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最真实的汉朝
32113200000020

第20章 朝廷中“礼”的正名

在刘邦的一生中,最大的优点是能宽仁对人,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登大雅之堂,喜欢过游侠一样的生活。而今,他已贵为天子,缺点当然应该要收敛,但问题出现了,因为他不喜欢各种制度约束。众人都知道,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帝国的国家制度,唯一的创新就是实施分封制,大的框架基本上未变。在这种情况下,秦朝的礼乐制度当然也要承袭下来,而高祖却不想受用。理由很简单:秦朝礼乐制度过于繁琐,不但文武百官做不到,就是高祖刘邦本人也无法完全落实。就这一点,高祖刘邦的心里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自从建立大汉江山以来,高祖刘邦整天被封赏功臣的事情苦恼着。由于功臣过多,国内的土地都封完了,一大批心怀不满的臣子们跑到皇宫里,与之争吵,根本看不出君臣之别。有时,高皇帝宴请群臣时,大家在席位上狂饮狂叫,宣泄心中的不满,甚至有的人还争执不下,自诩功劳盖世,无人能及。这还不算什么,有的功臣因输了气度,怕高祖刘邦不赏赐他们,竟然还拔剑相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面对这样的局面,刘邦感觉制定礼乐制度是一个朝代必须的。他此时才意识到,秦始皇对顶的礼乐制度是很不容易的,那是为了确立皇帝的权威,让天下人自然而然地景仰皇帝。想到这些,高祖刘邦开始酝酿制定礼乐制度的构想。初期的想法是:一定要有礼乐制度,但须比秦朝的简单、实用,这样大臣们更容易遵守,自己也更容易掌握。制定礼乐制度之后,如果还有谁敢肆意妄为的话,那就又制度约束他们,甚至会受到法律处分。

一天,高祖刘邦将叔孙通等人请到宫廷中,问他们大汉朝的官员是否太随便了。叔孙通首先站出来道:“这是因为国家没有一个系统的礼乐制度,如果指定了礼乐制度,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高祖刘邦连连点头,道:“你继续说下去。”叔孙通躬身道:“我知道,儒家学者最讲礼仪,陛下想指定礼乐制度,我可以去鲁地一趟,请大儒生来,为朝廷指定威严的礼乐制度。”刘邦听了,心中顾虑了一遍,因为他明白,儒生们指定的礼仪很繁琐,自己可能做不到。于是有些尴尬地道:“大概不会很难吧?”叔孙通摆了摆头道:“五帝的音乐不同,三代的礼制也不同。礼仪制度是适应时代、人情而给人们的言论行为作出规范的。我愿意结合古代的礼制和秦朝的礼仪,指定出一套当代的新的礼制。”高祖还是有些疑惑地看着和叔孙通道:“你可以去试着办,但一定要让大家都能理解、运用,在我能做到的情况下去制定它”。

鲁地是儒学泰斗、圣人孔子的故乡,这里儒学研究氛围浓厚,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儒学英才,孔圣人的学术得到传承与弘扬。在叔孙通心目中,鲁地的儒生们只会背诵经书,不达时务,根本不懂得政治的本质,只会纸上谈兵。但是,这次制定朝仪是大事,就是从书本上和前朝的礼乐记载中总结、实践,制定出本朝的、更简单、更实用的礼仪制度来。叔孙通与他们相媲,显得更实际,更有洞察力。他能猜透高祖刘邦的心思,主动请求去鲁地聘请儒生,为朝廷制定礼乐,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洞察力,更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因此,叔孙通道鲁地之后,用三寸不烂之舌将一批儒生说动,请他们出山,为国家效力。最后,有30位大儒生决定一起前往长安。叔孙通的能力得到展示,但这其中依然有不足之处。在游说儒生时,有两位与他针锋相对,认为叔孙通只是个能说会道的小人,并不能为大汉江山带来什么好处,跟着他是没什么好结果的。他们这样诘问叔孙通:“你叔孙通服侍的君主有将近十个了吧,你都是靠当面阿谀逢迎才得到亲近、富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有些死去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安葬,受伤的人海卧床不起,你又想指定礼乐了。你走吧!不要侮辱我们了。”叔孙通淡淡一笑道:“你真是腐朽的儒生,根本不懂得时代的变化”。

