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历史学谋略
32097700000068

第68章 文武兼备平藩乱——王阳明平藩有勇避祸有谋

绝对不可以败给自己

失败比成功更有意义。

王阳明一直以来被看作明儒,以思想精深闻名。然而王阳明还是明朝的重臣,曾经屡有功绩。

王阳明是在失败中崛起的大人物。

可以说王阳明曾是明朝最失败的人,在他被贬贵州龙场驿时,好像回天乏术,但他居然又活过来了,反而成了明朝最成功的人。

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以二人的名气各重一时,无人出其右。那都是从绝境中崛起的英雄,虽失败但不失望的豪杰。

失败可以考验一个人,亦可以锻炼一个人。一个能够面对失败的人必然能够面对成功。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就会有奔向成功的信心。否则只能深陷失败的泥潭,在失败中痛不欲生。

失败不能让你倒下,而应该让你站得更高。正确地面对失败就是正确地面对成功。

做人没有失败反而可怕,因为失败是人成长的重源资源。失败可以给我们很多人生经验。积累一次次失败的经验,做事才有可能成功。

失败一次是小事,而处处失败那就是人生大事。

把失败变成大事的人,就不会做出成功的大事。王阳明懂得在失败中总结教训。让失败只成为小事,所以日后王阳明成功地做了件大事。

王阳明挨打

挨打事小,不知为何挨打事大。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早岁筑室于阳明洞读书,因此被他的学生们尊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个文人,又是文官。但颇有武将之风,还能用兵,且能骑善射。

王阳明任兵部主事的时候,太监刘瑾专权,迫害忠臣。王阳明忍耐不住,诚诚恳恳向皇帝武宗奏了一本。

那知奏章并未送达皇帝武宗面前,而是被刘瑾私阅一遍,心里痛恨阳明先生。随即传来王阳明,绑缚起来,杖打五十。事后谪贬为一个地方小官。

王阳明遭此奇耻大辱,只沉默不语,离开了京城。

把教训还给对手

地狱最深处,也要踩出路。

总结教训是操纵学的资本。

操纵学就是在失败当中提炼出来的做人办事的圣经。

王阳明是个忠义之士,最看不惯坏人专权,于是意气用事,上书皇帝,请求皇帝改变由奸臣滥权迫害忠臣的事态。然而,王阳明失算了,当时太监独掌朝政。太监刘瑾知道王阳明对自己不利,于是变本加厉地加以迫害。王阳明因此挨了大板,又被贬为地方小官。

自己有了一次教训,立志把自己得到的教训还给对手。让对手得到更惨痛的教训。

王阳明善忍,更善谋。与其在京城作无畏的斗争,不如暂避斗争漩涡走远一点,以待来日翻盘。当初苏东坡被王安石贬往黄州,后来王安石死了苏东坡却没死。王阳明熟知历代史谋,聪明地选择了离去。

智者大师说:“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所谓“阎浮”就是地狱,地狱当然不可久留。王阳明后来发力扳倒了刘瑾,全赖他隐居地狱最深处时培养的内功。

越失败越机警

哪怕在惨败中也不忘还手。

王阳明被谪出京。

至钱塘,觉得有人尾随而来,心里立刻明白,这些一定是刘瑾派来的人,是要置自己于死地。

大丈夫岂能枉死!王阳明遂设下一计,乘着夜间,佯为投江,浮冠履于水上,并且遗诗有:“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潮泣子胥”二语。王阳明此计大妙,骗过刘瑾派来的杀手。事后,他仍赴地方,做他的小官。

王阳明知道了太监刘瑾的狠毒,所以在出京城之后有了提防。而事情果然不出王阳明所料,刘瑾欲除后患而解其恨,遂派出人来准备除掉王阳明。

王阳明此时势单力薄,自然不能给对手以痛击。于是想出金蝉脱壳之计。这就是有了教训的结果。

教训,就是教敌而训敌也!

