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道与人道
32124300000045

第45章 大智若愚,抱朴守拙大聪明

生活中充满了禅的道理,过于精明,往往招惹是非;而大智慧者若愚,看似糊涂,实则心中有数:哪些须舍得放下,哪些须谨慎行事,哪些须得过且过,哪些须抱朴守拙。

愚智之别,不外乎糊涂与聪明之间的高下。愚者不一定全输,智者不一定全赢。

蜀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恰恰是因为他“无能”,按照通常的说法,此人是个典型的低能人物。关于他,有许许多多或多或少带有侮辱性的传说,以至于后来,连他的乳名“阿斗”也成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

那么,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自保的角度而言,他乃是个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

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因而受到敌方的优待。次年,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心理。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皇帝决心利用自己的“阿斗”性格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状,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应哀伤心,但他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喜笑自若。一心以为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司马昭见了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耶?”

一向被称为“清客”的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

戏艺终了之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

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甚至骗过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蜀汉旧臣法正,宴会之后,法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刘禅思索了片刻,笑着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法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出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早与法正有过沟通),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像法正的腔调?”

刘禅假装一惊,睁开眼,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法正教我的!”

自此以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靠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了余生。

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愚钝”和“低能”,从而明哲保身,骗过了无数聪明的当事者。真应了那句名言:“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

假装愚钝,让人认为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韬略。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人生之禅:

夸耀刀剑之锐利,别人必惧其锐利而远避,或尽可能使刀剑变成锯条。这就像一个总爱显示自己的聪明的人,别人必恐于你的聪明,并希望你变成傻子。所以,大智若愚,抱朴守拙实乃真聪明人生之大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