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最真实的汉朝
32113200000070

第70章 寻找王权的统治名誉

就光武帝来说,其在政治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上,就实际效果来看,不如王莽做得彻底。在个人修养与儒学造诣上,光武帝刘秀基本上是停留在表面上,步入那些大才鸿儒。也就是说,光武帝刘秀在儒学方面的成就不能上升到学术地位,只是一种零散的,带有强烈个人意识的学习模仿。就古文经派与今文经派之间,光武帝刘秀选择了一条不太正确的路线,即追随今文经派。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诉求。今文经派又以谶纬之学为主要支撑点。由于光武帝刘秀过分相信谶纬之学,使得整个东汉帝国陷入全民迷信化之中。

过分相信谶纬之学,国家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光武帝刘秀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却时时刻刻以此为实践的目标。所谓谶纬,即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即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即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种书。纬书经过光武帝的发扬光大,渐渐被世人称为“内学”,而原始、传统的儒家经典反而成为“外学”,处于学术和政治的边缘。简言之,谶纬之学就是为政治家和统治者做未来政治语言的“学问”。说得再简单些,就是一种迷信。

在汉朝,谶纬之学从未间断过它的政治影响力,而到光武帝刘秀时期,谶纬之学才真正垄断了政治局面。也是光武帝刘秀开辟的东汉帝国,全民皆信仰谶纬。这是往代所无法比拟的。早在汉宣帝、汉哀帝和王莽时期谶纬之学就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始终未如东汉时期影响力更大。充其量,也只是伴随着其他儒家思想一起发展,甚至是附和其他思想,但其作用不可小视。当年,汉宣帝登基、汉哀帝引发“禅让”闹剧和王莽称帝,背后或多或少都有谶纬之学的影子。其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谶纬之言来诠释自己帝位的合法性。

王莽是儒家经典思想的传承者,认为儒学各流派应互相帮助,一起发展。因此,王莽开始关注儒家思想的一些边缘学派,并打算将他们发扬光大。其中,谶纬之学也在其内。王莽认为,谶纬之学是一种经典学问,如果能为当政者所用,将有无穷的力量。据《后汉书·王莽传上》记载,“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余。”在王莽振兴日记啊思想经典的发展道路中,谶纬之学被提上日程,并受到当时整理资料者的高度重视。一时间,大量零散的经谶、图谶、谶语、符谶、灵篇等被收集起来,汇聚到京城,装订成册。谶纬之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影响东汉帝国。

当时,刘秀在王莽朝的太学内上学,时值谶纬之学繁荣之际,全国上下,包括中央朝廷都大力倡导谶纬之学。耳濡目染之下,刘秀对谶纬之学产生浓厚兴趣。看到谶纬之学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让刘秀内心产生一种认为,那就是谶纬之学是左右皇权和政权的最高代表,要想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就必须掌握谶纬之学,为自己的政治道路添砖加瓦。后来,谶纬之学在王莽朝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征了他的观点,刘秀已确定一辈子信仰谶纬之学。更重要的是,刘秀成长起来之后,举大军进攻王莽王朝,经过艰苦的作战,刘秀大军最终推翻了王莽政权,再次让刘秀看到,所谓的“天命”是真有的,但看谁相信,看谁站在上面立场,看谁这么努力。建立东汉政权之后,刘秀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政权与以往所有朝廷一样,受到政权合法性的质问。为了能名正言顺地做天子,刘秀不得不接受谶纬之学,让其为自己的政权辩护。在此情况之下,刘秀与以往的汉朝皇帝需一样,也在寻找一种“法统”上的正名。不得不说,这条道路是汉朝所有皇帝的政治道路,而到光武帝刘秀这里,已完全是另一条路,他不谋求如同董仲舒这样的儒家经典思想中衍生出来的“天人感应”理论,也不诉求于某些儒家知识分子的一面之词,而是通过对谶纬之学的研究,根据当时国家形势,做出的一种相对客观、稳定和自然的政治思想路径。

在成为内之学大行其道的东汉时代,光武帝刘秀的一切政治行为都与谶纬有关,即所谓的迷信。据《后汉书·桓谭传》称,“世祖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每次遇到重大政治决策,光武帝刘秀都会遵从谶言,显得自己毫无主张。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在其确立帝位之后,在选定重要职能部分人选上,往往就是依照谶文的规定。《后汉书·方术传》称,“王梁、孙成名应图谶,越登槐顶之任。”其意思很明显,就是说王梁、孙成二人的名字符合谶言里所预示的内容,因此,光武帝刘秀就封其为大臣,从此飞黄腾达。事实上,王梁、孙成二人并无大才,就因其名符合谶言,因而跃升为大官。

光武帝刘秀是个励精图治之人,在打败王莽政权大军之后,又与地方势力集团公孙述产生军事对立。在此情况之下,很多大臣要求刘秀重兵攻击,而刘秀却认为,还不是时机。于是,两军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经过研究,公孙述格局政权决定用谶纬之学对刘秀集团予以“冷战”。谶纬之学是刘秀笼络天下人的有力武器,这次,公孙述利用起来,自然让刘秀腹背受敌。接下来一段时间,公孙述的宣传队在刘秀统治区进行了大量宣传。据《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公孙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亦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授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谓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也。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数移书中国,冀以动众心。”

这段话看了让人眼花缭乱,洋洋洒洒,而其中道理却显而易见,即公孙述以谶书来获得天下统治权,并让天下人为自己正名,将刘秀政权彻底打压下去。其中提及的《录运法》、《括地象》和《援神契》等书作,都是谶书,是刘秀顶礼膜拜的经典著作。公孙述从中指出“废昌帝,立公孙”等言论,无非是想用谶纬之学来颠覆刘秀政权,让其自食其果。更重要的是,公孙述从中“参透”了“天机”,在舆论与政治上双重施压,势必会让刘秀政权处于不利地位。最终让天下人,甚至是受谶纬之学影响极深的刘秀政权权臣们产生一种共识,即刘氏江山已让位于公孙述,由公孙氏统一天下。这是“天机”,谶纬之学的最高思想权威,就是刘秀自己也不敢违背。

这一言论传到刘秀耳中,令其震惊不已。就军事才能来说,刘秀是远远在缩踞在蜀中的公孙述强,军事实力更不必说。但面对公孙述的谶言,刘秀发自内心地震动了。本来,刘秀对谶纬十分迷信,一直认为谶言都对自己有利,属“顺应天机”,现在,公孙述抛出这样的言论,必是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推翻,出于此点考虑,刘秀很惶恐;另一方面,东汉时期,谶纬之学风靡一时,天下人信仰,而公孙述提出这样的言论,必会对天下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让人认为到公孙述才是真命天子。为此,光武帝刘秀认真思考,最后酝酿出一个方案,即在文字上找破绽,将公孙述的观点反驳回去。

很快,刘秀即让人撰写了一份回赠公孙述的公开信,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促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

显然,光武帝刘秀玩了次文字游戏,称公孙述对知识的研究不到家,误认为书中“公孙”就是“公孙氏”,事实上,却是汉宣帝。公孙述被辩驳得哭笑不得。此时,东汉王朝在刘秀的领导下,渐渐找到自己的合法性理论工具,即谶纬之学。与汉武帝一样,承认一门学问的政治地位会为国家带来政治文明,同样,也会给国家带来生死存亡的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