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嘉祐八年,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了,此后五年的王安石,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闲适、最平静的一段时光。在这五年中,他没有被政事烦扰,没有被各种案件卷宗牵绊,陪伴他的只有书、朋友和他的学生。他在绿荫环抱的家中读书、写文章,还收了几个徒弟,给他们讲学,每天都和朋友、学生讨论学问,这种轻松愉快的日子,是他以前从来没有享受过的。有时候他也在想,就这样终了一生,不再去为官场斗争而伤神,像陶渊明那样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岂不是很好吗?
天气好的时候,王安石经常和朋友、学生们去登山游水。江宁,在王安石眼中是江南一座美丽优雅、魅力非凡的城市:钟山郁郁葱葱,气象万千;玄武湖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栖霞山到了秋天,红叶遍野,五彩缤纷。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那么令人向往。这里的每一座桥、每一座塔,都值得亲自去走一遭。王安石每次和朋友登山时,都会文思泉涌,因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如: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姿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词的大意是说:登高远眺,往事一幕幕;青山绿水仍旧在,只是已枉然;千百年来的英雄豪杰打拼下来的基业,总是经不起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消磨,那些往事就像滚滚江水一去不返。
作为一个政治家,身居六朝古都,眼前的一切不能不引起王安石对历史上朝代兴替、人亡政息的深深思索,他发思古之幽情,写出了著名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那种朴素的情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不知不觉又在心中激荡起来,那一年王安石47岁。47岁,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正值黄金年龄,加上他做了多年的地方官,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有大展才华的机会,能否将他那满腔的爱国热忱化为治国安邦的现实。
王安石是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精研了古今名人的穷通之数,而且对此颇有心得。在与朋友的谈话中,他说:“身犹属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这么多年来,王安石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机会,这种等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他心急如焚,却只能等待,这种痛苦与焦急表现在他的许多诗作中。在《明妃曲》中,他用王昭君等人的遭遇来自比,写道:“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在咏史诗中,他抒发出心中的惆怅:
斗粟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
脱身负米将求志,戮力乘田岂为名。
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
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
宋英宗驾崩、宋神宗即位的消息传到了江南,王安石那颗孤寂的心此时又变得惴惴不安起来。毕竟,他心里装着国家天下,胸怀大志,他不甘心就此屈服于现实,其实也就是他不甘心屈服于自己。此时,朝廷的很多消息传到了江宁。首先是神宗决定英宗皇帝的丧事从简,这个决定让天下所有人为之一震,人们由此佩服新皇帝的干练。接着,神宗皇帝下诏要求天下所有臣民直言朝廷的弊端以及解决弊端的方法,其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再者就是开始整顿吏治。宋神宗早就对中央以及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明了于心,深恶痛绝。有一次他召见开封知县问一些情况,该知县一问三不知,神宗大为恼火,当堂就罢了他的官。
从宋神宗种种举动中,王安石看到了希望,他感到神宗皇帝是一个有魄力能干实事的皇帝。与此同时,他的朋友韩维也从京城开封给他捎来消息说,神宗皇帝很欣赏他,可能会重用他。虽然消息还不是十分确切,但此时的王安石再也不能心静如水了,他明白他这么多年的苦学没有白费,这么多年的地方官也没有白做,这么多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盼头,机会也许真的就要来临了。
熙宁元年(1068)四月,正是江南的晚春时节,朝廷的诏书终于到了,王安石多年的心愿终于看到了希望。此时,整个江宁震动了,人们从各种各样的传闻中猜测王安石此去的前程,有人觉得他必得皇帝重用,有人认为这只是象征性的升迁,种种猜测不一而足。他又一次出去游玩,但这次的心情与以往不同,他想再多看一眼这个地方,因为他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回江宁。
在地方上推行变法的实践,一方面使王安石对于变法的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外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王安石对于变法的信心,使他在后来的变法中面对众多诘难,能够坚持变法立场不动摇,顶住巨大压力推行变法。
王安石一心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变法,实现自己强国富民的伟大梦想,可惜当时的统治者并不欣赏他的变法主张,也没有在全国实施变法的愿望。不过由于当时王安石的政绩、才能和品德,已经是众人皆知,朝中诸位大臣也深为佩服,于是朝廷一次次予其高官厚禄,要是一般的官员,碰上这样提拔升迁的大好机会,恐怕会欢天喜地,连呼皇天有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高高兴兴地去赴任了。可是,王安石的性格很固执,既然皇帝不欣赏他的变法理念,无法实现变法理想,他也根本无意去当什么大官。于是,王安石一次次谢绝了朝廷的任命,甚至有一次,官府派人将委任状送上门去,王安石照例不接受,送委任状的人只好跪下来求他,王安石则躲进了厕所里,送委任状的人便将委任状放在桌上走了,没想到王安石却追上来退还了委任状。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并不在意当什么官、当多大的官,他看重的是能不能实现他的变法理想。如果在朝廷当大官,但是不能推行他的变法主张,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待在地方上做一个父母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改革,以待时机来临。
面对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王安石选择了蛰伏,选择了韬光养晦。他在等待,一旦时机到来,他将让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让这个古老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重现汉唐盛世万邦来朝的辉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王安石就是这样一只蛰伏着的大鹏,他在等待大风,等待可以让他扶摇直上的大风。
应该说,王安石对这次皇帝下诏入京是很高兴的,他抱着改革的希望来到了京城。这从他当时所写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出金陵》中写道:
白石冈头草木深,春风相与散衣襟。
浮云映郭留佳气,飞鸟随人作好音。
这首诗中,王安石心情之欢愉、轻快,溢于字里行间。他可能没有想到今后会有怎样的惊涛骇浪在等着他,也不会料到他自己将会有那样多的困难、压力、痛苦和沮丧,更不会预见到数年之后,他会满怀失望地回到这个曾经让他踏上辉煌之路的地方。
对于这次被皇帝召入京城,王安石的朋友将他比做贾谊和诸葛亮。他虽然不以贾谊和诸葛亮自居,但是却坚信此行一定会有所作为,这在他的诗《酬吴季野见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漫披陈蠹学经纶,捧檄生平只为亲。
闻道不先从事早,课功无状取官频。
岂堪置足青冥上,终欲回身寂寞滨。
俯仰谬恩方自谦,惭君将比洛阳人。
据《石林诗话》记载,王安石被神宗召入京城后,友人王介将他比做诸葛亮,说:“草庐三顾动春蛰,蕙帐一空生晓寒。”而王安石则说:“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玩笑中亦透露出此行欲有所作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