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32085400000013

第13章 探索·论述(3)

根据《古兰经》、“圣训”的教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广古兰经诵读学。尤其是我们的伊玛目,特别是年轻的伊玛目更是责无旁贷。穆圣说:■“你们中的优秀者便是学习《古兰经》和教授《古兰经》者。”无论是学习或教授都应该是学习诵读学规则和教授诵读学规则。因此,不会的要积极学习然后推广,会的应积极推广并身体力行自己带头按规则诵读。

对于怎样教授的问题:一是按规则的要求教念,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开办之初,马松亭老人家就是口头重点讲一下规则就直接教念,对初学者来说,该延长的地方他就会学着延长,该念鼻音的地方要求他念出鼻音来,以此类推,这样他每学会一段《古兰经》经文,诵读时也就会带有规则的要求读了。二是认真系统地通过学习规则,并运用所学规则诵读《古兰经》经文。当然,这是最好的学习途径。

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学习规则,总的要求是在诵读《古兰经》经文时,一定要按规则诵读,这是原则。在这里有一点要说明,诵读规则和各种调要分开来看,国外诵读学家(嘎里)诵读时也不都是一个调,因此,中国穆斯林特别是各地伊玛目诵读《古兰经》时也不是一个调,不管是什么调,规则是统一的。只要按规则诵读,应该说就是正确的诵读(正确的发音也应包括在规则之中)。当然,国外一些诵读学家(职业嘎里)他们所诵读的《古兰经》经文,悦耳动听,十分优美。我们在全国的《古兰经》朗诵比赛时也有一些嘎里,诵读得非常好,可以同国外嘎里相媲美,这是很可喜的,也是我们要鼓励和推广的。前面所讲的不管是什么调,按规则诵读就是正确的诵读,旨在普及和推广古兰经诵读学规则,以至达到每一位中国穆斯林诵读《古兰经》时都是按规则诵读,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此目标一定能够达到,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与国际接轨。

祈求万能的真主襄助我们,阿敏!

(原载于《中国穆斯林》2009年第2期)

古兰经诵读学的学与用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根本、最权威的经典,是伊斯兰教立法的依据,是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伊斯兰文化的源泉。因此,当我们诵读《古兰经》时,必须对每一个字严肃认真地按诵读规则诵读。正如真主在《古兰经》中教诲我们:“你应当讽诵《古兰经》”(73:4)。讽诵,就是指按抑扬顿挫诵读。穆圣说:“你们要用你们的声音美化《古兰经》。”按诵读规则诵读《古兰经》,从穆圣时代在圣门弟子中就开始这样做并代代相传下来。到希吉来历4世纪,这门学科逐渐形成完整体系,尔后研究这门学科的书籍和文章不断出现。正是这门学科的出现,他使穆斯林们与《古兰经》进一步联系在一起,并使他们珍惜《古兰经》中每一个字的发音和修饰。据国外有关专家介绍,第一本研究《古兰经》诵读方法的书是巴格达人穆萨·本·欧拜杜拉·本·耶哈雅·赫戈尼所著。早期出现的这方面的著作还有艾卜勒嘎斯姆所著的《古兰经诵读学简要》(1070年),但由于当时印刷条件所限,大家只是手抄,未能广泛流传。现代出现这方面的著作就相当多,不胜枚举,而且均为印刷出版,发行量大,流传甚广,使古兰经诵读学这一门学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鉴于上述情况,说明按规则诵读《古兰经》在国际上是非常普及的。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明,按规则诵读《古兰经》不分教派,无论是逊尼派或什叶派都是一个规则。中国穆斯林属逊尼派中哈乃斐教法学派,也应该按统一规则诵读《古兰经》。当然,我是说按诵读规则诵读,并不要求全国各地都一个韵调,或者按国外的某一个韵调统一诵读《古兰经》。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没有必要。即便是在伊斯兰国家各清真寺伊玛目诵读《古兰经》的韵调也不一致,但他们都是按诵读规则诵读的。就是职业诵读学家“嘎里”,他们的韵调也不完全一致,电视台每天都在播放“嘎里”按诵读规则诵读的《古兰经》。真是悦耳动听,十分感人。

