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最真实的汉朝
32113200000059

第59章 元帝时代的思想地震

到汉元帝时期,汉王朝真正完成了儒家化的全过程。具体表现在儒家思想、儒生政治和国家政策三位一体,成为一个有效的系统,并为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其中,儒生政治是重要一环。到元帝朝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重要部门都安插了大量儒生官员,形成汉王朝的儒家政治风格。这一政治风格整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时间。

早在武帝和宣帝时期,朝廷实施“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即所谓的“儒表法里”,譬如以“宽驰”为主导施政方针的法家政治,就是“以法治国”,使用法律来规范百姓的日常生活行为,但在当时,中国是个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业社会,百姓无法形成统一的社会观和法制观。就今天而论,“法制”是每个国家首要重视的政治命题,已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形成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来说,实施“法制”有诸多不成熟的条件:首先,民众没有一种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力。这就告诉世人,自发性社会是无法实现制度化的“法制”的。它需要良好的教育体系,需要优秀的政治制度和高素质的舆论向导;其次,政府对法理的内涵以及外延界定缺乏科学认识。就当时来看,政府们虽然坚持“法制”,但对“法制”的理解很不科学,并不能上升到一个制度的高度,而是“以德育来束缚法制”。这是极其危险的,容易将“法制”制度引入歧途。

到武帝时期,儒家政治崭露头角,为了实现自己专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权威,武帝对儒家思想有所取舍,称“霸王道杂之”,即“德政”与“法制”相结合。就当是中国的原始农业经济来说,这不失为一大创举。到元帝时期,彻底采用“王道”政治,主要是从汉王朝国情出发:汉朝皇帝们意识到中国是个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社会,“德政”更能普及,受到万民拥戴。在此基础之上,社会形成一股“德教”风气,不需要苛政严刑,国家会处于长期稳定中。

就今而论,研究者普遍认为汉朝建立单一的政治统治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政治平庸”的罪魁祸首,更多的人赞扬秦朝时代的“霸道”政治,即“法制”政治。之所以会有这种认为,是因为他们都站在后世王朝被扭曲的政治环境中考量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缺乏科学历史观。

早在汉朝初年,儒家思想家们就在朝廷和政府活动,希望朝廷和政府能接纳儒家政治理念,实现儒生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高祖刘邦就曾听说过儒家思想的精妙。也就是从高祖刘邦开始,儒生们一断地向汉王朝最高权威们推销自己的政治思想。当时,由于黄老思想盛行,国家实施修养安息政策,因此,儒生的政治前途很不平坦。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向武帝提出新儒家思想,并推出自己的一套“天人感应”理论,受到当局的高度重视。正是由此开始,儒生的努力才获得初步性,也是突破性进展。汉武帝充分肯定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但儒生的政治地位始终被放在一旁。儒生们的政治前途依然不明朗。这好似是菜市场的讨价还价,令皇权与儒家思想之间争论不休。直到元帝时期,才完成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交易。也就是汉元帝开始,汉室王朝真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和儒臣的政治主导地位。

