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摄像艺术
32114500000004

第4章 现代电视新闻摄像的纪实性、现场性和故事性

1.3.1 电子新闻采集系统

随着电子新闻采集(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即使用便携式的摄像、录像设备来采集新闻)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进入电视机构,电视真正成为了一个新的媒体,并从那时开始显示出日益蓬勃的生命力。

在此之前,世界上所有的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都是用16 mm电影摄影机拍摄的,因为那时候的电视摄像机和录像机都非常庞大笨重,一般仅安装在演播大厅或是装在大型转播车上,需要的时候进行实况录像或现场直播,当时的电视采制设备完全不能适应新闻采访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而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电视报道的时效性、现场性,均要求新闻记者所使用的新闻采制设备具有小型、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因此,当时16 mm的摄影机配备上同步录音设备曾是理想的电视报道工具,然而用这种设备进行新闻报道,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成本太高,制作工序复杂,需经过洗印、剪辑混录等才能播出,时效性很差;另一方面胶片洗印也带来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在这样的背景下,便携式电视摄录设备被发明后,立即被广泛运用于电视新闻采集中,引发了一场电视革命。

1.3.2 电视新闻摄像的纪实性和

现场性新闻最注重的是真实性,而电视摄像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事物的客观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并把它直接或稍后送入受众的耳目,是真正的“第一手材料”,是原情实貌的记录。因此电视新闻摄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本身所具有的纪实性。而其他媒介或表现手法送给受众的大都是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们的头脑并在人们的头脑中经过改造的东西,是间接的非“第一手材料”,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打了折扣或不真实的。如记者的“转述”是报刊新闻性稿件的特征,记者写得再好也只能产生“现场感”,而没有“现场性”;广播除了让听众听记者的“转述”,还可让听众听现场的音响和人物的讲话,人们只能想像当时的状况,而不能亲眼所见;只有电视的现场纪实手法让观众既能看到现场的真情实景,又能听到现场的各种音响。这在传播事业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这种电视摄像的纪实性给人们带来的身临现场的感觉就是电视新闻摄像的现场性。电视新闻摄像的现场纪实手法是新闻性电视节目的最好形式、最锐利的武器,已经成为新闻性电视节目编辑、记者的首选方式。新闻性电视节目编创人员也应该将其视为看家本领,不断研究提高,达到娴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刻意创新,使新闻性电视节目的真实与现场纪实表现手法的真实浑然一体,共同增强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让观众充分感受真实的意境,深刻领悟人生的真谛。

新闻性电视节目首先应当强调客观事实真实,这是第一性的。但是,仅有真实性还不行,还得让观众看了产生真实感。如果只有真实性而没有真实感,观众看了节目将信将疑,那就破坏了真实性,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是非常遗憾的。真实感是指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实现的良好传播效果,使人一看就信服,电视摄像记者要善于把握整个事件的进程,选取有代表性的场面进行拍摄,用电视镜头拍摄到的事实说话。新闻性电视节目采用现场纪实手法向观众展示现场情景就是标准的“用事实说话”,最能使观众产生真实感;尤其是现场纪实手法的视觉因素,也就是画面,能证明事实的确实无误,会在观众心目中产生良好的认同效应,达到圆满的传播效果。现在我们的不少新闻性电视节目事实完全真实,可就是因为对事件发展过程应该体现的场景没有把握住,而只是泛泛一拍,使节目缺乏真实感而不能让观众心悦诚服,观众对此很不满意。所以,新闻性电视节目本身要求真实性和真实感能有机地统一,即新闻性电视节目要通过记者在现场采访拍摄过程中的视觉选择、画面调动和组接以及同期声注入等有效的现场纪实手法,向观众展示事物的原生形态,有力地证明节目内容的千真万确。人们对客观事物发生的现场纪实总是十分依赖的,古往今来世界上还没有比这更好的表现手法。这也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易受性”,即观众便于接受。在真真切切的现场纪实画面前,记者、主持人用不着长篇大论地解说,略加引导即可让观众确信无疑,独立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留下深刻印象。