近几年来,我们每年都应邀派人参加沙特阿拉伯、埃及、马来西亚和伊朗举行的国际《古兰经》朗诵或背诵比赛。我们虽然未拿到名次,但已得到各国穆斯林的好评,他们认为中国穆斯林能有这样的诵读水平已相当难得,进而称赞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中国“嘎里”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会一年比一年好,进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知感真主!近年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出国朝觐、留学的穆斯林逐渐增多。他们有的带回了国外“嘎里”诵读《古兰经》的录音磁带,有的年轻学生直接向国外“嘎里”学习了诵读规则,使中国各地按诵读规则诵读《古兰经》的人逐渐增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为在中国推广按规则诵读《古兰经》,于1995年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古兰经》朗诵比赛,有来自全国3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回、维吾尔、藏、东乡等民族的34名选手(其中女选手3名)进行了三天的角逐,最后决出了男子第一至第三名,女子第一名。令人高兴的是,此次参赛人员大部分属中青年阿訇,而且遍及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有9位是能全部背诵《古兰经》的哈菲兹。通过比赛,大家互相学习、观摩并交流诵读艺术,使中国穆斯林的诵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开展。憧憬未来,我们满怀信心感到十分喜悦。

此次比赛在中国尚属首次,因而引起了国内外较大的反响,受到了普遍的好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明报》等新闻媒体都分别进行报道,特别是英国路透社将新华社的消息全文向世界各地进行了转发。

我们要特别感谢国务院宗教局和其他有关领导单位,以及各地宗教局、伊斯兰教协会对这次《古兰经》朗诵比赛的帮助和支持。

举办《古兰经》朗诵比赛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教务工作的一部分,每隔一年我们将举办一次,经上级批准“印沙安拉”,1997年3月,将举行第二届《古兰经》朗诵比赛。我们也将像首届一样邀请各伊斯兰国家驻华使节、外交官出席决赛与闭幕仪式。

首届《古兰经》朗诵比赛迄今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根据比赛成绩已从前15名中挑选了10余名优秀选手送往国外参加国际比赛。今后我们还将陆续挑选优秀选手送往国外参赛,以便通过观摩学习,进一步提高诵读水平。求主襄助我们成功。阿敏!

(原载于《山西穆斯林》1997年第1期)

当代中国伊斯兰教概述

伊斯兰教是与基督教、佛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7世纪由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传播,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穆斯林人数为11亿(1995年估计,2007年已达13亿),主要分布在亚非地区。除沙特等57个伊斯兰国家(根据伊斯兰会议组织统计的其成员国数字)外,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非伊斯兰国家都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就有2000万穆斯林,印度虽是非伊斯兰教国家,但穆斯林人数却有1亿多。

据一些观察家认为,目前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仍处于上升趋势,这在欧美地区尤为明显,因而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并发表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如《伊斯兰教的兴起》《论伊斯兰教的复兴运动》等等。

今天我只介绍国内伊斯兰教情况,分两个题讲。

一、历史的回顾

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永徽二年(651年),伊斯兰教的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本·阿法乃派遣使团来到当时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拜见大唐高宗皇帝,并向高宗介绍了“大食建国的经过,国内习俗和宗教信仰”,中国的历史学家将此视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所以我们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651年就是依据这段历史的。

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当时称大食商人)通过他们来华经商,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在传入的时间上有许多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比如说“隋开皇中”传入,开皇年号是581年,此时伊斯兰教尚未传播,穆罕默德还是十多岁的少年。又说唐贞观二年传入,也不对,因唐贞观二年是628年,穆圣58岁,正在阿拉伯半岛传教,不可能到中国。又说唐贞观六年宛葛斯携带标准本《古兰经》来华传教,此说亦不对,因该年穆圣逝世,而标准本《古兰经》是第三位继承人欧斯曼时才定下来的,当时送麦加、麦地那、也门、巴林、大马士革、巴索拉、库法七地,不可能传到中国。

传入的路线分海路和陆路两路。海路:由波斯湾经马纳尔湾、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到南中国海,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登陆,即香料之路。陆路:由阿拉伯和波斯经中亚、阿富汗到新疆的天山南北,再到内地长安等地,即丝绸之路。

(一)唐代传入情况

唐代来华的大食、波斯商人当时被称作“商客”“番商”“商胡”等,就海陆两路比较起来,陆路来的较多,仅仅是阿拉伯使节从651年到798年的147年中就有37次进贡使团前来。这时期长安内的番客达4000余户之众。长安城里出现了“西市”“波斯店”,大街上还有阿拉伯人卖饼的饭馆,卖香药的阿拉伯人也开设了药铺。

