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张强文集·演讲与访谈卷
32105300000004

第4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艺术

时间:2009-05-21 19:00分—20:00

地点:美教楼18教室

录音:罗仕明

整理:蒋翠

我们在讲到现代艺术的前奏,包括很多前提性的东西的时候,涉及到关于对古典艺术和古典艺术概念的认识。然后凭着这个概念,我们来找寻现代艺术是什么,进入到对艺术起源的争辩,同时呢,我们不断地以书法作为具体的对象,在里边提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艺术不是起源的!不是起源的是什么呢?那么因为是一种成立,我们按照这个成立的标准,把它的概念进行了一下梳理。

以书法作为例子,寻找它在不同时代的审美变化和演变,于是,我们现在进入另外一个概念,在古典时期的中国书法,我们还没有游离开,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做一下讨论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艺术在中国,如何和中国发生关系,这是我们面对的非常艰锐的命题。同时呢在中国当代,从事书法、或者国画的话,尤其是中国画这个概念,那么可能要面临几个方面的历史抉择,或者说被历史所选择:一个方面就是书法和国画它的现代空间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如何寻找到一种书法和国画这两个古典艺术的艺术形态在现代空间谋求的可能性?或者我们称之为一种实验艺术,它的试验性;第二点就是书法和国画作为两个民族文化,在大的世界范围内它属于区域文化,是一种特别的经验,它们如何在当代艺术史上发展的递进和连接。那么第三个问题显然就是由书法和中国画所提示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我称之为‘方式的中国画或书法’。那么说也就是这三个基本的类型,到今天为止,在艺术的发展的空间里边是一种什么状态?也许没有人可以说的清楚,这个说得清楚和个人的智力没有关系,它是时代的发展之所致,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进行悬置,就像苏东坡他在奇谈、在参禅、在游戏人间,想不到去构建这个概念,所以说,时代又是发展之所致,没有相应的艺术经验,我们无法做出相应的理论梳理和理论前瞻,在这里艺术经验和艺术理论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复杂,这对我们来讲怎么能够加以认清?怎么样在这三个方面寻找可能的途径?这既是历史给我们的三个难题同时也是三个机遇。

所以我说一个现代中国本土艺术家他是幸运的,他可能以后要受到三种历史观的三重聚焦,一个是传统的历史在现代延续的艺术史逻辑上的一种认同;第二个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进入现实空间的可能性;第三个就是完全被方式化了的现代艺术。既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重要性,所以说,“不知死,焉知生”古人这句话说的很清楚,就是如果你不能够面对死亡的话,你的生活是没有办法变得有意义的,所以说,思考人生的价值,其实就是思考死亡的概念,那么人生从历史上来讲,曾经反复地被讨论。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讲很多问题我们无法过多追问,一个后现代的特点就是当下,活着要平面化,所以,不要有过多的历史感,但是在宗教里边的一个概念就是你必须要活在一个圣洁情境之下,你的人生的前生后世才会变得有意义,那么现在,我们要面临的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有趣的话题,这个话题就是佛教与禅宗。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那么,我们首先来探讨佛教的问题,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谈佛教?因为从汉代开始佛教就已经进入中国了,以我在近些年的考察之中,也确实亲自目睹了汉代很多的佛像,比如在中国北方的像一些沂南画像石墓室里边,已经有背光的图像。在四川有很多崖墓群,乐山有一个叫斧头湾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崖墓,在崖墓前面的享堂上面右边是饕餮纹,左边就是一个佛像,施无畏印。佛教的手势不叫手势,叫手印,‘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印章的印,也就是说他通过一种手势,就是一个语言系统,所以佛教讲究多重‘受识’,有人说是五种受识,也有人说是八种受识,还有的说十二种受识,还有的说三十二种、三十六种。这个‘受识’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接受和认识。接受和认识对佛教来讲,认为语言在传达人类思想时是最粗糙的一种方式,我们今天表述思想的所有可能性和我们今天实际想象的几乎完全不同,所以说语言的局限性和语言的不可传达性,使我们最容易陷入误区,包括文字。所以,佛教对于身体的感受,身体微弱的感受,嗅觉对气味的感受,皮肤对空气的感受,耳朵对声音的感受,眼睛对物象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今天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佛教来讲,这句话是一个谬论,你看到的恰恰是‘虚妄之相’。那么,怎么来认识这个本真的世界?佛教提供了一个确实是浩渺无际、浩大无边、宏硕无际的这么一个思想体系,所以,一谈到佛的时候,可能有的同学讲我想问一下佛是什么?没有问题,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回答之前,我想采纳一下同学们的经验。在我们看到的主要的佛教经典和我们现在所能读到的经书里边,在汉语世界里边流通最多的经书就是《金刚经》,最短的一部经书就是唐三藏玄奘翻译的《心经》,这两本经书基本上囊括了后来的《妙法严华经》、《佛说无畏经》等等基本意义,佛教的东西在金刚经里边表现的是最清楚的,很多同学可能也受家庭背景的影响,来自于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佛教的土壤也不同,所以来自佛教的信仰也不同。为什么我们要在艺术史里边谈论佛教的东西?有些同学讲,我们知道禅宗和绘画有关系,那么佛教和绘画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禅宗对佛教来讲他是最浅显的一种,在中国的佛教经义里边,禅宗是中国的佛教,所以也是一种最具有游戏性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学说,但是他的宗教环境和宗教土壤我们在以后会谈到。

