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历史学谋略
32097700000067

第67章 力挽狂澜冲浪高手——于谦大智换帝安明室

可以先做再磨合

领先一步就是领先全部。

很多人做事讲究先与人磨合好,配合着做事,一定要等条件好了才做。这种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全然不实用。

做事应该先做,再磨合,边做边磨合,这样才会做起来,才不会丧失时机。条件永远不会到位,因此永远不要等条件,想做就做,才有希望成功。

于谦做事异常胆大,抗北元反对迁都,一手操办更换新的皇帝,都是他的杰作。于谦是整个明朝的中流砥柱,他挺得起来。

于谦的做事方式就是不怕以小击大,并且一来就上,先做再磨合,这样就能在乱局中胜出。

以小击大,首先要从心理上转变,尽管是小人物的身份,但只要有大人物的心态,就会有机可乘。

人小胆大,这样即使面对一头大象亦不必害怕。利用小的特质来击溃大的漏洞,从而改变自己的劣势,小中见大。

在强大者的面前,自己因弱小而处于劣势。然而,正是因为自己弱小和处于劣势,会被强者轻视。在强者轻视你的过程中,强者便出现漏洞,这时正是你打败对手的时候。

小可见缝插针,小可避重就轻。小更是一种保护,小可得大益,在别人看不起小的时候,小就是大。

老鼠翻身压倒大象

站在火山口说话,你的话地动山摇。

于谦是杭州府钱塘县人,于永乐十九年考中进士,在宣德初年充御史,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

刚开始时,于谦在明朝的朝臣中只是一个小人物。然而在危机之时,于谦果敢机智,利用乱局制乱,利用险情煽情,再利用人心惶惶扮演灭火者的角色,迅速由小人物变成在朝中掌握实权的大人物。而平时那些大人物们在危机之时,胆小怕事,不知治术,却都变成了小人物。于谦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小人物不要紧,小人物也有长处,只要掌握了做小物的操纵学,就可以出其不意,一鸣惊人。

小人物最易于翻身,而每一次翻身,就是一次机遇,每一次翻身就会增强自己的实力。不要小看老鼠,在老鼠翻身的时候,很可能压死一头大象。翻身是一个在时机中转变的过程,小人物借机而翻身,于此才可以成就自己。

大唱反调才能扮演正面角色

永远说不,就显得正直。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元入侵明疆,英宗亲征,因为不会用兵而大败,并且做了北元的俘虏。

明朝皇帝被俘,朝野一片慌乱,太后收罗宫里珍宝,愿以此赎英宗还京。北元自然不放。太后无法,只好召集群臣,开会商议。

只见有人奏道:“京师疲卒赢马,不满十万,倘北元乘胜而来,如何抵敌?愚意不若且幸南京。”

众臣一齐称是。

忽然兵部侍郎于谦大声道:“哪个敢倡议迁都?如欲南迁,实可斩首。试思京师为天下根本,京师一动,大事去矣。北宋南渡,可为殷鉴。请速召勤王兵,誓死固守。”

太后道:“于公所言,很是合理。”众臣这才省悟,纷纷称是。

于是,推举成王辅政,并令于谦为兵部尚书,于谦直任不辞。

记住:大唱反调才能扮演正面角色。因为你永远说不,人家就觉得你另类、有型、有想法,并且为人正直。因为如果你不正直,怎么会不附和呢?

大唱反调,就能大行其道,而不用管这道是什么。

小是大的隐身

今日隐身,明日翻身。

做小人物首先要韬光养晦,这是操纵学之先机。养精蓄锐,伺机而发是小人物的大战略。假使不知韬光养晦,遇到事情就没有掌控能力。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把握的人,必然永远是个小人物,永远不成大器。

