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飘摇的船
32112600000035

第35章 各有千秋一场闹剧

抗战爆发,除上海以外的沿海各省民营工业的内迁情况又如何呢?显然,当时的“最高当局”并没有内迁上海以外工厂的打算,是认为这些民营工厂太小不值得内迁呢?还是有意将这些企业留给日本人?天机难测,小民们不敢乱猜。不过像南京永利厂,东亚第一,不像是个小厂,但政府丝毫没有关心它的内迁。所以,沿海各省民营工业的内迁,只能用8个字来概括:无穷扯皮,各有千秋。

扯皮,是民间口头语,词典的解释是:“无原则的争吵,不负责任的推诿。”但现实生活中的“扯皮”,似乎要比书面诠释生动得多,试想,将一块猪皮拉来扯去,结果皮仍旧是那块皮,仍旧那么大小,多么有趣,多么精彩。在官场中,最难学的就是“扯皮”,其中应该包括:嬉皮笑脸地坚持己见,一本正经地插科打诨,假话说得比真话还真,拒绝得使对方心怀感激,说不尽的废话,踢不完的皮球……如果在太平年景,“扯皮”,有益于增添“生活乐趣”,但烽火四起,大敌当前,扯皮,就是犯罪!

以当时工业比较集中的沿海省份来说,大体情况是,江苏省措手不及,浙江省自立山头,山东省急于逃命,广东省“按兵不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跟“扯皮”有关。

江苏民营工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南京与上海之间的苏南长江三角洲地带,主要城市有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八一三”事变后,“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中有人建议,吸取上海工厂迁移太晚的教训,应从速着手内迁无锡、南通等地工厂。但直到1937年11月17日,上海沦陷前夕,才派出资源委员会的两名委员,到镇江召集苏、锡、常部分企业负责人会议,决定由工矿调整委员会拨给内迁工厂迁移补贴费20万元。其他均由江苏省自行解决。

但这已是“马后炮”。早在1937年9月,京沪铁路沿线的几个工业城市,都遭到日机轰炸,进入10月,轰炸“升级”,特别是工业集中的无锡,每天都有日机轰炸,业勤、广勤、豫康三个颇具规模的纺织厂,被全部炸毁,成为一片焦土。其中的业勤纱厂,创建于1895年,占地百亩,员工千人,是纺织行业中最早的民营工厂,结果连一个纱锭都没有能抢出来。41家丝厂9家全毁,12家损毁严重;几家大型面粉厂也遭到轰炸。就在南京的委员们到镇江开会,布置企业内迁时,无锡城正是一片火海。

此时的江苏民营工厂,都处于停工解散状态,有不少工厂已将轻便设备拆卸,分散到四围农村和苏北、皖南;有些企业主携眷逃进上海租界。如永泰丝厂老板薛寿萱将全部现金变换为外汇,携眷流亡美国。

就在镇江开会后,上海失守,败兵一溃千里,日寇长驱直入,苏、锡、常分别于11月24日、25日沦陷。结果,全江苏几百家民营工厂,只迁出9家,它们是:南京的大同五金号、永利厂、京华印书馆、美华祥印刷所,无锡的公益铁工厂、震旦机器厂、庆丰纺织厂,常州的大成纺织厂和海州的久大盐厂。这9家厂只占江苏全省民营工厂的3%,工人只占1%强。

这是当时官方统计资料,严格说,南京当时是首都,并不属于江苏省。所以江苏迁出的工厂,实际只有5家。而且在炮火下拆卸运输,能够运出的机件很少,如永利厂很大部分机件,被抛入长江;公益铁工厂从无锡至镇江,又从镇江到九江,一路被抢被炸,只有少数设备迁达重庆,未及拆迁的重型设备全被日军劫走。

