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五辑
32077200000051

第51章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系

何慧刚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后认为:短期内,外汇冲销干预能抵消外汇占款、控制信贷增长,但效力有限;在长期内,外汇冲销干预不仅会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利率上升、汇率升值乃至经济“滞胀”,因而难以具有可持续性。并提出了增强外汇冲销干预效力、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策略选择:(1)实行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冲销压力。(2)逐步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形成外汇储备的三级“蓄水池”。(3)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过剩。(4)发掘和开发各种新的外汇冲销干预工具,实施冲销工具的多样化和综合化。(5)加快以国债市场为核心的公开市场建设,发挥公开市场操作良好的外汇冲销干预效应。(6)建立多元化的、主动性的积极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减轻外汇冲销干预压力。(7)实行以基准利率为核心的货币调控,避免长期使用冲销政策。

项俊波指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货币政策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需要协调本外币政策。而在协调本外币政策中要高度重视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国际传递效应的作用下,国际经济、物价等的波动迟早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国内物价和本币汇率水平。如果一国或地区金融政策的重心一直偏向维持汇率稳定,结果可能会导致本国或地区经济动荡。因此,不能让货币政策成为汇率政策的附庸。特别是在面临国外干预的情况下,更需要向外界给出坚决维护国内货币政策自主性的明确信号,同时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非常严重的时期可以诉求于突然的资本管制)缓解国际压力。货币政策应更多关注国内通货膨胀率。

黄余送等分析了浮动汇率制度下大国经济的最佳政策组合,得出了低估本币汇率水平时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明显,高估本币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明显的结论。中国正在向大国经济转型,在资本流动受到管制,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低估的汇率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更加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由于就业压力,中国政府不愿意人民币汇率水平上升,而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因此即便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元,但其预期升值幅度大于套利资金的交易成本,短期资金仍然源源涌入。中央银行为实现低估的汇率目标,采取了诸如干预外汇市场,改变结售汇政策等措施,但是由于中国巨大的对外贸易顺差和国际热钱的双重作用,国家外汇储备水平不断增加,中央银行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人民币汇率依然逐渐上升,此外中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过度依赖,不仅造成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而且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膨胀,国际市场容量上升空间越来越小,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低估本币汇率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并非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组合。如果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国家财政支付能力范围内降低企业所得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并以财政资金加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变当前国内居民不确定性预期带来的消极消费方式,由此启动的内需主导型增长路径或许比外需依赖型增长路径更可靠,也更持久。因此,以低估本币汇率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不仅能满足短期内依靠贸易促进增长的政策目标,而且市场能逐渐自动纠正汇率扭曲,配之以财政支出扩张,则可逐渐将外需推动型经济增长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增长,这或许是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最佳路径之一。

龚刚等研究了中国未来货币政策管理机制,探讨中国在资本开放条件下,是否在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同时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他们发现在学术上被普遍接受的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开放且汇率固定时,货币政策仍能被用于稳定国内经济。

孙华妤应用误差纠正模型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讨论1998~2005年中国实行传统钉住汇率制度时期货币政策的对外自主性,结果表明,由于误差纠正模型检验未发现利率变动可以导致货币数量同向变动、格兰杰因果检验也不能拒绝外汇储备变动不是各层次货币数量变动的原因,不支持传统钉住汇率制度已经对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产生系统性制约作用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