一定是伟人,这是事实。世上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才能的问题。才能这东西不光是遗传问题,重要的是脑髓是否发达。

夜莺的“才能教育”来自“师傅鸟”

铃木镇一过去曾经认为,夜莺无与伦比的歌喉肯定出于其本能或者遗传。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春天,人们将夜莺的雏鸟从野外鸟巢中带回,当做宠物养起来。一旦夜莺打消了恐惧,开始进食,人们就会借来一只叫声悦耳的夜莺作为“师傅鸟”,师傅鸟整天唱着好听的歌。让小夜莺大约听一个多月。这样,小夜莺就接受了师傅鸟的训练。

很早以前,日本人就懂得用这种方法来创造最好的环境,以更好地训练夜莺。可以说,这就是夜莺的“才能教育”。其中,师傅鸟扮演了“老师”的角色,“学生”则需要接受各种形式的训练。但是,最重要的是最初第一个月必须配备好的“老师”。夜莺唱歌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最初一个月“老师”的嗓音和声调。夜莺并非生来就是一个好歌手或者差歌手,对它而言,生命具有一种适应环境的神奇魔力。如果它有幸遇到一个好“老师”,小夜莺就会通过生理上的转化,摸索着练习,唱出“老师”那样优美的歌声。但是,如果将一只在野外已经长大的夜莺带到这位“老师”面前,正如实验一再证明的那样,往往培养不出歌声优美的夜莺来。这就是塑造并形成生命潜能的自然法则。小夜莺成长的例子,难道不正为我们开发人类潜能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吗?

铃木镇一坚信这一点。因此,为了孩子,他竭尽全力要求父母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