曾经有一个美国的艺术学者在问一个中国画家,他说:我想请教一下,你既然说你是一个中国画大师,那么请问你对坛经的体会如何?中国画家觉得很莫名其妙,他说:“我又不是佛教徒,我为什么要懂坛经?”这个美国的美术史家非常的失望,他说你连坛经都没读过的话,你画的中国画让我大大地生疑。同时一个前苏联的学者对想了解中国画的前苏联人讲,他说,要读懂一幅中国的画你至少要有十本以上的中国哲学、佛教的经典作为基础。既然它如此之重要,我们不仅在讲佛教的教义和绘画之间的比较,而且我们要试图把它们融汇起来。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讨论的重点!哪位同学说一下佛是什么?就是你所理解的佛的涵义,我们集体把它拼凑起来一个完整的图像。

学生:按照历史来说,佛,是尼泊尔这个国家的王子,他在享受人的生活以后觉得这一切是没有意义的,他就抛妻弃子,清心苦修。然后在菩提树下坐化(涅槃)了。

张:为什么很多人信仰佛教,很多国家把它定为国教,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人都信仰这个宗教?不能因为一个人抛弃妻子、坐化人们就相信它这样简单吧?

学生:我觉得佛教有一点,就是它对这个苦难的解释,它认为苦难是有意义的、有回报的,因为,我们在面对外来的或自身疾病的苦难的时候,我们找不到意义、找不到发泄,佛教就提供了这么一种信息:痛苦是有意义的,痛苦是有回报的。就是在转世的时候,今生所受的痛苦,来世会得到回报。

张:好,这是佛的苦难说,对苦难有一个说法,哪个同学再讲一下?

学生:我看这个‘佛’,左边是个‘单人旁’,右边是个‘弗’。

张:你这进入汉字系统了。我们看一下: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什么?这个‘弗’字是对人的肯定还是否定?(众学生:否定!)就是‘佛’不是人。好这个同学从汉字的角度上敏感,然后呢?

学生:我觉得是佛的‘大智慧’。就是不是人的大智慧。

张:我们不能因为大智慧就把它打发掉了,哪个同学还有没有更细化一点的(论述)?

学生:我觉得是完美的人格,具有道德示范作用。

学生:‘佛’从广义上讲是一种‘觉’。而阿弥陀佛,‘阿’就是‘吾’,‘弥陀’是‘量’,整个连起来就是‘吾量觉’,佛陀是一个觉行圆满的人。

张:这是从佛教本身的经义来出发的。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佛所建立的一个等级世界。基本上,我们可以把佛教分出这样的几个层次来:最上边的是佛,就是成佛了;下边是菩萨,这是它的第二个等级,还没有成佛,但是接近成佛,在佛教系统里边已经拥有了许多佛的法力;那么第三就是阿罗汉,罗汉基本上是维护佛教的,也是苦修者;第四个层面是僧侣,这是维持佛教系统正常运行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或者说有一些研究者,这里边有高僧,又不同的僧众,主要是集中在一个相应的系统里边;最后一个是信徒,信徒是佛教最深厚的土壤,所以,这就好比一个‘正金字塔形’。

