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6辑
32080100000003

第3章 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

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相对于2003-2007年的研究热点排名而言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经济增长与发展首次超过资本市场跃居第1位。在前五年中,经济增长与发展从第4位、第3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2008年荣登榜首。这一变化标志着:在理论上,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的主题,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线。这既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要求,体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色,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的首要任务,体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当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所追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永续发展,因而科学发展观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的核心价值观。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的调查显示:对我国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合计达到91.5%;对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合计达到86.4%。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经济发展成为2008年经济研究的第一热点正是这一现实的理论反映。在实践上,2008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是冰火两重天的一年,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世界金融海啸等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GDP从第一季度的10.6%陡降为第四季度的6.8%;财政收入从上半年增速33.5%严重下滑到10月份的负增长;企业信心指数急转直下。为了扭转经济严重下滑的走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府就必须采取“快、准、狠”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要有科学的依据,从而需要中国经济学回答这个冬天究竟有多冷、这个冬天究竟有多长、我国如何面对寒冬转危为机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多角度、多层面的回答也就构成了2008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最亮点。

第二,资本市场研究风光依旧。2008年资本市场虽然第二次屈居第2位,但发文量仍然高达227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比重为9.15%,高于2006年排名第2位时的比重(8.57%)。2008年的资本市场演绎出了惊险的一幕,上证综指2008年跌逾65%,创下18年来最大的年阴线,沪市总市值减少17.26万亿元,缩水了63.96%,沪市股票年筹资仅2238.16亿元,同比下降67.11%。对此,中国经济研究自然要加以关注,重点研究了次贷危机、股市泡沫和资本市场风险等问题,提出了设立平准基金等具体政策建议。但是,从统计样刊上发表的论文来看,直接讨论资本市场下跌的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关注资本市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从资本市场历史演进的数据中发现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等,这可能也是资本市场研究一直比较稳定,较少受到现实变化影响而始终排在前两位的主要原因。但中国资本市场研究远离市场现实也未必是一个好现象。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首次进入前10名。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排在第23位,2008年跃升到第9位,是所有热点中上升幅度最高的。这是因为:2008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周年,科学总结30年的经验自然就成为2008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使中国经济学具有了运用自己的经验检验已有理论、创造新理论的资本和发言权。这具体表现在:一是用中国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有的理论,对那些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当继承和发展;而对已不符合现实的个别结论要敢于舍弃。根据中国的实践继承、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对西方经济学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分析和改造,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经济学形成的背景和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就使许多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的,有的至多能做部分解释,如中国的发展经验就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直接检验和批判。三是提升新的理论和概念,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中国30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必然孕育着新的理论与规律,揭示这些理论和规律正是中国经济学者的历史机遇和责任。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对3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结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二:一是从30年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中提升新理论,凝练新概念,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二是从30年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中把握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模式和道路,从而保证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四,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重回前10名。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2005年曾排在第10位,2006年退出前10名,排在第15位,2007年回升到第12位。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再次回到第10位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的“中国奇迹”,但在国家财富、企业财富、居民财富共同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这突出表现在: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导致严重偏低,而财政收入却超常增长;二是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超过收入分配不公的国际“警戒线”;三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公。因此,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可以说,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难言获得最后的成功,甚至西方学者以此为依据得出中国经济“崩溃”的结论。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中国经济学界对此表示了持续的关注,自我们开始统计热点以来,它一直排进前20名。这两年对此问题关注的再次快速升温,是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倡导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密切相关的。此外,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投资拉动型的,并辅之以出口的扩张,但这种消费跛脚的发展方式是难以持续的。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发展方式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的扩张就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调节收入差距。