浙江省拥有较大的工厂781家,南京政府的工矿调整委员会多次派人前往协商内迁,但都被浙江省政府婉言谢绝,南京政府也无可奈何。1937年11月初,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不久上海陷落,浙江省政府见势不妙,着手迁走武林、大来等5家规模较大民营机器厂,由水道向钱塘江上游撤退,这时败兵和难民蜂拥而至,争船逃命,5家工厂只运走50余箱机件。在日军的追袭下,他们连夜赶到兰溪,然后再由陆路运入浙东腹地。

与此同时,浙江省还迁走宁波城的一批工厂,他们乘人之危,在迁移途中,强行以低价收买了这批工厂。1938年春,浙江省拆迁沿海一带民营工厂,迁移了永嘉、瑞安等地17家铁厂、7家棉纺厂、33家印刷厂和20家锯木厂,对一些较大的民营工厂,浙江省政府设法予以并吞,如温州沿海一带小发电厂迁移后,就被浙江省政府收购,改办为浙东电力厂。

著名企业家刘鸿生在杭州办的光华火柴厂,内迁时只迁出全厂机器的一半和百分之六十的火柴原料,这些物资分迁浙江的桐芦、富阳和诸暨的岳驻。1940年2月,刘鸿生在重庆办火柴厂,决定将诸暨岳驻工场迁往四川。但浙江省政府因当时火柴价格飞涨,一本万利,企图将岳驻工场收归省办,因此不准这个工场内迁。刘鸿生派员交涉了几个月,一无结果,只好返回重庆。刘气愤地说:“浙江省政府为了自己的腰包,一点不顾后方的需要。”于是他亲自出马,与浙江省政府多次洽商,最后省方勉强同意将这个工场迁至省内的龙游。这正是典型的“扯皮”。

从杭州、宁波、温州等地迁移的机器厂,在大港头联合成立了“浙江省铁工厂”,职工5千余人,连同家属万人以上,穷山沟里出现了一座颇具规范的兵工厂,每月生产轻机枪60挺、步枪3千余支、手榴弹6万余枚。

1941年秋,“最高当局”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浙江铁工厂送去一卡车自制武器,当场表演,意在邀功。那位“最高当局”看后连连叫好,但马上就指出:除一些小规模的修械厂外,地方政府不能设立专门的兵工厂,武器制式要统一,不得自行其是,并派兵工署接管浙江铁工厂,企图来个“大鱼吃小鱼”——吞并。

浙江省政府无奈,只好忍痛于1942年3月先向兵工署交出3个分厂。不料到了5月,日寇大举进犯浙赣线,第三战区司令官下令炸毁铁厂。然而,日军并没有进攻大港头,浙江省政府费尽心机从民营企业主手里攫取过来一批工厂,却已自炸,化为废墟。

浙江省民营工业内迁的特点是,浙江地方政府趁火打劫,把较大的民营工厂变为官僚资本,变成为他们少数人制造财富的小金库,他们一手遮天,自立山头,但结局仍旧是:损人不利己。

山东省则更惨,全省228家民营工厂,只迁出四家半,这就是青岛的华新纱厂和冀鲁制针厂,济南的陆大铁工厂和成通纺纱厂。此外,还有枣庄中兴煤矿的720吨机件。

青岛的华新纱厂和冀鲁制针厂,在青岛沦陷前,将部分机器运往上海租界,办起新企业。济南陆大铁工厂在战火逼近济南时,拆迁机件103吨、随迁工人64名,到达汉口,“二次内迁”时又西迁重庆。成通纺纱厂内迁陕西,沿途损失严重,到1941年春才恢复生产。

山东的这几家工厂迁移,都是自发的。

早在1937年9月中旬,南京政府的战略理论家蒋百里就曾经建议,山东的潍县等地铁工厂很多,不能留给敌人,应设法迁移。但当时的政府迟迟没有办理。例如,山东潍县的华丰机器厂,是华北最大的机器厂,以制造织布机闻名,潍县一带从来有“十万大机”美称,而其中有7万部以上由华丰生产。抗战爆发,华丰厂多次申请政府拨给40节车皮,将设备抢运武汉,以免沦落敌手。但山东省政府一味敷衍,没有下文。日军于1938年1月9日占领潍县,第二天就派兵驻扎。第二年就将华丰厂的全部设备拆迁至济南,改办为日军的军工厂历山铁工厂。