第二天,叔孙通就带着那30名大儒生上路了,一路向西奔驰,远处等待他们的是长安城中的高级官员们。在长安城里,高祖刘邦并未直接接见他们,而是让他们的馆驿中好好吃饭,休息,然后与高祖皇帝钦点的拥有深厚学术修养的学者以及叔孙通的一批弟子,共一百多人,日夜不停地研究新礼乐制度,然后一起在野外进行练习。大家都熟练掌握之后,请皇帝亲自观摩。刘邦有些紧张地走过来,看着礼仪师们穿戴整齐,迈着威严的步伐走动时,很是好奇,并在心中不停地念叨着:“这我能做到。”等礼仪演示结束时,高祖刘邦一拍双手,高兴地道:“好!这些礼仪很不错,我能做到。”说完之后,他便下令文武百官各自归去练习。公元前200年,长安城中长乐宫建筑落成,为了庆祝这一喜事,高祖刘邦决定在宫中举行朝廷仪式。这也成为中国历史最早有翔实记载的朝廷礼拜仪式。

相传,在长乐宫落成庆典当天的清晨,太阳还未出山,朝廷仪式就正式开始了。文武百官个个穿红戴绿,精神抖擞,列着整齐的长队站立在宫门外,队列份文、武两列,武官列于西边,文官列于东边,丞相站在队首,大小官员依次往后排列。廷中设置有车骑步兵卫队,车上都竖立各色各样的旗帜。一声传呼令下,文武百官分别列开,整齐划一,都举着旗帜,左右侍卫高呼:“皇帝驾到”,于是诸王侯以下依次奉贺。这天,刘邦也特别打扮了一番,身穿崭新的龙袍,刚刚修过的胡须微微往上翘起,面色庄严,迈着八字步向宫廷上走来。看着台下的群臣,个个严肃正步,场面很是壮观、肃穆。诸王侯、文武百官无不震恐。

大礼完毕,高祖刘邦在宫殿里大摆龙宴,诸王侯和百官按官衔大小、尊长顺利有序进入席位,大家互相谦让,毕恭毕敬,彬彬有礼,再也没有往日那混乱的局面。高祖刘邦坐在大殿至尊位置上,心中起伏不停,这场面是他第一次见到,而且自己是主角,他第一次感觉到尊者的威严。群臣按顺利入席之后,刘邦请大家喝法酒。当然,这法酒是小杯,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请群臣一醉方休。高祖举起酒杯,大声地道:“重臣满饮此杯。”在席之臣无不将酒杯举过头顶,齐声道:“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这里所说的“万寿无疆”就是指皇帝长生不老的意思,是典型的礼仪上的敬言。

在整个朝拜过程中,御史都会派人在席间走动,如发现礼仪动作出错,或不施礼之官员,都会被侍卫带出去,进行惩罚。这让文武百官不敢越过警戒线,谁敢有不轨行为,必然会被侍卫拉出去,所以他们做起礼仪来认真异常,无有失误者,场面显得井然有序,威严庄重。

长乐宫朝拜仪式顺利完成,高祖刘邦大为快慰,他感受到礼仪给皇权带来的重要作用,认为礼仪是国家的面貌,是重中之重。他一高兴,下令封叔孙通为太常,专门负责大汉朝礼乐的制定。这时,叔孙通为参加礼乐制定的弟子和儒生们求官,刘邦满口答应。本来,刘邦对儒生没什么好感,认为他们只会舞文弄墨,空发议论。这次,他看到儒生的力量,很高兴,就破例赐官给他们,称为“郎”。

这以后,叔孙通在儒生中的地位陡升,从前认为他是招摇撞骗的儒生们也改变想法,认为叔孙通是一代圣人,是孔子的继承者等等。后来,叔孙通官至太子太傅,成刘盈的老师。在刘盈继位问题上,叔孙通大胆进谏,誓死捍卫太子的地位,对刘邦的政策方针产生不小影响。

刘盈继位之后称惠帝,叔孙通继续担任太常之职,负责汉初时期礼乐制度的建设。说叔孙通是大汉江山礼乐制度的开创者实在不为过。难怪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很是精准、到位。

高祖刘邦通过叔孙通建立了汉室礼乐制度,好比给刚刚出生的孩子穿了一件美丽的衣裳,无论怎么样,他已有了自己的形象。汉室江山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健全,与叔孙通的礼乐制度上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通过礼乐制度的建立,汉朝江山才有了真正的官方形象,让汉朝政府官方声音更有权威,更有推动力。有了“礼”,汉高祖刘邦才有了名正言顺的官僚制度,这为他的政治前途铺上了红地毯,为后来者提供了精神和权威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