那么佛教的复杂之性在于什么地方呢?他首先建立了一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境界,用想象无法抵达的高度,比如在金刚经里。那么我们可以先简单回顾一下佛教的形成,刚才那个同学也提到,他是一个王子叫悉达多,在现在的尼泊尔地区,当时是属于印度地区的一个范围,因为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很多,印度本土的印度教也是非常厉害的,那么悉达多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对人感到怜悯,所以为什么说佛教是一种大的慈悲呢?他首先是对生命的一种怜悯,这是他的出发点。他为什么会感动那么多人呢?首先每个人对生命都有所追问,每一个大智慧的人都有生老病死,就像苏东坡在临死的时候,当时他的朋友在场,要他念《金刚经》的一段经文,他说你坚持住这口气把它背完,你就可以进入西天世界,苏东坡背了一半,感到很疲倦说:“也罢!管他是去西天还是东天呢!”就这样撒手人寰。对于苏东坡这样学者来讲,他在中国文人里面最有代表性,最具有智慧含量的这么一个人物,那么他对佛教的态度,把持的也是这种‘敬神如神在,敬鬼如鬼在’的这么一种情态,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那么佛教本身实际上悉达多后来到菩提树下所谓‘顿悟’,然后‘立地成佛’,他创立了一种宗教是为佛教。佛教本身的一个基本经律就是‘戒定慧’,首先,你要有戒条,戒条是干什么的?是让你安定,最后发智慧,这是它核心的旨义。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那么佛本身后来也化身了很多,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佛教后来在中国经历了三种变革,在北朝的时期有个皇帝灭佛,到了唐代有两个皇帝灭佛,所以三度灭佛,在中国受尽劫难。佛教本身对它的命运的预言有一个末法时代,这个末法时代对佛教造像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教本身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未来佛就是弥勒佛,那么弥勒佛还没有降生,它肯定要降生到人世来拯救人间,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佛——‘多宝佛’,在印度佛教里面是找不到的一个佛教,相传释迦牟尼看到一个人坐在一个佛龛里边讲经,他进去以后呢,塔就飞起来了,飞升的佛塔预示着要进入另外一层世界,所以称为‘多宝佛’。多宝佛这个概念是中国的一个概念,那么佛教在进入中国的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都有陪侍,就是‘胁侍菩萨’。一般来讲,最早是一个是观世音,一个是大势至为陪侍,普贤和文殊是另外一组陪侍。后来观世音菩萨就逐渐的独立开了,大势至菩萨逐渐就淡化掉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佛像最主要的模式就是一佛二菩萨(就是文殊和普贤)。那么它们这些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基本样式里面,有一个通过藏传佛教也流传到中国来了,称为‘黄教’。它和西藏本土的‘苯教’相结合,又产生出和流传在中土的佛教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佛教在印度到了后来出现一个分支,这个分支就是密宗,所以今天在印度本土,看到很多佛像里面表现肉欲非常厉害,尤其在藏传佛教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欢喜佛’,那么男女的性器官都暴露在外边,就是表现男女在性爱之中体会到的无上觉悟,所以这个宗派也在印度流传了一个时期,因为它容易遭受到误读,它歧义太多,所以称为密教,一般在佛教内部进行流传,但是佛教后来逐渐在印度退出到主要角色,当中伴随着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兴盛,被挤压到一个非常小的空间里。但是在中国却被放大,成为中国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方式,所以我说中国绘画的基础就是儒、道、释三家,这三种思想奠定了中国绘画的思想基础,或者说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那么佛教的《金刚经》里面讨论的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我想,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所有的语言无法抵达的那个高度和深度,佛是什么?佛是不可说的,不可说的意思是什么呢?你通过不可说,才能认识他的不可说。所以在它的所有教义里面你所说出来的全部都是虚妄之相,我们所说的佛教的‘空’的概念,它通过一种‘戒定慧’的方式,但是它的核心的东西,是轮回和‘空’。佛教认为所谓的‘空’,这也是他看待世界的基础,怎么让你从世俗的欲望中走出来,就要让你认为你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真的,一个非常漂亮的绝世美女,倾国倾城,他可以告诉你,这只不过是一只骷髅,如果你还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定力的话,你可以想象,一个骷髅吊在路边,从它鼻子和眼睛的缝隙里会爬出几条蛆虫,所以佛教使用了很多恐吓性的手法或厌恶性的手法,让你来抵御对世间欲望的诱惑。