当时的山东省政府对民族工业不屑一顾,山东省主席韩复渠畏敌如虎,一心急于逃跑,无暇顾及工厂内迁,民族工业只能坐以待毙。

只有青岛的做法显得很特别。当时,日本人在青岛势力很大,仅是纱厂,日商就拥有内外棉、富士、隆兴、宝来、大康、上海、同兴、丰田等9家,共有纱锭52万枚,青岛的日本侨民共1万5千余人。“七七”事变后,日方为保全在青岛的巨额资产,企图不战而占青岛。他们一面调集舰队到青岛海面炫耀武力,企图吓跑青岛当局;一面以高官厚禄引诱青岛市长沈鸿烈投降。

沈鸿烈一面与日军秘密谈判,以拖延时间;一面下令在极端机密的情况下作爆破日本纱厂的准备,他从南京领来12吨黄色炸药,当山东危急、日侨奉命撤出青岛时,他加快了爆破准备。爆破计划缜密而周详,他从军队和纱厂技术人员中抽出2千余人,组成三个破坏大队,制造人力破坏的精巧机件,规定用火力烧厂房,用炸药爆破锅炉和重型机器。破坏大队用浸汽油的棉花、布条,将机器、厂房之间连结起来,到处堆满干柴和棉花,还挖沟连通9家日本纱厂,沟内放置引火物。他们准备工作做了一个多月。

1937年12月28日下午7时,沈鸿烈一声令下,爆破行动开始,9家日本纱厂顿时成了火的海洋,爆破声震天动地,持续不断,这把大火烧得干净彻底,整整烧了半个月,9家日本纱厂没有留下半枚纱锭。沈鸿烈当时既无力抵抗日兵的进攻,又无法帮助民族工业内迁,他当时惟一能做到的,是以牙还牙。

广东省的民营工业内迁,先是来往电报,大家“踢皮球”,中央工矿调整处致电广东省府,要求将重要工厂迁往广西。1938年4月6日,广东省主席致电经济部,说汕头、顺德、新造等地遭日机轰炸,工厂损失重大,已无法继续生产,如果拆迁,则运输困难,费用浩大,要求经济部派员前来处理。意思很简单:要内迁,我干不了,你来办!次日经济部来电,仍旧是官说官话,他们通知广东省,从速内迁可以迁移的工厂,将制糖厂迁往广西、四川;造纸厂迁往湘西南;化工厂的迁移和永利化工公司的范旭东商洽合作办法;要求省政府与广东驻军联系,在重要工业区域设防空力量。

踢了一通皮球后,4月12日经济部特派员飞抵广州,和广东省的军政首领以及各大企业负责人,经过几天磋商,总算弄出一个“广东省工厂迁移办法大纲”。这个“大纲”中有几条,很使广东的官儿们寒心,例如:

工厂由广东省政府自行迁移他省或本省之安全地点者,其主权仍属于省政府。如须迁移经费,可由经济部垫支,将来由广东省政府清还(另附还款办法和利息计算条款)。

经济部垫款可作为股本投资,与广东省政府合作。

工厂由经济部迁移他省者,由该省省政府与广东省政府合资经营。广东省政府以机件的价值作为股本。

如须经济部贷给迁移及营运费用,将来如得各方同意,该项贷款可作为合资经营股本。

如广东省政府不愿合资经办,可将迁移工厂作价出让。

这个工厂迁移办法“大纲”的要点一共9条,但上面引用的5条都是讲产权的归属和权利分配,这哪像是国难当头、急于内迁工厂的应急措施,分明是一纸重新分配产权的买卖合同。广东省政府一向和南京中央政府同床异梦,矛盾重重,他们最担心的,是工厂内迁后,工矿调整处会乘虚而入,从此这些工厂不再姓“粤”。而经济部抛出这个“大纲”,证实了广东的想法并非多余。经过几天讨论,广东省政府认为,与其工厂内迁被中央吃掉,不如不迁或许能够保存下来,于是全部推翻“大纲”,决定工厂不再内迁,静观待变。

