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合龙
周洋文、殷志凡、吴杰、周天、励维龙创作 编辑:赵惠峰
这是中国东部一个举世无双的漏斗状海湾——杭州湾,奇特的漏斗状地貌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壮观又最凶险的潮汛——钱江潮,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的杭州湾地质气象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工程难以逾越的海湾。
2007年6月,这个凶险的海湾即将被一个现代工程奇迹跨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到了合龙时刻。
桥·合龙
字幕:合龙现场 2007年6月11日8:00
6月11日8点,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航道桥开始合龙,合龙施工是从运梁船上将一块钢箱梁吊装到合龙段。现在全长36公里的大桥主体工程只剩南航道桥和北航道桥两个合龙段尚未施工,两段都合龙后,杭州湾跨海大桥将全线贯通。
工程总指挥王勇:风大了点。
合龙施工现场指挥李维洲:待会儿过来握手啊,今天现在风比较大。
人们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这次施工最怕大风。尚未合龙的南航道桥大跨度斜拉桥桥面重量仅靠斜拉索支撑,强风下容易弯曲振动。美国一座著名的斜拉桥就因没有经受住强风袭击,钢索断裂桥梁坍塌。今天突袭的八级大风会给施工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吗?
合龙施工现场指挥李维洲:这个梁不安全,有可能要倾覆,或者说这个支架受不了,是相当危险的。
强风下潮差达七米,运送钢箱梁的船舶只能在码头抛锚等待。
工程总指挥王勇:就是这个船靠过来有点难度。
施工被迫停止,现场焦急的人们今天能等到他们期盼的合龙时刻吗?
工程总指挥王勇:这一步步怎么过来的,好像在梦里一样。
大桥北起嘉兴海盐,南至宁波慈溪,是中国沿海经济大动脉——同三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上海和宁波陆路距离缩短120公里,将促进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程,对整体提升长三角经济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总指挥王勇一开始就遭遇了一个以往国家特大型项目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就是资金。
桥·资金
118亿元造价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国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桥梁,以前国家特大型项目都由政府解决资金,这次财政却不给工程一分钱,建桥的巨额资金从哪儿来呢?
字幕:2003年5月15日 大桥第一次股东会
第一次股东会上,几个民营企业家意外出现,国家特大型项目一直被视为民间资本的禁区,他们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呢?会后的消息揭开了谜底:118亿元中,65%由银行贷款,而35%的项目股东资本金被民营资本瓜分了50.25%的股份。
日本共同通讯社上海支局长太安淳一: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民营企业参加这个工程,这种事没有听到过。
媒体认为,这是中国民营资本首次大规模进入特大型项目的破冰之旅,新华社报道说:它预示中国非公经济在投资领域的准入已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
海通食品集团董事长大桥民企股东陈龙海:是我最早发起的,考虑过风险,看中的呢,是稳定的回报。
宁波方太集团董事长大桥民企股东茅理翔: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的效益是其他投资无法可比的。
然而七个月后,占45%股份的最大民营企业股东雅戈尔集团突然决定撤资40.5%。
工程副总指挥、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建明:如果大桥不是雅戈尔控股,那我就不再新增加投资。
资本金骤然缺失40.5%怎么解决?
一个月后七家民营企业接盘雅戈尔,杭州宋城集团以17.3%的股份成为最大民企股东。
而一年后,就在大桥进入施工最需要花钱的时候,一场更大的投融资风波又爆发了。
工程副总指挥、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建明:杭州的宋城提出了要放弃我们杭州湾大桥的投资。
宋城集团忍痛割爱,17.3%资本金无法到位,银行因此停止了贷款。大桥每月要支出建设费用3亿元,而指挥部的账上却只有两千多万元。这时,一家媒体关于“绍兴建设海上通道将影响大桥收益”的报道又引发震动,民企股东大规模撤资危机一触即发。
工程副总指挥、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建明:所以这三箭齐发啊,投融资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同期声:很多人说民营资本撤资了,这个情况说明大桥收益已经没有这么乐观。
许多人对这次投融资的探索提出了质疑,金建明陷入了困境。搜寻新的投资者的工作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进行,转机会及时出现吗?