说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有民间的一个笑话,说一个老和尚领着个小和尚下山,这个小和尚十四五岁,没有见过世间的东西,他是一个在寺院里长大的弃婴,老和尚就经常告诫他,说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女人,女人比老虎还凶恶,所以你见到女人就要像见到老虎一样,他十四五岁头一次下山,来到街市上,就看到很多穿着花花绿绿、头发飘逸的美女,他问老和尚这是什么?老和尚说这是老虎,然后小和尚回来以后整天在想,老和尚问他你在想什么,他说我在想,老虎长的真很看!然后老和尚就不由地长叹一声说:美色,乃人之欲也!乃天欲!所以宋代有“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它也是一种天欲,不可灭也,所以这个例子说明了佛教它在使用的这套和世俗之间进行组合的这套系统里面,是‘妖魔化,厌恶化,恐惧化,肮脏化’把这些世界的万象,你怎么能够相信这些呢?

李叔同是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弘一法师,他是中国近代很多艺术门类的引进者,今天来看,他真正有成就的艺术门类也不是太多。但是他笃信佛教,他修的又是律宗,佛教里面有很多宗派,这个律宗主要是戒律,就是苦修派,这个苦修确实(严苛)比如,‘过午不食’中午一过就不能吃饭,而且手不能够摸钱,有施舍的,但是手不能接触钱。而且别人给你可以,但是你不可以要,去传教的时候,绝对不可以骚扰民众,不可以进民宅,你只能在屋檐下躲避风霜,所以说律宗是最严酷的一种修行的方式,那么弘一法师从这么红尘滚滚中的锦衣少年之后选择了这么一个方式,它确实说明了一种佛教与人生之间的一种非常奇妙的关系,你说它是一种文化自虐也可以,自虐也会带来快感,当然自虐有狭义化,但我想有这种成份,那么一个人约束到一定程度,让自己的欲望很单纯的时候,只有一个欲望,这个欲望就是成佛,我后来在比较了佛教的经典的时候,就在思考为什么佛教对那么多有智慧的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实他制造了一个没有人可以到达的目标。佛,悬置在所有你想象的层面之上,我们想象一下,你做一个艺术家达到一个大师的地位,我要告诉你这只不过是一种世俗的玩闹而已,一个哲学家你思考的问题只不过是执意于生死之间或功名之间,所以佛教里面有特别的一个障碍叫做‘执’。

你不信不行信也不行,为什么?你一信就执了,一执就偏了,所以说偏执,你不信当然不可以进入门径。所以佛教本身给你提供了一个不是两难的问题,而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说,你要想进入一个大智慧的世界,一个大无畏的世界,这个无畏不是指你对小的事物的一般看法,而是对生命的无谓,对死亡的无谓,而超越了生命的功利性。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概念太大了。如果生命都没有功利了,我们超脱了生命的功利性,你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佛讲的自由是你超越了所有的冀盼,所有可能你想象到的都是你的障碍,那么你不想也不行,不想全是障碍,你一动念就有障碍,佛教讲你不动念则和佛没有关系,你一动念和佛就有了障碍,那么你作为一个个体者你应该怎么办?所以佛教提供的一种成佛的道路,或者对智慧抵达的道路,我讲他的最大的积极意义就在于让你在思考各个局部的问题,忽略掉所有的细节,它悬置了一个本质。佛教的本质是一个不可以追问的一个本质,所以他的有意思之处就在于这一点,所有的本质都是我们可以认识的,但是,它告诉你当你把佛当作本质的时候你就错了,但是你认为佛没有本质也错了,所以,目前所有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来讲,对佛的认识都是无效的。但是你又不能不去认识,所以所谓‘无上的智慧’,无边无际的智慧,你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本身就已经是错的。