于谦崛起时仅是个侍郎,品级不算高,但他身处的衙门里,正是中央政府中最重要的部门——兵部。

于谦在兵部当小官,胜似在礼部当大官。他虽小,但背景大。小人物利用背景,来操作大事,就可以做出连大人物都做不出的效果来。

总之,不论是个小人物,还是大人物的假面具,都必须善于隐身,只在突发事件中出现,平时不宜太出风头。世上永远有突发事件,那么你总有出头风光之日。

所以,小是大的隐身。小可变大,而大不变小,这就是小的优势。

即使是大人物,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亦要以小的姿态来面对众人。不怕自己不壮大,就怕自己在特殊的环境下小不下来。大在激烈的环境中往往是遭受攻击的对象。清朝康熙皇帝少年时候就执政,他本来是个大人物,然而自己实力不强,处处受到鳌拜的控制,于是康熙把自己隐身,利用小来保护自己,鳌拜因此忽视了康熙的能力,康熙趁此时机,把鳌拜打败,由此翻身。因此,做人要学会在隐身与翻身之间变换。

大力反对可得大力赞成

反对越彻底,获赞成越容易。

于谦为官兵部不久,北方部族来侵边境,英宗亲征不果,反而被俘。真是世事难料。一国无君,可吓坏了一帮人,更有些人六神无主。太后欲收罗珍宝,以此赎回皇帝,简直是痴人做梦,异想天开。更有臣子因为胆小怕事,欲要避祸迁都,此举更是愚之可及。正在人们附和避祸迁都之议的时候,于谦却没有那么做。假使自己亦跟着其他人一起随声附和的话,那么,于谦就会错失翻身之机,不得抬头之日。做人办事切记随声附和。

一定要拿出自己做人的姿态来,高姿态不一定要有高水平,但一定没有恐高症,这样就可以勇攀高峰。有高水平而恐高,等于没水平。水平不高但没有恐高症,就是高水平。

处处与人一样,不先声夺人,那么自己在官场中毫无作为,就会被埋没掉。

做事可以不先声夺人,但一定不要随声附和。

发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声音,既体现了自己的智慧又表现了自己的勇气。

就在别人附和迁都之时,于谦却坚决反对,厉声斥责,使别人感到了一个大人物的气质。

在别人都没有发出反对声音的时候,就是自己该反对的时候。

讲出道理来,就是一种勇气。反对是一种权力,是大人物才有的一种权力。

于谦在危机之时,使用反对的权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有道理,有能力,自己反对的,就会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反对就会得到赞同。

危机就是时机

危机四伏,时机就四起。

于谦视危机为时机。

正是因为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且道理堂堂正正,因此于谦深得人心,在同僚中赢得赞同,在太后那里得到器重,于谦因此升了官职。于谦升了官职,大权在握,成了朝中重臣,自然是打了一场翻身仗。于谦善于把危机转化为自己发展事业的时机,这就是借势得势的操纵学。

于谦知道把握时机,仅仅因为一句与别人不一样的话,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由此可见,遇到危难之时不要惧怕,惧怕只会使自己深陷于危难之中而无以自拨。要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与危难一搏,或许还有出路,希望是自己动手创造的。于谦就是自己动手创造希望的人。人只有自己才能创造希望,一味轻信他人,就会丧失自己的个性。没有了个性,不能发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那么就是把自己的希望拱手让人。

做人要有危机感,并视危机为时机,视危机为财富。老子说:“贵大患若身。”孟子说:“生于忧患。”都讲忧患、危机是成就一个人的重要的因素。

把握自己,在危难中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事业发展的时机。

与弱者合作自己就是强者

善于合作不如善于选择合作对象。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毫不客气地接受了。因为于谦明白,在危难时候,做事要大气,不要犹豫,必须雷厉风行,拿出自己敢于肩起重担的勇气来。在朝野上下无君之际,于谦成了朝廷中的顶梁大柱。成王受命辅政,但成王是个没有主见的人,更不善于处理政务。所以需要于谦来解决问题与出谋划策。

成王是弱者,非常无能。

成王之所以主政,是因为他是皇族成员,他是英宗的弟弟。于谦尽管是小人物,但于谦是个强者。于谦有智慧,有勇气,在果敢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于谦选择与成王合作,正是看中了成王是个弱者。

