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项羽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善于用人,善于结交人才。在刘邦一生中,只要发现某人有长处,他都会与之称兄道弟,并给予他许多好处,让他为自己打天下。正是这样,刘邦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有勇有谋的将领。在战场上,这些人都是刘邦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正是刘邦爱才惜才,才让刘邦成就了“贤明之主”的美名。萧何、张良、韩信等等更是他不遗余力争取的对象。
刘邦自己是游侠无赖出身,对三六九等这样的概念很是模糊。这就让他养成平易近人的品行。在用人上,只要人才能突出一种特长,他会不问零年、学识和社会背景,大胆地任用,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里,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对萧何的信任问题。
本来,萧何是高祖刘邦的同乡,具有非常的政治眼光和执行能力,让高祖刘邦深信不疑。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萧何的才能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当刘邦大军攻入秦朝都城咸阳时,所有将士都在城中寻找金库,抢财夺物,只有萧何一人率领一支人马,闯进丞相府、御史府,将里面的图书律令和文书档案接收过来。这些资料的得到,让刘邦全面了解的秦朝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就军事方面来说,萧何将秦朝界内的所有名山大川、河流湖泊的地理形势掌握在手,从而为刘邦大军在战略上占据有利地形,战胜项羽大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可贵的是,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江山之后,国家政治人才稀缺,这些资料成为汉王朝政治框架形成的基础,政治价值无法估量。
萧何不但是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精于后勤事务的能手。当刘邦率领主力出汉中,与项羽展开楚汉相争时,萧何奉命以丞相的身份固守汉中大后方,并为前方提供粮草、兵员等后勤补给。刘邦认为这项任务事关重大,担心萧何不能成熟驾驭。但萧何却没有让刘邦失望一丁点。当时,刘邦在战场上打了几次败仗,粮草接济不上,兵员大量削减。千钧一发之际,刘邦只能将希望放在萧何身上。
还没等项羽大军再次发动进攻,萧何就将大批军粮和兵员输送到前方。刘邦喜出望外,对萧何的组织才能赞不绝口。从此,刘邦更将萧何看成自己同生共死的兄弟,愿意与萧何一起并肩打天下。天下统一之后,刘邦遂拜萧何的丞相,使他成为大汉江山中仅次于皇帝的二号人物。这都是萧何立下的功劳的回报。
萧何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不但表现在他的政治才能和后勤执行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才的重视上。在与刘邦打天下的时间里,刘邦宽仁爱才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萧何也受他的影响,对人才是特殊照顾。事实上,没有不失蹄的良马,在刘邦的一生中,有过一次对人才的误判。那就是在对降将韩信问题上,刘邦的判断过于武断,没有拿出明主的姿态来。好在他手下有贤良的萧何,才让他没有失去一员改变汉王刘邦未来的大将——韩信。
韩信本是项羽麾下的一员小将,但他有雄才大略,是独当一面的将领,项羽偏偏不重用他。为了能生存、发展,他曾经忍受过胯下之辱。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实。后来,韩信实在看不到前途,于是就偷偷与萧何联系,表示要投汉。萧何早就听说韩信的大名,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商定日期,韩信带着小队人马投奔汉营来。萧何盛情款待,俩人相见恨晚。
萧何答应,全力在汉王面前举荐韩信,让他施展抱负。韩信受宠若惊,但是,事实并不像俩人想象那么顺利。萧何向刘邦介绍一番韩信之后,并未受到重视,只是被封为一个小将,与在楚营时的情况差不多。萧何告诉韩信,先耐心等等,有机会一定在举荐。几次举荐之后,刘邦依然不愿重用韩信。
