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畏浮云:王安石
32124800000001

第1章 序言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王安石出身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判。嘉祐三年(1058),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但没有引起仁宗的重视。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1067年,年轻的神宗继位,很想有一番作为,他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次年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在他所处的11世纪,中国有可能由封建农业文明向科技制度文明转变。王安石似乎也看到了这一次机遇,因此他竭力推动改革,试图把中国引向这个崭新的方向。

为了适应这个转变,抓住这个机遇,他紧紧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他个性坚强,勇往直前,不为个人考虑。王安石大胆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聋发馈的政治思想,积极推进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

由于变法侵犯了官僚、大地主和小商人的利益,社会原有秩序遭到破坏,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特别是曹太后、高太后的顽固阻挠。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用人不当,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变法的宗旨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人言汹汹,阻力重重,神宗皇帝动摇了。1074年四月,王安石被罢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1085年,哲宗即位,年仅10岁,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启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废除了大多数新法。王安石在忧愤和遗恨中去世,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

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王安石变法: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王安石是一位锐意创新、思想超前的人物。尽管他有失误,这失误也是伟大的,其教训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特立独行的风采和矫世变俗的气魄,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大鹏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