重庆政府自然不甘心让到嘴的肥肉滑掉,经济部于6月7日再度派员飞抵广州,重新协商内迁办法,但广东省政府这回却根本不理不睬。

这一年的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广东省政府经营的工业,或被炸毁,或被强占,丝织厂成了日军的军械厂,制纸厂和硫酸厂被拆运日本。在民营工业中,只有捷和钢铁厂自行迁走部分机件,运抵广西;有4家企业逃到香港,其余都被日军强占。如均和安、广同安两家规模较大的民营机器厂,被并为日军坂岛部队造船厂,东安成米机厂被占做日军蒸米工场……

一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勾心斗角,断送了一个工业大省的全部工矿企业,他们在谈判桌上为“权”和“利”争得不亦乐乎,而牺牲的却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和工人多年创业的血汗!结果是,便宜了日本侵略者。

从以上4个省的内迁表明,当时是政令不行,一片混乱,各方诸侯各显“神通”,简直是一场闹剧!

重庆的衮衮诸公开口闭口都责难民族资本家“看重本身利益”、“眼光浅近”,但,真正不顾大局,招致“内迁未见大效”的,究竟是些什么人?历史自有定论。

所有这些,使人重新想起范成大的《初入巫峡》,肞怪石,壁立奇峰,狭窄的水道,湍急的漩涡,到处是暗礁险滩……后人评注范成大这首诗是“暗感政局国势之险恶,即景生情,触事而发”。原来,范成大是借川江的险畏,暗喻人生旅程的艰难。

经历过抗战时期企业内迁的人们,对此会有更为深切的感触。值此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逆风千里,归宿茫茫。如今,雨过云霁,花香鸟语,一切都已时过境迁,但经历过这场浩劫的人们,也许不会忘记当年的窘迫情景吧?“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第九章 伤心往事

日寇侵华,中华民族等于被血洗过了一遍。这并非夸张,950多座城市遭到蹂躏强占,中国有多少村庄,已不是1937年前的原址。

中国的民族工业,更是遭受到一场血与火的浩劫。

青年朋友们也许很难理解,为什么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场战争,至今仍常被人们旧事重提?我们是个讲“恕道”的民族,历来提倡宽容、忍让。然而,这场侵略战争的野蛮和残酷,史无前例;中国所遭受的破坏和伤害,骇人听闻。中国几代人的心灵上,无不打上这场战争留下的惨痛烙印。

身受战争伤害的一代人死了,但他们的子孙并没有忘记,愤怒的地火,仍在深层的地底运行。

当年被毁灭的村庄,现已在废墟上长遍茂盛的庄稼,但在死难者的灵牌前,仍供奉着一段焦木,表示永志不忘。

一个村庄有片特殊的粮田,东至河,西到田埂,钉有“界牌”,当年全村200多人被日军集体屠杀在这里,只留下3个在尸体中侥幸活着的婴儿,现在的村民都是这3个婴儿的后代。

一家农户留下一扇有弹孔的门板,当年一个给婴儿哺乳的农妇,给日军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一枪透过肺部射穿木门……

早在一个世纪前,老同盟会员陈天华曾在《猛回头》中写道:

大地沉沦几百秋,烽烟滚滚血横流。

伤心细说当年事,同种何人雪耻仇?

烽烟滚滚,血泪横流,正是被称为“同文同种”的好邻居奉行烧光抢光杀光的“杰作”。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国人没有忘记这些,也不会忘记这些伤心往事。

我们来看看那些来不及内迁和内迁时“榜上无名”的企业,在战时的遭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