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帝继位之后,吕后的手段和势力渐渐浮出水面。惠帝本无能,而且多病,根本没有心思处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吕氏家族势力迅速壮大,吕后通过非常手段,将刘家江山占为己有,这就是汉朝初期的不安局面。惠帝在位期间,吕后成功实现了对宫廷的重组,身边靠拢着一批军功大臣和心腹文臣。
根据一些专家的理解,高祖刘邦“白马之盟”是隔断造成刘家江山不稳的誓言。但是,吕后却很好地利用了它,使它成为一纸空文。这是过去学者一致秉持的观点。近几年,一些新锐学者提出,白马之盟是高祖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局面,即以皇帝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地位刘氏侯王势力;支配帝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军功集团。
由于刘邦是开国皇帝,又是平民出身,所以宫廷集团势力严重依赖其他两个集团。高祖刘邦在位时,根本没有三六九等的地位,大臣与皇帝之间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甚至出现卢绾经常出入高祖“卧内”。汉王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樊哙身带佩剑,闯入内宫,指责刘邦不与外廷大臣讨论国家大事。很明显,刘邦当时并没什么权威,只是靠自己的资格和战场上的威望让臣下对自己恭敬。据史书记载,高祖刚刚建国时,连像样的宫室都没有,直到高祖七年,正式的皇家宫殿才落成进驻。
吕后登临权位之后,急于树立宫廷势力的权威。就一般情况来说,刘氏家族成员已享受安逸、稳定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斗志,去树立一个权力至尊的形象。所以,宫廷势力需要重新调整,来树立某种更过硬的权威。这就位吕氏家族的兴起提供了好机会。吕后看到,自己要想成为大汉江山的实际控制者,就必须让吕氏家族控制主要职位,并缓和与刘氏成员之间的关系。她左思右想,最后决定用亲上加亲的方式,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首先,吕后任命吕家女婿刘泽代替郦商担任卫尉,负责长乐宫和未央宫中的防卫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在高祖刘邦去世时,郦商曾极力反对吕后诛杀军功大臣,存下怨恨。吕后本是个心狠手辣,有仇必报之人。这次,她是万万不能放过郦商的。紧接着,陈平被封为郎中令,长期侍奉惠帝。陈平本是个被边缘化的军功大臣,想再升已经很苦难,但吕后打破先帝立下的潜规则,再升陈平为右丞相,郎中令的位置则让给了冯无择。从这些动作中我们能发现,军功老臣在吕后这并不炙手。从某种意义上说,军功老臣威望并不比吕后差,通过启用新人,就能实现吕家控制一切的局面,削弱军功老臣的地位。
在高祖刘邦时代,宫廷集团与军功集团几乎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军功老臣们可以随便进出皇宫,可以与皇帝争辩,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决策权,很没有体统。高祖渴望形成皇家的绝对权威,但他的出身和经历总是制约着他的行为。吕后擅权之后,这一目标开始被实施。吕后的想法是,树立宫廷独立权威的只能是吕氏家族,所以刘家江山只能是空壳,实际控制权必然是吕家。为了这一目标,吕后苦苦经营了十几年,直到汉惠帝病逝之后,宫廷权力集团地位才得以确立。
在惠帝的殡葬仪式上,群臣哀嚎,吕后大声地喊了几声,然后假哭起来,并没有一滴眼泪。当时,张良的儿子张辟强在内廷担任侍中,看到这一情形之后,轻步来到右丞相陈平面前,低声道:“你知道吕后为什么不泣吗?”陈平善于见风使舵,怕出口害己,于是摇头。张辟强认真地道:“因为皇帝没有后嗣,怕汝等篡夺皇位。”陈平睁大眼睛道:“原来是这样。”张辟强又追道:“丞相,我建议你向太后直谏,允许吕氏成员入宫担任侍卫,执掌护卫禁宫的南北军。只有这样,君等才能高枕无忧,避免祸害。”陈平有些紧张,忙答应道:“好,我答应就是。”几天之后,吕后家族成员吕台、吕产和吕禄等人任长安南北军主将。
由此,长安城内的守备和武装工作就落入吕氏手中。长安城内的各级政府机构对中央军功老臣产生威慑。正是这一局面的出现,让刘邦订立“白马之盟”,树立皇帝及宫廷集团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为现实。这让汉朝初期的权力对比发生重大转变。从前的军功集团势力削弱,皇帝宫廷集团势力增强,而刘氏侯王势力在前面两者之间的角逐中,显得更脆弱。