第五,货币政策作为一个持续的热点问题排位再次提升。2003-2005年货币政策分别排在第15、12、17位,2006年首次进入第10位,2007年进一步上升到第7位,2008年又上升两位。中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关注的持续升温,就大的体制背景而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货币政策已成为宏观调控的常规政策工具,但由于货币政策的理论与运行机制是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起来的,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条件却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寻求货币政策理论的中国化,以及在中国运行机理的特殊性,从而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8年中国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研究的再次升温,也是与我国2008年宏观经济的走势密切相关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从第一季度10.6%向第四季度6.8%的急速下滑,货币政策的职能也随之由“两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在宏观经济形势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如何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六,2008年的前10大热点与2007年相比,出现了20%的替换率,即商业银行和自主创新退出,分别排到第11和12位。实际上,2007年自主创新和商业银行分别比2006年已下降了1位和4位。自主创新和商业银行两个热点排位的持续下降,可能意味着其基本理论问题已得到解决。特别是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商业银行倒闭、拆分、亏损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学界对商业银行的研究并没有掀起新的高潮,证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发展的成就是可观的。我国几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仅占2.5%,资本充足率都超过《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另据刚刚发布的全球银行市值排名显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前占据主导地位的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瑞士银行的排名下滑,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排名迅速上升,分别排在前三名,中国交通银行位列第10位。 同时这也说明中国银行业受世界金融海啸的冲击是有限的。

第七,2008年的前20大热点与2007年相比,出现了70%的替换率,表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在前10大热点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后10个热点问题却存在较大程度的转换。在2003-2007年的前20个热点变化中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中国的经济发展理论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因而需要学者们聚焦进行长期的潜心研究,从而得出新理论,提出新举措,构建起中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国经济学运行层面的问题则具有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出新问题,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迅速变化的大变革时代,运行层面的热点问题发生大面积的转换应在情理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折旧率是经济学的本性,因为经济学是要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迫使经济学者要站在经济学研究的时代前沿,追踪经济运行的新变化,就要付出倍加的努力。

第八,公司治理在2008年再次进入前20位,说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再次敲响了公司治理的警钟。公司治理在热点排名中的位次每年变化较大,而且每次排位的上升都与公司治理发生危机相联系。在2003-2006年中,公司治理分别排在第14、5、7、18位,2007年退出前20名,2008年又回到第15位。2004年排位迅速上升与当年中国公司如中航油、伊利、长虹等频频出事有关。2008年的金融海啸又使中国经济学深刻思考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以及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问题。

第九,国外经济理论与流派第一次进入热点前20名。继2007年经济学基本理论从第38位迅速上升到第11位后,国外经济理论与流派2008年又排到第16位,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经济学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重视,也是中国经济学开始理论自主创新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不仅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而且还要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的科学成份。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始终沿着经济学的世界文明大道向前推进。

第十,人力资本的排位创出历史新高。在2003、2005和2006年,人力资本都没有进入前20名,2004和2007年排到第19位,2008年上升到第17位。人力资本位次的上升,意味着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对“以人为本”的重视,转变了以往“以物为本”的发展方式。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强调发展依靠人民,突出人力资本的价值,特别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已上升到核心资源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时,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的积累将替代财务资本积累居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中心地位。

第十一,民营经济与家族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2003-2007年间,除2007年外,民营经济与家族企业都进入了前20名,分别排在第6、9、11、12名,2008年又回到第18位。民营经济与家族企业在2008年重新受到关注,主要因为:一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重要亮点;二是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转型期,即从以往的制度优势向现在提升综合竞争力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做大规模、创新技术、打造品牌、建设文化等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三是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采取的家族企业制度形式,对企业做大、做强、做久是否存在制度约束,仍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四是民营企业不可能都要做大做强,大多数仍将以中小企业的形式而存在,这就需要寻求中小企业的特殊生存方式,特别是在2008年出现经济迅速下行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生存自然就成为热门话题。

第十二,社会保障再次入围前20名。在2003-2007年间,社会保障除了在2003年排在第16位外,其他年份都没有进入前20名,2008年又回到前20名,排在第19位。中国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重视,一是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又相对滞后,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就成为我国当前推进社会转型的重要任务;二是中国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推进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而实现协调拉动的关键是扩张消费,社会保障的建立则有助于解决消费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