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六年正月十五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件令神宗皇帝和王安石都十分意外的事件。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王安石应邀陪同宋神宗到皇宫观赏花灯,地点是皇宫正门宣德门。当年开封的宣德门类似于后来北京的天安门,高大雄伟,巍峨壮丽,是门楼合一的建筑,故也称宣德楼。门前有开阔的广场,国家的重大庆典活动都在此举行。当晚,神宗皇帝就要带领众臣登楼观灯,与民同乐。
此时的王安石正得宋神宗的恩宠,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当他兴致勃勃骑着高头大马直接进入宣德门时,不想这个看上去很平常的举动竟惹了麻烦。在这里值守的太监张茂则先是冲他大声叫停,随后示意守门卫士上前揪住为王安石牵马的马夫,不由分说上来就是一顿拳脚。马夫骂道:“瞎了狗眼啦,这是王相公的马!”张茂则呵斥道:“相公也是人臣,难道要当胡作非为的王莽吗?”原来,张茂则如此大胆是因为王安石进宣德门不下马,犯了规矩。
一个当朝宰相居然遭下人如此侮辱,王安石自然十分恼火,马上找到宋神宗给评理:“陛下,门内下马,并非我王某开的先例,先前随同曾公亮宰相陪皇上进皇宫都这样。”这一提醒,神宗也觉得有理:“是嘛,朕做亲王时,地位可是在宰相之下的,不也是在门内下马吗?今天这事何故如此?”不料一向与王安石不对眼的老臣文彦博,却冷冷地甩出一句阴毒的话:“老臣从来只于门外下马。”言外之意是当臣子的应该懂得的规矩,难道就你王大宰相特殊?
不过宋神宗还是向着王安石的,但若明着偏袒王安石,又怕落人口实。于是,决定走符合“三公原则”的司法程序,将此案移交开封府审理。
接手宣德门一案的是开封府判官梁彦明、推官陈忱。这俩法官脑瓜灵光,深知王安石与皇帝的关系不一般,于是,毫不犹豫将门卫判处杖刑,把两个大胆狂徒打了个屁股开花。
事情至此,本可以画上句号了。但王安石觉得这事并非偶然,不然一个小小的门卫哪来这么大的胆,所以,强烈要求神宗皇帝彻查幕后指使人。
宣德门一案在朝中大臣中引起议论,不少官员也毫不客气地指责王安石。御史蔡确就公开站出来为受冤屈的门卫辩护:“卫士的职责就是拱卫皇上,王宰相不按规矩下马,卫士理应呵止他。而开封府的两判官也不是个玩意儿,就知道仰高官鼻息,不仅不秉公执法,反而重责卫士,从今往后,卫士谁还敢忠于职守?”
神宗感到蔡确所言亦不无道理,然而也不想追究王安石的责任,他要维护王宰相的面子,只为自己魂牵梦萦的改革大计。为了平息官员中的不满情绪,只能拿那两个开封府的官员开刀。于是,拿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处理意见:对开封府的两名官员各罚铜十斤。这场沸沸扬扬的宣德门事件遂告平息。
熙宁五年,谏官唐炯大闹宫廷一事几乎使王安石名誉扫地,在当时影响非常大。
唐炯是一个年轻气盛、急于向上爬而又胸无城府的人。熙宁初年,他就给神宗皇帝上书,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在变法之初,他对变法是大力支持的,这使得王安石非常高兴,于是就在神宗面前大力推荐他,唐炯得到了赐进士出身,为崇文殿校书。但过了不久神宗就看出此人思想太过于片面,会有后患,就令其知钱塘县。王安石也逐渐认识到此人做事太过草率,没有责任感,因此也不同意提升他的职位。
唐炯心怀记恨,认为自己不能升迁全是因为王安石从中作梗,在神宗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他决定狠狠地参王安石一本。熙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当大臣们准备退朝的时候,他站出来说有本要奏,唐炯此举令众大臣皆惊。神宗告诉唐炯有事明日再说,唐炯不肯,血气方刚的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执意展开奏疏,盯着王安石厉声喝道:“王安石,你也靠前听听吧!”唐炯这一招真厉害,王安石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因此不知是进是退,平时思路敏捷言语流利的他竟憋得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得意忘形的唐炯步步紧逼,迫不及待地大声宣读,内容全都是攻击王安石的,没等唐炯念完,神宗立刻制止,但唐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毫不退缩。
唐炯念完后,大殿里的气氛非常紧张,没有一个人敢说话,安静的似乎能听到大臣们急促的呼吸声,神宗也不知说什么好,场面十分尴尬。唐炯完成此惊人之举后,自己乘马直奔东门永宁院待罪。等唐炯走出大殿,神宗问众大臣,为何唐炯敢这么做?王安石只能自我叹息道:“此人疯狂,又被小人指使,也没什么奇怪的。”尽管如此,王安石还是久久不能释怀,唐炯当着众人羞辱他,任他王安石再怎么心胸豁达,也不可能对此毫不在乎。
唐炯此举在朝野上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举动没有让他飞黄腾达,而王安石却因为这件事情名誉扫地、颜面全无。同时,这也影响了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神宗与王安石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这一切最终导致了王安石的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