2005年4月25日又一届股东会上揭示了答案,中国中钢集团——这家北京的钢铁企业接盘宋城成为新股东,当天应到资本金全部到位,银行贷款因此立即解冻。
海通食品集团董事长大桥民企股东陈龙海:民营企业退出了,能进能退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就是意味着国家其他的设施可能也会逐步地开放。
方太集团董事长大桥民企股东茅理翔:那天有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印象特别深刻的可能是我们金指挥酒多喝了一点。
王勇和金建明的举杯为这场投融资风波画上了句号。这次被认为并不完美还很无情的探索,让国家垄断性行业第一次经受了市场的选择。不久后国务院出台“非公经济36条”,民营资本广阔发展有了可靠的政策依据。
字幕:合龙现场 2007年6月11日 9:50
合龙现场指挥李维洲:我看了一下潮水,现在接近平潮了。
李维洲发现一天中潮位最低的平潮期到了,他决定抓住时机把运梁船定位到吊装位置。
字幕:合龙现场 9:55 运梁船开往合龙区域
到达预定位置的运梁船被风吹得来回晃动难以定位,两个小时后才定位成功。
字幕:合龙现场 12:05 运梁船定位成功
合龙现场指挥李维洲:现在马上就下钩了,就放大钩。
吊梁机的吊钩刚放下,意外发生了,大风将二十多吨重的吊钩吹得转了起来,连接吊钩的钢丝绳绞在了一起。
合龙现场指挥李维洲:钢丝绳打绞就不能吊了。
险象环生的海上施工人员怎么解开这半空中的钢丝绳呢?
工程总指挥王勇:施工当中这种事情很多的。
施工问题只是技术难题的一部分,作为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如何破解不断出现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呢?
桥·技术
字幕:2003年9月20日 大桥试验钻
第一个世界性难题发生在开工前,大桥试验钻钻下去的结果令人震惊。
IXA标项目经理李学民:就是浅层气,实际上主要成分都是甲烷,第一个它有强烈的可燃性,第二个它有毒。
发现的浅层气与重庆开县造成井喷事件、导致巨大人员伤亡的天然气一致,天然气分布面积达2500多平方公里。
字幕:重庆开县井喷事故资料
工程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建桥史上,这么大规模的天然气是没有的。第一次施工破坏力非常大,一不小心就井喷,一烧起来施工的船舶就烧掉了,就危及生命了。
桥梁每打一根桩都可能导致巨大灾祸,国际桥梁界没有处理如此大面积天然气的先例。吕忠达邀请中国桥梁界权威范立础和他的团队联合攻关,联合攻关的结果是什么呢?
工程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有控放气嘛。
有控放气法就是把细管钻入天然气密集区域,在管上安装压力阀使天然气慢慢排出,桥梁终于可以跨越这片危险的海域了。
字幕:2003年11月14日 大桥建设开工
大桥开工了,杭州湾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也一起登场。每年数次侵袭的强台风,随时会袭击施工现场的巨浪,全世界最大的涌潮,流速达到每秒六米、诡异莫测的水流,超低能见度的海雾。就在建桥进入第一步打桩施工时,另一种情况更令人震惊。
工程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急流,流速很大,使得局部冲刷很深,你桩打下去以后它旁边5层楼高的位置下面都是空掉的。
副总工程师方明山:各种桩我们做了试验(在杭州湾),就是一根筷子的概念,随便折一下就折断了。
作为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设计使用寿命大于等于一百年的桥梁,究竟什么样的桥桩才能在这里经受住百年的考验呢?
工程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最后,我们选定了一种完全是自主创新的技术,我们叫整桩螺旋钢管桩,像这种做法可以讲在国内外桥梁界前所未有。
这种特殊工艺制成的整桩螺旋钢管桩重七十吨,长九十米,相当于三十多层高楼,是中国建筑工程中最长的钢桩,它经受住了杭州湾的考验。
字幕:2005年6月1日 桥梁开始架梁施工
大桥开始架梁了,但现有的海上架梁技术完全不适合极端气候下、年有效工作日只有180天的杭州湾。怎样施工才能不受控于自然条件的肆虐呢?
