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畏浮云:王安石
32124800000035

第35章 事亲至孝

王安石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对家人非常好。对长辈更是孝顺。少年时跟随父亲走了很多地方,父亲的一言一行也都影响着他。廉洁自律,一心为公,父亲的言传身教,王安石一生都在恪守。王益去世后,王安石第一次经历至亲的生死离别,心中悲痛万分……

“昊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精神游离肝肺绝,眦血被面无时息。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苍天啊!为什么忽然给我们家降下这么大的灾祸,父亲一朝仙逝,以后我还有什么人可以依靠?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可依赖的孤独使我肝肠寸断,精神恍惚。不要说头发蓬乱,根本不知道去梳洗,哭泣至伤心处眼睛里都流出血来。这种悲痛之情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压制。母亲、兄长和弟弟妹妹们守在一处,一边伤心哭泣一边给彼此安慰。连续几年,我们都无法从这种伤痛中走出来,每到吃饭时,看到桌上为父亲摆放的碗筷,心里又开始难受,饭也吃不下去了。

王安石的诗词文章都很平实,很少夸张修饰。在他的这首诗里,描写的正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这首诗写于他中进士以后,距离王益逝世已经有5年左右了。但是其间的伤痛之情仍然让人落泪。后来,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奉诏进京,闲暇之时与朋友重游西太一宫,这正是当年父亲和兄长带他来过的地方,想起往事,更是悲不自胜,写下两首催人泪下的题壁诗: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初读之下似乎并不觉得如何,但若细读,其中哀伤之情真是“绝代销魂”了。

王安石对祖母和母亲一样至孝。曾经因为祖母年迈需人照看多次推辞朝廷的任命。在他的母亲去世以前,王安石一直不愿进京,卷到朝廷的是非争斗中。

王安石的母亲吴老夫人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子,老夫人识文断字,喜欢读书,到了老年,还常常拿着书本看,而且记性很好。做事果断,明白是非,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非常人所能及。她虽是王益的继室,却对王益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王安仁和王安道很是照顾,与亲生一般无二。

王安石每到一地,都把家人带着。嘉祐八年(1063),吴老夫人在京城王安石的家中去世,王安石辞去官职,回到江宁为母亲守孝。王安石麻衣孝服,在母亲坟墓旁边盖草棚居住,地上铺上秸秆稻草之类的,王安石就坐卧在上面。因为哀伤过度,面容憔悴,身体消瘦,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

荆南的知州潘夙因为有事情要告知王安石,就写了一封信交给信差带去金陵。信差根据路人的指引,找到了王安石住的地方,见一个老头儿坐在地上,骨瘦如柴,面容枯槁,以为是王安石家的下人,便对他说道:“我这里有一封书信,是给你们家舍人的,麻烦你快送到家里去交给他。”(“舍人”是当时对贵族子弟的称呼)

这个被信差当做下人的“老头儿”正是王安石,此时他才不过40多岁,却因为伤心过度,看起来像个老人了。王安石也没有纠正信差的话,只是接过书信坐在草铺上就拆开来看。信差一看,急了:“我说你这老头儿!这信是给你们家舍人的,你一个下人怎么能拆开看呢?舍人怪罪下来,你担当得起吗?就是我也没法交差啊!”

信差在这里急得大呼小叫,引来了路过的人。众人赶来了解了情况,松了一口气,对信差笑道:“你呀,别在这儿喊了。眼前的正是你要找的舍人,可不是什么下人。”

又小声解释道:“王舍人是因为老夫人去世,伤心所致啊!”

信差听了,这才明白,一个劲儿地向王安石道歉。王安石只是略摆一摆手,并不计较。天底下竟有如此孝顺的人啊!信差出去以后,嘴里还忍不住不停地赞叹:“好舍人!好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