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道与人道
32124300000079

第79章 远离贪婪,不做欲望之奴隶

人,绝不可做欲望的奴隶。贪婪是一种毒品,它会使你越陷越深,最后走向期望的反面。

俄国作家普希金在《渔夫和金鱼》中描写了一个十分贪婪的老太婆。她不断地向丈夫提出各种要求,丈夫越是企图满足她,她的胃口就越大,其贪婪之心永远不满足。

其实,人之求利是在情理之中,但贪婪往往因为有了某种机缘而不断膨胀。如拥有了某项权力,尝到了因这种权力带来的甜头就想无本万利,甚至不断采用不合情理的手段来达到这些目的。古时有一则寓言叫“齐人盗金”,说的是齐国有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一天他路过集市,看见摊子上在出售的黄金,拿起一块就走。被人捉住后,他说:“吾不见人,只见金。”这个例子说明,贪婪有许多时刻是一种专注的情绪。贪婪的人在获得他所渴望的权力、金钱等欲望时,有一种发狂的快感,在这一刻他是非常专注的,仿佛他正与贪婪的对象融为一体。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一类说法,常被引为贪婪行为的借口。许多人在被法律制裁之后都坦言这些格言是自己贪得无厌行为的初衷,所区别的只是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社会上有一些贪官污吏,往往被欲望驱使,最后堕落成罪犯,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他们中间,有人调用公款去炒股、炒房地产,赚了归自己,亏了记在国家的账上,使得大量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方式流入了私人的腰包。有人沉溺于赌博,其情绪制约系统已根本不起作用,赢了还想赢,小输想保本,大输想翻本,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结果是赌了输,输了贪,越赌越输,越输越贪;越赌胆越大,越贪心越黑。贪婪使情绪制约机制崩溃,也使个人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

贪婪的心态通常在自我强化的过程中越演越烈。贪心之人,往往在初次伸出“黑手”时多少有些顾忌,然而一旦得手便自以为得计。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情绪制约机制也日趋崩溃。为了“潇洒走一回”,不惜“拿青春赌明天”,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使“五子登科”,也没有满足的一天。

人生之禅:

做人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更要远离贪婪。贪婪的人,他的价值观念是往外追求,凡事贪多务得,做起事来也就不踏实。禅家认为贪婪是一种恶习,必须予以革除。要防止贪婪的欲望化为贪婪的行动,尚需不断提高每个人平日修养的自制力,适当扼制一些不正当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