工程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尽可能地在陆地上施工。
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就是把箱梁的制作全部从海上转移到陆地上的预制工厂内。在这里又一个技术极限被突破了,工程人员用创新工艺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七十米箱梁。可没有一种架梁设备能搬动它,怎么才能把它架设到北岸的桥墩上呢?
VIII标项目经理谭国顺:研制了专为架设海上桥梁用的天一号吊船。
天一号是目前世界上载重最大的吊船,它灵活地将七十米箱梁架设到位。
然而架梁最大的世界性难题还在后面,那就是南岸五十米箱梁架设。
X标项目经理林源:纯粹的用海上的设备施工不行,纯粹的用陆上的施工作业也不行。
这是南岸七十公里长的滩涂,退潮时是泥滩,涨潮时又迅速变成汪洋。怎么才能在这既不能行车、又不能行船的海域架梁呢?
工程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50米梁整体制作、梁上运梁技术。我们50米梁是1430吨,世界上的纪录,当时也就是900吨,所以我们跨度实在太大。
梁上架梁技术因为风险大在世界上很少使用,难点是要精确计算出每个构件的受力情况,否则可能出现梁断机毁的恶果。在超出世界纪录530吨的情况下梁上架梁有可行性吗?
工程人员创造的这套接力技术把世界纪录打破了:这辆装有640个轮子的运梁车出发了,将箱梁运抵预定位置后,这部架桥机向大海前进,运梁车进入架桥机下方,将箱梁运送到架桥机前部,箱梁安装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世界一流水平肯定可以讲。
范教授说,大桥12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7项技术获得或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字幕:2006年2月3日 打桩施工完成
2006年10月18日 桥墩承台浇筑完成
2007年5月21日 混凝土箱梁架设完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科学技术创新是立了大功,到了这里我想到二十年以前,我到国外去看着人家的大桥造得那么宏伟我真觉得,哎呀人家真了不起。现在我在这里,看到我们有这么大的桥,我现在就感觉到我们中国在世界上很了不起。
字幕:合龙现场 2006年6月11日 12:25
同期声:放也放不下去起也起不来,叫一个人上去把它转过来。
一名工人爬到托架上试图在空中套住吊钩,他没能成功。于是,吊车将装着两名工人的钢笼吊到了半空中。这次,打绞的钢丝绳终于被解开了。
字幕:合龙现场 13:40 打绞的钢丝绳解开
同期声: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开始起吊开始正式起吊
字幕:合龙现场 13:45 钢箱梁起吊
起吊后意外再次发生,重达三百吨的钢箱梁被海风吹得直接撞到了桥墩承台上。被撞击的承台和钢箱梁有没有损伤?这次撞击对强风中的斜拉桥会产生什么后果吗?此时,王勇发现附近海域出现一艘民用船。
同期声:这要保障的。
王勇要求李维洲不能影响和伤及民用船只。
工程总指挥王勇:你必须得把它搞明白,你这个工程对整个生态还有民生,究竟会带来一些什么影响,第一尽量做到没影响,第二如果说有影响的话,怎么来弥补。
桥·生态
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钱江潮,在这里建桥引发国内外激烈争议,桥梁是否会影响全球独一无二的奇观呢?建设一项工程奇迹会毁掉另一个大自然的奇迹吗?
海宁盐官老陈:今天潮水,来的时候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老陈承包的观潮点收入可观,他和周围的百姓担心,大桥会改变钱江潮而影响收入。
工程副总指挥朱瑶宏:老百姓有这个担心,后来国务院总理也有批示,认为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这决定着大桥命运,如果确认桥梁将对钱江潮产生大的影响,大桥立项将被一票否决。
工程副总指挥朱瑶宏:那还是需要用科技说话,用数据说话,所以我们委托了科研单位进行研究。
项目负责人熊教授通过十几万个数据的测试计算,确认了桥位的合理性,但认为桥型对水流影响尚未降至最低。指挥部因此作出重大调整,桥型由直线型改成了S形。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总工程师熊绍隆:我们得到结论,建桥对钱塘江涌潮基本没有影响,对上游行洪没有不良影响,对乍浦港、对航道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这就是说我这个建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降到最低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生态这个新课题继续让人困扰。大桥两岸生活着几十万靠海为生的农民,西侧是中国八大咸水湿地之一的杭州湾湿地,这里是鸟类和海洋生物的天然栖息地,在这被密集的人群、鸟类和海洋生物包围着的地方建桥会给这里带来什么呢?