有的人在失败时全然不设防,结果小败酿成大败,很容易被击倒。

王阳明越失败越机警,越撤退越有办法,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前进的路全部堵死,那么有后退的路也不错。地球是圆的,你迟早会走回来,只要你活着便有大希望。

智者大师说:“归命大慈父,早出婆娑关。”“婆娑关”就是生死关,你走过这一步,就有千步万步。

王阳明智斗宁王

让他满足,断其双足。

王阳明被贬不久,刘瑾被揭发处死,王阳明再次仕途大顺,先是任庐陵知县,而后去江西平寇,夺得大功。江西有个宁王朱宸濠想造反,王阳明刚好在他手下做官,免不了去见宁王。宁王留他宴饮,彼此谈论时政得失。

宁王道:“世乱如此,可惜没有汤武。”

王阳明道:“既有汤武,亦须伊吕。”

宁王道:“有汤武便有伊吕。”

王阳明道:“有伊吕者,必有夷齐。”

宁王与王阳明彼此煞是机锋暗对。宴毕宁王知王阳明不肯与自己一起叛乱,几次欲加害王阳明,都被王阳明巧妙躲过。

当初第一奸臣都杀不死王阳明,如今第一反王也不能将王阳明如何。

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造反,声势浩大。

此时,王阳明奉命去福建勘查叛乱,他正在丰城县。丰城知县已得宁王的反信,告知王阳明,并说宁王要出钱买其的人头。

王阳明临机应变,立刻易服改装,潜到临江,临江知府闻阳明远来,倒屣出迎,请他入城调度。并向王阳明问计。

王阳明道:“临江之地地濒大江,且与宁王驻地南昌甚近,易攻难守,不若速趋吉安,才可整顿防务,抵御宁王。”

知府又问:“阳明公知晓军机,料敌如神,今日宁王举兵,应趋何向?”

王阳明道:“为宁王之计,恰有上中下三策:若他真趋京师,出其不意,最是上策。否则直捣南京,大江南北亦必受害,此是中策。如或专据南昌,不越雷池一步,便是下策。他日王师齐集,四面夹攻,便如瓮中捉鳖了。”

事后,王阳明又转赴吉安,与知府商榷战守机宜。

王阳明道:“宁王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南京必不可保,我已定下计策,令宁王不敢东征。十日以后,各军调集,那时可战可守,便不足为虑了。”

吉安知府道:“宁王暴虐无道,久失人心,哪里能成大事?阳明公为国讨贼,何患不济。”

王阳明道:“古人言临战而惧,好谋而成,现在发兵伊始,须先备粮草,修器械,治舟楫,一切办齐,方免仓皇。”而后王阳明即与吉安知府筹备军事,一面遣骑四出,向各府州投讨贼檄文,造成声势,迷惑宁王,完后又离间宁王之臣,使得宁王困守南昌。

数日后宁王方知中计,而出兵时机已晚。但还是出兵攻打安庆。王阳明学用围魏救赵之计,来攻打宁王腹地南昌。南昌城内空虚,不攻自破。宁王归救南昌不得,反被擒之。

讲义气也要讲心计

心计到哪里,义气就到哪里。

当初王阳明激于义愤,上书皇帝,反被刘瑾整得半死。

事后总结了教训,始知人不能光讲义气不用心计。

讲义气也要讲心计,这样义气才能落到点子上。

意气用事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可能惹祸上身。意气行事不能解决问题。做事要深思熟虑,这样才会避免伤害到自己。由于意气用事只能伤已而不能伤入,所以,意气用事是做人办事之大忌。

意气用事使人丧失思考的能力,办事必然吃亏,正如同鸡蛋碰石头。所以办事不能不有心计。

要让马虎大意成为障眼法

故意马虎就不是马虎,而是精明。

王阳明失败的第二点就是马虎大意。他没有完全认识到当时的局势。之所以恶人能够专权,有很大原因是皇帝纵容的结果。正是因为皇帝纵容,恶人才会大胆地去干坏事,且滥杀无辜。可见皇帝是昏庸的。王阳明大意马虎而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上书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与正义。

可见上书皇帝根本就是办了一次错事。错事办得再好也是错事,办了只能自己吃亏。错事必然办不成,不成则败。所以让自己吃亏,而亏不能白吃,要吃一亏长一智。才可能在失败中成长。马虎大意只能有一次。