那么有些同学就想,这样来讲佛还有什么意义,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你没有办法达到,就像人生的目标一样,所以我想任何政党的目标是要有计划的,如果你这个计划太过虚茫的话没有人去相信你,但是作为一种宗教来讲,作为一种神灵的信仰,那么你一旦有目标的话,就没有办法去抵达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去讲,佛教本身的教义浩渺无尽,择其要而释之。

我们现在所能谈到的,它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前提性的东西,那么真正和中国绘画相联系,实际上是进入另外一种状况,这就是禅宗!禅宗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禅宗就是从达摩开始,达摩是个印度僧,到了中国,首先在南朝,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到了南京,到达后给南朝的皇帝谏言说:就是你应该信奉佛教,(应该讲,当时还没有建立禅宗)。但是南朝的皇帝不是太热情,达摩也不太善言辞,一看很敦厚的一个人,很木讷,就是不善言辩。实际上六朝时期中国的这个玄学大盛,也就是所谓的谈玄,有的人就被称之为辩士,辩是分辨,这个辩不仅仅是花言巧语,所以说为什么禅宗和中国的文化土壤一碰就撞火花来,这也是个土壤和背景。当时应该是梁武帝(南朝梁时期),后来呢他就到了江边,摘了一个芦苇叶就投到江里了,他踩着苇叶就渡过了长江,南京市濒临长江,然后梁武帝得知后就感到后悔和遗憾,没想到这么有法力的一个人就这样被放走了,当时南朝的好几个皇帝都特别笃信佛教,特别是梁武帝。所以时常提起舍身佛教,他经常对大臣说我们应该给寺院里供奉些香火钱了,但是大臣说我们现在国库空虚啊,不可以啊,那皇帝就不听那些争论,就跑到寺院里,说是要出家,那大臣该怎么办呢,那就把他舍回来吧,其实就是拿钱买回来的,所以说是把自己卖过好几次。

达摩后来到了北方以后呢,到了嵩山,在嵩山的一个山谷里边就开始面壁,就是在石窟里边苦修。那时的石窟呢和我们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石窟不要以为是参观的一个佛教的景观,石窟里边另外的一个功能叫禅观,禅悦和,禅悦就是你高兴的意思,石窟修行实际上在印度就有,印度最早的寺院来自于石窟,叫‘支提窟’,最早的寺院都是凿的山洞,佛教为什么后来被人相信呢?首先,佛教信徒生活的节律,它的‘戒’是第一位的。那么如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能让大家供养,你靠别人给你饭吃,你自己还三妻四妾,别人肯定觉得不平衡吧,最简单的一点你不可以享受世间的天伦之乐,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

达摩开始修行,修行了据说是九年,在这里面悟到了一个新的宗派,就是禅宗,他创立了禅宗,禅宗的意思是什么?禅宗的本意就是思惟修,就是用心来思考,就是通过你对世界本身的过滤,我想所谓的思惟修应该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你可以掌握的知识进行过滤,和生命的本源和生命的意义来进行对接,进行追问,那么最后悟到了一个新的经义,这是禅宗的本义,禅宗的本义主要在于修行,就是要修炼自己,后来有一个信徒就对达摩九年在里面坐着很好奇,我们不知道这九年他个人的生活(吃喝拉撒睡)怎么解决?是坐着不睡觉?还是吃一点马上跑进去再坐着?我们没办法理解它。现在西藏的一种修行方式据说可以辟谷多长时间不吃饭,很神秘,不过目击者寥寥无几。当然我们知道有一个神话被戳破了,就是一灯法师,一灯法师说辟谷了,炼‘二指禅’,现在揭露出来是假的,据说他自己偷偷去注射维他命不吃饭,最后死于营养不良。一旦这些东西被文本化,人们就清除掉生活化的东西,这是一个策略:当一个人被文本化的时候,要把他的肉拿掉,剩下的是一个概念。我们现在所想到的达摩肯定不是一个有肉的人,有肉的话他要喝水,喝水就要上厕所,这太正常了,老是跑来跑去的,对修行来说不像样子,九年了他一动不动最后把他的影子印在了石壁上。我们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所以我们姑且悬置,所以我们不要诽佛也不要谤佛,不要诽谤于佛,这是大罪。佛教早就告诉不要谤佛,不然要下十八层地狱。但是有个青年每天来看这个人在干什么,看了好几年,好奇心太重,肯定是水瓶座的,后来就要做他的徒弟,学修行,学坐禅,达摩冷笑道:你懂得什么叫坐禅?我玩的玄机自己都搞不清楚,你能搞清楚吗?这个青年人用尽花言巧语都没有用。