大桥下虹桥村农民许振康:(造了大桥)对我们湿地环境有没有影响,对野生动物有没有影响,对海鲜资源有没有影响?
许振康的担忧也困惑着朱瑶宏,在生态优先原则下,许多工程方案发生重大改变。为避开鱼类产卵洄游季节,桩基施工方案不惜整体推后两个月。而创新传统施工手段也成了大桥保护生态的一大特点。以前,桥梁施工中临时钢管桩的处理方法都是从海面15米以下切割,现在方案完全改变了。
施工现场技术人员:我们把它拔出来,不让留存海中的钢管污染海水,也不影响船只过往,临时钢管桩的循环使用还节约了20多万吨钢材。
方案革新人吴墀忠:实际上,它是在更高层面、更高效益方面。
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推动环保是大桥的又一亮点。桩基施工在国内非常罕见的,投入上千万元,使用了国际最先进的泥浆分离器,它有效控制了泥浆排放。
建设者的守护让工地上每天有了这样的相伴,当他们即将告别的时候,建设者们会给这片滋养生命的海洋留下什么呢?
同期声:来了,来了。
海宁盐官人老陈:(潮)比往年大,人要多一点,生意好了,发财了,发喽……
虹桥村村民许振康:有五斤海瓜子,还有泥螺,海产品跟大桥建之前比一样的。世界第一大桥不简单、不简单。
字幕:海洋主管部门环评结论:桥梁对生态的影响已降至最低程度。
这个结论让正在合龙的大桥少了遗憾。
字幕:合龙现场 2007年6月11日14:10
经过检查这次撞击所幸没有对桥梁造成不良影响。
同期声:两边都注意观察一下,有没有碰到?有碰到提前喊。
施工人员启用水平牵引设备努力把钢箱梁拉回垂直状态。
同期声:主要看看那边,看看那边。
钢箱梁渐渐回到了垂直状态。
字幕:合龙现场 15:20 钢箱梁再次起吊
就在钢箱梁吊至离桥面还有约四米距离时,又突然被卡住了,施工人员直接跳到了钢箱梁上查找原因。
工程总指挥王勇:安全有没有问题?他说没问题。我说如果有问题,就停下来算了。
安全是王勇作为总指挥感到压力最大的一件事。
桥·安全
杭州湾自然条件带来的最严峻的挑战是:施工环境极易危及建设者生命安全。
宿舍里,一些工人晚上收工后要喝点酒。
建设者高伟:一看那涨潮退潮,内心真有一种压力,就像煤矿那种情况一样,是不是?明天还能不能吃这口饭了?
工程总指挥王勇:在所有的工作里面,建设过程当中,安全绝对第一。我们要对六千多名工人兄弟们负责,不能因为我们的官僚主义,我们管理上的放松而牺牲这些人的生命。
字幕:海上七十米高空作业
海上两百米高空作业
王勇最担心的是,作为国内在建第一批跨海大桥,海上安全管理在中国没有经验,而世界上三大强潮海湾建桥也是第一次,要确保不出一起重伤以上事故,几乎要再造一个奇迹。
大桥指挥部安全部部长吕水明:绝对是个奇迹,常规来说基本建设投资一到两个亿平均死亡一个人。
就在安全部长吕水明最发愁的时候,王勇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的工程理念。
工程总指挥王勇:施工决定设计,而不是设计来决定施工,要根据我在这里怎么干,你再拿出设计方案来。
这就是说设计要反过来服从施工和安全的需要,大量安全的压力因此消化在了图纸上。但海上作业的风险又怎么化解呢?
大桥指挥部安全部部长吕水明:怎么去精细管理?因为事故的发生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因素引发的。
吕水明认为精细管理的核心是按制度规范化施工,然而上万名建设者、160多艘工程船同时作业,规范化施工管理能万无一失吗?