1.3.3 电视新闻摄像的故事性

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就是纪实性和现场性,但具备这两个特点还不能保证电视新闻节目好看,加上故事性,电视新闻就更好看了。

美国名牌栏目《60分钟》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电视媒体众多栏目中能保持50多年长盛不衰,秘密何在呢?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资深记者、《60分钟》的创始人和长期的总制片人唐·休伊特对《60分钟》开播50年来保持成功的总结就是:“《60分钟》成功的公式是简单的,那就是,给我讲一个故事。就这么容易。”事实也证明,《60分钟》的制片人和记者找到的真实故事和讲述故事的方式就像电视剧和电影那样具有吸引力。在1997年上映的故事影片《惊爆内幕》一片中,演技派影星艾尔·帕西诺在片中饰演一个电视调查记者,为捍卫公共健康与庞大的官僚体制抗争。这部影片在当年曾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它就取材于电视界一个真实事件,而且也和一个声名赫赫的王牌栏目有关,这就是《60分钟》。《60分钟》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的成功和知名度,其节目的故事性功不可没。

西方新闻界往往把头条新闻称为“top story”而不是“top news”,一些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主持人也都把如何生动地为观众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故事看作是自己毕生的工作和追求。作为调查性电视新闻节目自然也不例外,在调查新闻真相的基础上,如何绘声绘色地讲个故事也是节目所倡导的。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界比较著名的栏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都借鉴了国外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故事性手法。在《新闻调查》开播初期,有过“三性”的定位口号,即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一个《新闻调查》的选题,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性”。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新闻调查》等节目开播几年来始终受到观众的青睐和关注,一个出色的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锁住观众,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节目对新闻真相的追寻和深度的挖掘,这大多数是通过故事性的手法来表现的。

新闻节目的故事性要求电视摄像记者具有用镜头表现故事的功力,如何拍出精彩的画面以及如何将它们在头脑中组接成一个具有故事性的冲突是电视摄像记者的重要本领。在拍摄过程中,适当运用一些长焦镜头和特写镜头,可以体察入微地逼视客观事物的微妙变化,起到强调突出细节的作用;同时,此类镜头也可以及时刻画节目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心理变化,有了人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参与,节目的故事性就彰显出来了。另外,运动镜头也可以体现调查性新闻节目的故事性。调查性新闻节目的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真实记录完整的调查事件的过程,推、拉、摇、移、跟等运动的拍摄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给观众还原一个真实的空间,模拟他们现实生活中故事的发展过程,让观众觉得自己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加入到事件的调查过程中,从心理上参与到这个故事中来了,这样节目的故事性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给观众讲故事有时候也需要讲究方法,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一些电视剧的拍摄或剪辑手法可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例如,在上面我们提到的张隽拍摄的法治节目当中模拟谢某打电话的镜头和谢某亲戚与“歹徒”通电话的镜头,都是为了增强节目的故事性而拍摄的,因此作为电视摄像记者要注意在保持纪实性和现场真实性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节目拍摄的故事性。另外一些剪辑手法也可以加强节目的故事性,例如在某些调查性新闻节目中,为了制造一种紧张的故事氛围,让观众深切体会到事件发展的艰难性过程,可以运用平行蒙太奇或者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方法,再辅以音乐的配合,扣人心弦的故事气氛就营造出来了。

“本章小结”

电视摄像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要想拍好电视节目,首先要对电视摄像机的功能和性能有很深刻的认识,拍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摄像机的技术性能,在技术上能根据需要随意操控摄像机;但跨越技术障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能用摄像机讲故事,艺术地表现现实生活。现代电视新闻更强调艺术表现的纪实性、现场性和节目表达的故事性。

“思考题”

1.请认真观摩一个10分钟左右的电视新闻节目,分析一下哪些镜头是纪实的,哪些镜头是现场模拟的?为什么要这样拍摄?

2.针对所观摩的电视节目,请分析其故事性体现在哪里,如果用直白的语言该怎么样叙述?

3.请认真思考一下影像的本质及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延伸阅读”

[1]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盛希贵。影像传播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