把汉王朝与儒生之间的思想争辩称一场旷日持久的交易很恰当,而这场交易的赢家是谁呢?就中国整个历史来看,双方都损失惨重,而就汉朝一朝而论,则是儒家思想的“赢”。儒家思想是怎么“赢”的呢?这就必须从汉元帝说起。到元帝时期,汉王朝越来越衰微,天灾人祸不期而至,使民间流传种种不利于元帝的言论。此时,唯一能解决的方法,就是再次提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事实上,元帝不得不重视阴阳灾异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目的是为汉室王朝找到一个“合法的正名”,而生为儒生的董仲舒也为儒家思想留下一个表现的舞台,即提出天子的行为受上天的牵制,天子无道,上天就会发怒,灾难降临。这就赋予了儒生监督,指责皇帝的权力。武帝与宣帝都采纳了“天人感应”理论,但两者都采取“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理念,主要原因是,一旦全盘接受董仲舒的理论,那儒生将凌驾于皇权之上,代表天命控制皇帝的绝对权威。因此,在武帝朝,朝廷对祥瑞大肆宣传,制造一种“天授盛世”的局面;而对灾异等不祥之兆,武帝则全盘否定,视而不见。宣帝朝时,对“天人感应”理论的“有限利用”更彻底。宣帝不但一再提出祥瑞之兆是国兆,而且请人在民间制造祥瑞之兆,让人主观上认识到,大汉王朝是真正“天子王朝”,天命所授。值得一提的是,宣帝朝时,常常有人上报,民间有凤凰降世,宣帝至为激动,而对灾异问题,则避而不谈。正是通过此种手段,宣帝才真正获得了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地位,到元帝朝,朝廷开始转变对灾异的态度。因国力不济,军事靡弱,汉王朝呈现出一种衰败的迹象。此时,元帝不得不正视问题,将年年降临的灾难视为自己在“德政”上的失败,并一再颁布“罪己诏”。据《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元帝在位期间曾颁布过十二道“罪己诏”,是整个西汉王朝数量最多、最虔诚的“悔过书”。整个汉王朝中,共颁布过二十八次“罪己诏”,其中文帝两次、宣帝四次、元帝十次、成帝九次、哀帝两次、王莽一次,元帝最多;西汉因灾异现象而大赦天下的赦令共有二十二次,其中文帝一次、武帝三次、宣帝一次、元帝五次、成帝五次、平帝两次、王莽三次,同样是元帝与成帝最多。

这些资料告诉世人,元帝已与以往同朝帝王不同,全盘接受了儒家政治思想,主要标志是接受连武帝都不愿意接受的“天命观”。自此之后,儒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不断向皇帝发出攻击,称汉王朝受到上天谴责、汉王朝天命已尽等,让元帝越来越感到现实的恐怖。他的后来者,即成帝也坚定不移地坚持元帝的政治思想,在此背景之下,才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闹剧。儒生们向皇帝建议,大汉江山气数已尽,无力支撑局面,天命所归,无人能改。成帝玩了一把禅让皇位,改朝换代的游戏;事件发生到高潮时,则是王莽顺应天理,顺理成章地登上“皇帝”的宝座。

除王莽坚持“天人感应”理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推动其和平登上皇帝宝座,那就是儒家思想中一再坚持的“复古风”。孔子“信而好古”,认为三代政治是天下最完美的政治,起源就是实施了王道政治。西周之后,王道大坏,社会崩溃。后来,孟子主张“仁政”,其宗旨也不剥离三代政治思想。元帝时代的儒臣势力日趋强大,也是因其能提出“仁政”,并伴随着复古政治风潮,萧望之当年就提出过“恢复古制”。整个儒臣势力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汉朝政治思想“恢复古制”风潮的发展。

王莽看到这股潮流的发展趋势,于是将自身政治理念与“政治复古轮”、“统治天命观”相结合,形成一种“天授皇命”的舆论。王莽的种种举措,无不以“周公”时代为参照标准,从个人品行到治国理念,都以周公为榜样,处处以身作则。因此,儒臣们开始热烈拥护王莽,认为他是当代之神,是“活周公”。王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其政治思想与个人品德都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在此情况之下,儒臣们没有理由不支持王莽“顺应天命”,登临大宝,完成了一个儒家学者们的乌托邦政治。

这场政治变革显得很荒唐。王莽上台之后,最终使其政权倒塌在经济问题上。后来,才有了光武帝刘秀的政治表演,将短命的王莽政权彻底否定,并建立起一个改造日记啊思想和儒臣政治的新政权。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逝于长安城未央宫中,中年43岁,在位15年。正是从元帝开始,汉王朝开始了儒学乌托邦时代,直到王莽时代的结束才告终结。最后,又有光武帝刘秀对儒家思想修正而再造。正是汉元帝对儒家思想的全盘肯定,才让西汉朝廷走到尽头,同样是汉元帝,让儒家政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纵横捭阖的两千多年。

第十五章 天授权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