大食商人从水路来华的也不少,当时贸易最盛、番客最多的要数广州,其次是扬州,还有泉州等地。凡有大食番客出现的地方都有番坊,因而也出现过宗教生活的礼拜寺和教长,番客们围绕礼拜寺居住为一坊。广州光塔寺就是唐代建筑的。这里有个问题必须说明一下,光塔寺附近流花桥畔有当时到中国来传教者宛葛斯(其全名为赛尔德·伊本·宛葛斯)之墓地,传说是穆罕默德之母舅,因而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穆斯林前去瞻仰。从巴基斯坦来的商人较多,但仔细考究起来是不准确的。因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伊斯兰教尚未传到中国,他舅舅也不可能到中国来,只是同名罢了。

(二)宋代传入的情况

宋朝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和波斯番客继续增多,尤其是在阿拔斯王朝时代,对外贸易极盛,大批穆斯林商人向东远航直达中国。宋朝政府对来华的番商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当时来华贸易作出成绩的大食商人,宋朝政府为鼓励这些人,授予“归德将军”“承信郎”等官职,来华的番客“贡赋不绝”,宋朝政府对番客的贡物予以免税,然后量价回赠,回赠的物品大都高于原赠物品。当时来华贸易者相当多,据史书载,“大食者,诸国之总名也,有国千余,所知名者数国耳”,其中较著名的有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拉克、坦桑尼亚、索马里等国。由于诸多番商来华,促进了当时贸易关系的发展,宋代的青唐(西宁)成为中亚、西域番商进行贸易的集散地,因而有不少人留居下来,所以现在青海的西宁市仍是回民较多的城市。宋代,很多穆斯林客商从海路来到广州港,继唐朝之后,国际贸易继续繁荣。自宋开宝元年(968年)至宋乾道四年(1168年)的200年间,大食使者来华进贡者达49次之多。

(三)元代传入的情况

元朝时期大批穆斯林商人东来,特别是在13世纪蒙古军征服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后,大批阿拉伯人、中亚人和波斯人迁徙到中国。这些人大大超过了唐宋时期来华穆斯林人数的总和。仅在撒马尔汗战役中被成吉思汗虏取的工匠和供军役的人达3万多人。他们分布到各地,有“元时回回遍中国”之称,但此时的回回是色目人中的一种,并未形成回回民族。

(四)明清时期的中国穆斯林

据史学家认定,回回民族的形成是在元末明初。而这个形成,伊斯兰教是起着绝对的促进作用的,反过来从伊斯兰教方面来说,他在中国内地也主要依附于回回民族的存在而存在。由于回回民族的形成,回族经济已由唐宋时期的经商贸易和元代的农商并重向以农业为主转变,奠定了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基础。回回民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此时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云南、山东、河南的回族居多的局面已经形成。与此同时,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同回回民族的形成大体相同,而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则是通过改信伊斯兰教而形成。

(五)经堂教育的创办进一步推动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明嘉靖万历年间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1522~1597)称胡太师,创办清真寺经堂教育后,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为什么经堂教育在陕西首先发展起来呢?因为陕西是当时内地的伊斯兰教中心,是伊斯兰教传入最早的地方,所以各地学生前往学习者甚多。胡登洲经堂教育逐步在西北各省,以及河南、安徽、山东、云南等地传播。如著名经学大师常志美(山东)就是胡登洲的五传弟子,云南著名经学大师马复初(德新)是胡登洲四传弟子周良骏的学生。五传弟子常志美,学问渊博,他的经堂教学形成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他选用的教材愈来愈广泛,除《古兰经》、“圣训”外,有阿拉伯语词法、阿拉伯语语法基础、阿拉伯语修辞,以及伊斯兰哲学《尔戛义德》、《归真要道》、《圣训详解》、《胡泰卜》(波斯语)、“圣训”注解,还有教法《伟戛业》、《米尔萨德》等。经堂教育的特点是阿訇和海里凡都由各方群众供养。教学方法有两种:一是采取经师讲解与学员互助的方法,即大学生辅导小学生。二是提倡学术讨论,能者为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约需20年时间。如果在一个清真寺不能教某一门宗教学科,学生可以到外地去游学求师。这反映了伊斯兰教提倡教育与求知的传统精神。

后来经堂教学逐步形成了一套体系和特色,包括:①经堂语,这是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使用的一种专门语言,即用汉语语法规则将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三种不同词汇或词组相互组合成句的独特的汉语表达形式;②小儿锦,由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三种文字拼成,如“胡达造化引萨乃”,“胡达”是波斯语音译,“真主”之意,“造化”是汉语,“引萨乃”是阿拉伯文,“人”的意思,合起来是“真主造化人”之意。与上述经堂语相同。究其经堂教育的创办原因:一是回回民族的形成为办经堂教育奠定了基础;二是原来是家庭自传,父传子受,由于情况的发展变化办起了经堂教育,这是客观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