有一天他拿着一个盘子,左手的袖筒已经空了。他拿着的是砍下来的自己的胳膊了,他跟达摩说我可以做你的弟子了吧?达摩一看没有办法了。当然佛经里面不是这样说的,而说的是其志之坚,笃于金石。比金石还要坚决。达摩没有办法只能勉强同意了,所以,他就是禅宗里面的二祖,取名慧可,禅宗下来之后到了五祖,我们不是讲故事,而是追查禅宗的意义。就在湖北黄梅这个地方,就是它的道场跑到这来了,到了唐代嵩山也不是很景气,唐武宗不高兴还要灭佛。

当时五祖叫做弘忍,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的忍耐性很强,他开始选择他的弟子,他的首座弟子叫神秀,这个人不得了,对禅宗领会非常深,他准备收弟子,神秀肯定是首选,但是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小和尚,这个人是猲獠,就是猴子,岭南人当时被叫做猲獠,后来的僚人是这个概念,僚人后来有一支,在重庆綦江,在崖墓里面可以看到僚人的遗迹。这个人来了之后在厨房里面帮厨。此人出家之后叫慧能,后来他在广东韶关建立个道场,现在他的肉身就在韶关。他有一次砍柴回来之后听到别人讲金刚经,所以佛教讲人人可以成佛,到了禅宗到极端的时候,狗子皆有佛性,所以它强调的众生平等指的就是这个方面,他就说这个经文有意思,别人给他讲了之后,他觉得若有所思,心有所悟,于是他就打听了佛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什么,禅宗实际上是受武则天的佑护,到了武则天时代,南方其实那时候没有太多的寺院,当时西南被称为西南夷,夷就是少数民族的意思,他到了中原以后到了湖北黄梅,他来了之后只能在厨房里帮橱,就是捣米,干些体力活,没有资格去听经,有一次他听听经的人回来说,神秀这个人讲了一条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勤勤要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都知道释迦摩尼是在菩提树下立地成佛的,菩提树现在在南方也可以看到,慧能听了之后很是不服气,他说我虽然不识字,但是我知道《金刚经》,觉得这话有问题,他说我也出一段偈语吧,他说:“菩提本无树”,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关键词是‘无’字,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又出现个‘无’)何处惹尘埃。所以说这个句子我们就可以看到,事物的否定性和主观性,这个段位是一目了然的,我们不需要精深的佛学修养和基础,仅仅需要一点汉语的基础,初中以上的水准都能看出来。在他找人写完之后,弘忍看到马上就用鞋底把它给擦掉了,但是这个事情已经传出去了:这是谁写的,真是肉身菩萨,大家都清楚这个段位太高了,什么叫无,无就是世界的无,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镜台都没有,沾什么灰尘,所以晚上弘忍就悄悄的把慧能叫到房间,在灯下讲《金刚经》,然后把袈裟和钵给他,让他赶快逃跑,慧能拿了以后连夜就蹿了,神秀马上派人去追杀他。后来神秀在北方建立了北宗,慧能逃到了南方,但是不敢露面,有一次去南山寺看到佛辩大会,见到两个小和尚在争论,周围围了很多人,有的说是风动,有的说是幡动。慧能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所有的人都傻眼了,你没有办法证明是风动也没有办法证明是幡动,那怎么办,原来是你自己在动,所有的人都说你来上座,你来,慧能就不客气,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把衣服穿上,把吃饭的家伙也给拿出来了,是正宗传人,从此开门立派称之为南宗。所以说禅宗的南宗的建立是非常有意思的,南宗里面又分很多宗了,什么临济宗,菏泽宗等等,那么它后来和中国的文化勾结在一起就是一番特殊的景观,尤其是和南北宗的绘画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