正因为成王无能,事事都需要于谦,于谦当然从中掌握了更大的权力。

于谦似弱实乃强者,成王似强实乃弱者。二者关系微妙而透明,但谁也不捅破。

与弱者合作,那么自己就是强者。

在选择合作者的时候,选择弱者就是选择权力。因为权力永远是强者的。

于谦大力保存成王摄政,就是看准了他的无能。

这便是小人物转换为大人物身份的一种战术。在弱者面前更加体现出强者的风范。并且与弱者合作受益的始终是强者。在你能够选择的时候,你已经就是强者了。

于谦扶主安乱

大乱如甘泉,小乱视等闲。

太后选成王当政,而成王请于谦主政后,众臣又决意诛王振,诛灭九族。王振是英宗宠信的太监,怂恿英宗亲征,并胡乱指挥部队,遭致惨败,致使英宗被俘。

但对此决议王振同党不服,群臣见此激奋,发竖冠冲,顿时一拥上前,狠打王振同党。

主政的成王大惊,四处躲避,一时无策。

这时,于谦抢上前去,扶住成王,献计平乱。成王应计行事,随即降旨,从众臣诛王振之请。事后成王感叹道:“朝政幸赖有公。”

发表意见不如主持公道更有力

主持人操纵一切,电视台操纵主持人。

力平朝中之乱,从群臣之议诛王振,助成王办事。于谦这一回的策略与上回不同。上一回于谦大声斥责群臣,显示自己不同。这一回群臣乱作一团,于谦没有直接去平事端,而是通过成王,利用成王将事端平去。

他没有再斥责群臣,而是赞同群臣。

于谦第一回之所以直接唱斥群臣,那是因为群龙无首。而在群龙无首之际正是凸显自己的好机会。于谦利用当时官场环境,使自己一步登天。这一次是群臣两党相斗于朝廷,于谦没有直接阻止,是因为现在的朝廷有了主政的人。

这样,既讨好了成王,又不得罪群臣,一举两得。且还没有犯上的嫌疑。因为此时是成王辅政,假使自己直接摆平事端,那么事必让成王脸上难堪,挂不住面子,自己更是费力不讨好。费力不讨好的事一定不要做。要做就做不费力且讨好的事情,正如于谦所为。

于谦给成王出的主意是正确的。他见到群臣激奋不顾礼仪,要让他们讲些礼仪,动粗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阻止事态发展不如让事态自然发展。

好比洪水在江堤之上,堵住很难,不如输通江水更行之有效。

于谦正是采用了这种办法,并把这种办法告诉成王,成王这才心里安定,因为他终于有了主意,尽管这是于谦之计。成王于是更依赖于谦,于谦亦因而更得势。

于谦设计保英宗

当人质不是人质时,危机就不是危机。

于谦为了稳定朝野群臣之心,又向成王献策。

于谦联合其他大臣请准太皇张氏,推戴成王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明景帝(成王)即位的事,是于谦对付北元的一着好棋。

北元满以为拿到英宗在手,奇货可居。

北元派使者来京,提出交还英宗的条件极为苛刻。于谦告诉景帝,对于北元的条件置之不理为上策。

北元又以要送英宗回京为由大肆讨价还价,于谦派人告诉北元:“明朝已另有皇帝。英宗归与不归,并不重要。”

北元见此,知道用英宗并不能牵制明朝。

于是放弃这种念头,放英宗回明朝去了。

因为于谦的妙计,英宗才得以活命回朝。

拿自己的上级消费

凡事让人买单,可以干大。

国家不可一日无君,那样会乱了朝野人心。于谦于此大胆设计,要立成王为君,而让被掳的英宗为太上皇。

这个办法一举多得。

首先,这样有了国君,稳定民心。

其二,这么做成王会非常满意,这样讨好成王,成王做皇帝后更会信赖于谦。

其三,更重要的是于谦可依此长期得势,在朝野之中,皆为于谦所用。

其四,这么做可以省去麻烦,不受外敌牵制。外敌更不会以掳得皇帝而占优势。要给敌人假相,被掳去一个皇帝不要紧,我们可以另立皇帝。

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于谦果断地换了皇帝,且还大得民心,大得利益。

从于谦韬光养晦,到于谦放开手脚,去干大事。这样一个过程中,全赖于谦深知举重若轻的操纵学。

于谦做事,成王买单,这就是精妙之处。

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往往是在最危难的时候,勇于面对危难,才有可能挽狂澜于既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