韩信渐渐明白,汉王也不会让自己施展抱负,前途依然渺茫,他收拾行装,打算偷偷地出营,远离刘邦。韩信离开几个时辰之后,有人将情况告诉了萧何。他大吃一惊,认为韩信太心急,只要等等机会,汉王一定会重用他,而且汉王要想成为天下之主,没有韩信做左膀右臂,是不可能成功的。想到这里,萧何忙到马房寻了一匹快马,带上佩剑,飞奔向前,追赶韩信。
一路上,萧何扬鞭策马,跑得飞快,心中还不时地思考着:韩信不能失,否则汉王将很难夺得天下。他越想越紧张,越紧张越加速,像是至宝就要失去一般。很快,天色晚上了,月亮也升起来。萧何奔驰在月下,已精疲力竭。但一想到汉王会失去韩信,心中的疲倦顿时烟消云散。他明白,现在如果休息一会,那第二天就更难追上韩信了。他马不停蹄,用皮鞭拼命地在马屁股上拍打着。此时,马儿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就在这深夜里,寒溪涨水,韩信的去路被阻挡,在寒溪旁左右徘徊。这时,萧何才又机会,一路追赶上来,在寒溪旁走了一圈,终于看到漫步在溪边的韩信,于是大声喊道:“韩壮士,留步。请听我说。”韩信听到,并未继续奔跑,他知道,萧何是欣赏自己的领导,这次来,一定是挽留自己。于是他站住,看着萧何。萧何气喘吁吁地走上来,跳下战马,拉住韩信就道:“韩壮士,不要走,我会让你在汉王面前大展宏图的,放心!”韩信见萧何一片诚意,非常感动,于是就跟他回去了。这就是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有萧何的这一追,后人可能就看不到大汉江山的壮丽局面,真是“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汉朝四百年”。
萧何回来之后,将情况向刘邦汇报了一番,刘邦依然不以为然,疑问道:“现在逃走的将军那么多,没听说丞相去追谁,为何偏偏要追他韩信?”萧何恭敬地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韩信就是这样难得的将才。如果大王想长期居住在汉中,那就用不着韩信;如果大王依旧想争夺天下,就非韩信不可,缺了他,大王的愿望可能难以实现。”
听完这一席话,刘邦很是震惊,他意识到萧何这些话的分量,开始明白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当下就下令左右传旨,拜韩信为大将军。受封仪式结束之后,刘邦高兴地拍着韩信的肩膀道:“韩将军,将来的军事重任就托付在你身上了,千万不要令我失望啊!”韩信自信满满,谦和的笑容马上到刘邦感到一种安全感。为了让刘邦心中的顾虑彻底消除,韩信向他分析了天下大势。他认为,天下能与刘邦抗衡的只有项羽,但项羽不能成为天下之主,因为项羽不是仁主,嫉贤妒能,表面上能和善相待,但内心时时防备别人,这不是帅才应该有的品行。所以项羽得不到左右将士的拥护,这是他致命的弱点。更可怕的是,项羽已失去民心。在长期的征战中,项羽大军给百姓的印象很差,奸淫掳掠,坏事干尽。而刘邦不同,汉军每代一处,首先安民定势,让百姓万分景仰,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关于这一点,韩信对刘邦成为天下之主深信不疑。
从此以后,刘邦让韩信指挥全军,由他操练军马,让汉军的战斗力成倍增长。其收到的效果是:汉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楚军在以多战少的情况下,渐渐失去有利地位。由于是韩信的军事谋略,得到天下人的赞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在韩信的建议下,只要汉王找准时机,大举东征一定会马到成功。韩信骂我时机的能力也受到刘邦的褒扬。正是韩信的征战,让汉军在天下争夺战中所向披靡,最后成就了汉王的一世成功,也让韩信实现了一世英名。
萧何与韩信是铁血战友,而刘邦则是他们的坚定领导。正是萧何、韩信和张良这的人才为刘邦赢得天下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们都是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爱才是一个帅才必须拥有的品质。同样,施展抱负是一个将才必须拥有的抱负,刘邦权力集团正是拥有了以上的因素,所以才能战无不胜,最终实现了他们长盛不衰的历史神话。
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那就不会产生一气呵成的400多年汉室江山。刘邦的功业也不会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萧何、韩信以及张良都是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更像一个集团,而不是一个政治组织。他们讲义气,论实力,这是出生入死的集团必须具备的攻守素质。
第五章 一起吃苦 不能一起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