王阳明上书失败是自己一时大意马虎,没有认识到皇帝与太监专权者是一伙的。这一次失败后王阳明马上认识到这一点。

王阳明总结了教训,在以后办事的过程中,没有重复从前办事的毛病,因此在以后办事过程中连连出奇制胜。

王阳明以前办事出了名的马虎,后来他改掉这一办事恶习后,人们仍以马虎视之。王阳明将错就错,用马虎作为障眼法骗过了宁王等人。故意马虎就不是马虎,而是精明。这种策略非常高明。

错误事小。重复错误事大

改过不是一种痛苦,改过应是一种快乐。

王阳明挨打后,便去小地方做官,然而在路上,王阳明发现总是有人跟随,于是判定跟随自己的人会对自己不利。王阳明敏锐地觉察到有人尾随,正是避免了从前马虎大意的毛病。

王阳明更懂得事在于谋,就是办别人办不到与想不到的事。于些,王阳明很智慧地解决了这一次危机,他使出了瞒天过海、金蝉脱壳之计,假装投江,并留下投江的证据,使尾随自己的人以为自己已死,谋害自己不成。尾随者没有料到王阳明会发现自己,以为王阳明真的又一回意气用事,一时想不开,投江死去。欲加害王阳明的人正是以为王阳明又犯了头一回的错误,这才导致谋害未果。而王阳明却因为总结教训,操纵事态发展,得以死里逃生。假使王阳明犯头一回一样的错误,那么必死无疑。正是第一次的错误事小,重复第一次的错误事大。

错上加错,铸成大错。不再犯相同的错,错就变少。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实是古来谋心成事者应熟记之名言。

石屋禅师说:“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知栀子香。”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但错误的必须改正。王阳明修养高深,当然能改己过,潜心做人做事之道,后来能够大成不是偶然。

王阳明给皇帝一个教训

刚者转柔,柔者更刚。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可谓有智有勇。地方上将捷报传与皇帝武宗,武宗秘而不发。竟和嫔妃等人以出兵讨贼为由,依旧南下。

武宗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所以南下,只为寻花问柳。王阳明见昏君如此,不敢将宁王直接献给武宗,而是转去浙江。顺富春江而下,到了钱塘,找太监张永。张永深明事理。于是王阳明便把叛臣宁王交给张永,请他代献给武宗。于此解了自己擒贼不献难安的困境。

王阳明没有直接与武宗对抗,而是间接地给武宗一个教训,让武宗的心里明白,王阳明再也不是从前挨打的王阳明。

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智慧的王阳明,是一个果敢的王阳明,是一个已经可以操纵大局的王阳明,是一个必须得到肯定和重用的王阳明,假使武宗没有吸取这次教训,那么,武宗必然会得到更惨的教训,而历史的发展果然如此。

间接操纵胜似直接打击

江河迂回,乃入大海。

宁王欲造反,请王阳明入伙,王阳明不从。待宁王真的造反的时候,王阳明果断出击,平了宁王藩乱。王阳明知道,平剿藩乱是大功一件,这样的功劳不能让别人夺去。

一定要抓住机会,自己抢得头功。这样才可能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于是王阳明便策动几个县官,借兵平剿藩乱。王阳明分析宁王战略动向,而攻其软肋,并一举成事,活捉宁王。此为大功一件,王阳明派人去皇帝那里报功,然而皇帝竟无动于衷,依然发兵并亲自前往平乱。这使王阳明平乱之功不得,简直要功亏一篑。

王阳明为此迅速改变策略,不再向皇帝报功,因为第一次皇帝没有买他的帐,第二次依然不会。

皇帝一定有自己的打算,王阳明便没有第二次向皇帝报功。因为不能犯第一次犯的错误,重复失败的行为是徒劳的。只有改变策略,事情才可能有生机。

王阳明选择了迂回策略。他不再直接把宁王献给皇帝,而是找到值得信赖的太监,请太监为自己说情,帮助自己将宁王献与皇帝。此计果然奏效。

碰钉子不如把钉子砸弯

王阳明前半生都碰钉子,凡事硬碰硬,碰到底碰得头破血流。

“龙场驿之悟”后,王阳明学聪明了,不再主动碰钉子,而是使巧劲把钉子砸弯。这样一来,凡事他就不会处处碰钉子而吃亏了。

人碰钉子必败,大锤就敢碰钉子,还可把钉子砸弯。

做人要做大锤,钢铁锺就一颗雄心,烈火烧出满身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