看到军功集团势力有所削弱,吕后非常高兴,但军功集团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定会有所反抗的。吕后看到这一点,积极采取缓和措施。她使用恩威并举,物质与精神奖励双管齐下的方式,将大部分军功老臣安抚得服服帖帖。同时,吕后还培养宫廷亲信,以备与军功集团进行长期对峙。有人认为,这是高祖刘邦“白马之盟”的中心思想,即依靠,又打压的措施。事实上,如果吕后不擅权,专心致志为刘家江山服务,她可能还会落得一个美名,但她的出发点完全是替代刘氏,成为国家的主宰。就这一点来说,吕后是篡夺了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很让人心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吕后杀害了诸多刘氏家族成员和废除少帝,立吕氏家族成员为王,并擅权朝廷,吕氏完全控制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无论哪一点,都能让吕后被灭三族。同样,这也是吕后篡权不彻底和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一开始,为了能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为吕氏树立威望,吕后残忍地杀害了刘家三个赵王,即刘如意、刘友和刘恢。有人说,刘友和刘恢之死是因为与吕后不和有关。也就是说,他们心里和行为上存在抵触,还并不是政治上的敌人。但吕后心狠手辣,很自然就将他们铲除。而刘如意之死,则完全属于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实属冤情。至于少帝,主要是因为他知晓自己身世实情之后,要抱负吕后,他常言:“我未壮,壮即为变”。这让吕后很不舒坦,所以将他押入永巷,幽禁致死。这都是吕后犯下的罪行,不但让宫廷中人怀恨在心,天下的刘氏皇族更是恨之入骨,恨不得将吕后吃掉。
在高祖刘邦时代,刘氏侯王集团就是一个牵制军功集团的秘密武器。到吕后时代,这种局面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但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祖的兄弟都成了远房亲戚,他们不将身为晚辈的惠帝看在眼里,处处与之产生隔阂,而惠帝一支是刘氏家族中最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得了好处。其实,这种局面也是她有意安排出来的。吕后一向的宗旨就是,打压势力强大的吕氏侯王,扶持弱小支系,从而平衡各方权力,最终完成吕氏家族一党独大的目标。早前,吕后就强行将势力强大的齐悼王刘肥三郡——城阳、济南、琅琊收归朝廷。为了实现既打压又牵制的目标,吕后在削弱齐悼王刘肥势力的同时,又封其子刘章为朱虚侯、刘兴为东牟侯。之后,她又分封了八王七侯,抚养了淮南王刘长。
吕后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她力量不够强大,无法与所有刘氏家族成员对抗。这种一边打压一边牵制的最终目标是将刘氏势力蚕食。就一位女性,当时能有这样的胸怀,实属难得。我们再次看到,吕后是个手段高明,富有政治眼光的女强人。
早在高祖刘邦临终之前,立下“白马之盟”。但后来的吕后却视之如一纸空文,一下子就封了三个吕氏侯王,为天下人所不容。就这一点来看,吕后已走到极端。之所以天下未反抗,是因为吕后把持朝政,吕氏兄弟拥兵自重,无人能挡。
后来,吕后称制,但不敢彻底替代刘家江山,这是时代大背景和百姓心愿所决定的,而刘邦就是这是大背景和人心向背的塑造者。作为一位女性,能在政治中心位置得到这样的成就,已是一个奇迹。吕后更多的是即兴而发,等她百岁千秋之后,大汉江山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而吕氏家族再没有权力上的高潮。这说明,吕后擅权的中心并不能吕氏家族,而只是吕后本人。这就造成斗争的不彻底性。一个政权,或一个王朝的建立,没有一个庞大的创造团队是不行的,而吕后只是停留在“擅权”与“控制朝廷”的层面上。而且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吕氏集团并不能创造出一个王朝,而只是擅权者。这与刘邦打天下,建立至高无上的王朝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