大桥指挥部安全部部长吕水明:安全生产特别奖,这种做法在目前的形势下还觉得比较有效。
安全生产特别奖的创新点是着重对安全工作过程而非结果重奖重罚。每个项目部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向指挥部缴纳数万到数十万元安全押金,每天检查,及时奖罚。
同期声:那你个人就是。
VI标项目经理张志宏:三万,你看我们这个表上不是有吗?张志宏,三万,如果准确执行的话,能奖励三万,作为项目经理,当有人如果出事故死了,你无法面对他们的家属眼睛里那种撼动人心灵的目光,那是撕心裂肺般的疼痛。奖励是次要的,现在不是讲和谐社会嘛,讲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嘛,人都死了还协调什么?
VI标项目部安全科长吕正贵:我们一直都是,真的像人们说的一样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吕科长每天的工作就是抓过程管理,及时消灭安全隐患。
施工人员:对我们要求越严,我们理解越好,因为他是考虑到我们的问题。
然而灾害天气来临时,在自然的强大力量面前,用什么来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呢?
指挥部安全部部长吕水明:我不喜欢用抗争或斗争,我想应该讲是避害趋利,无论多严密的制度,多好的措施,有的时候,有些认知水平有限,不能预料到的情况会发生,发生怎么办?这个就是预案的问题。
指挥部制定的18套预案对极端气候发挥了作用,尤其是抗台预案使安全工作经受住了17次强台风的考验。
字幕:2006年桑美台风来袭预案实施过程 8月8日15:15台风中心距大桥580海里 三级防台状态 停止危险作业 现场设备加固 8月9日13:30 台风中心距离大桥320海里 二级防台状态 所有工人撤离工地 标准海塘以外生活区人员转移 8月10日17:28 台风登陆 人员设备安然无恙
就在这个夏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大桥工地。
习近平同期声:还是要继续注意安全,生产确保万无一失。
王勇同期声:我们的目标是施工期间不出一起事故。
习近平同期声:这个目标达到也是一个“之最”了,创造一个第一,更重要的第一。
一年后总指挥王勇实现了他对于这座大桥最大的心愿:桥梁主体施工期间没有发生一起重伤以上安全事故。
工程总指挥王勇:我作为总指挥,我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安全,我对得住这些一线的工人们。
字幕:合龙现场 2007年6月11日15:45
钢箱梁被卡住的原因就在这里,强风再次将钢箱梁吹偏使钢支架一个突出部位挡住了它。
水平牵引设备调整钢箱梁位置。
继续起吊钢箱梁。
字幕:合龙现场 2007年6月11日16:10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航道桥合龙
字幕:合龙现场 2007年6月13日15:20 北航道桥合龙施工
两天后杭州湾跨桥大桥进行最后一块钢箱梁吊装。
工程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今天这个天气很好,可以直接提上来。
同期声:同时提,再提,提上来。
工程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晚上再提上来,晚上温度再低一点,两边可以收缩,否则间隙太小了。
字幕:合龙现场 2007年6月13日19:45
同期声:停、停、停……
同期声:他最辛苦每天在现场。
同期声:最辛苦的人,今天晚上还没雨衣。
这些风雨中忙碌的身影是王勇最难忘的。
桥·人
同期声:小宋,过来,过来……
同期声:现在管着多少人呢?
V标施工负责人夏江南:管了280人,觉得有压力吗?有压力。
夏江南2004年7月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一年半后,通过竞聘他成为管理五标施工的中层干部。
V标施工负责人夏江南:(最忙时)可能达到(每天工作)15个小时左右,基本上施工和生活都在桥上。
记者:你会觉得遗憾吗?
V标施工负责人夏江南:这个是有得必有失的,但是我青春的价值也在这里面体现了。
现在施工顺利收尾了,夏江南也成了浙江省劳模。
同期声:喂,二航的兄弟干快点了。
对岸有位兄弟最近在桥上成了新闻人物,柴世财作为一名建设工人,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农民工,他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建设者柴世财:世界第一长桥一通车了,以后如果哪里出现问题,那还有面子吗?虽然说我们是小事,那我们指挥部,我们浙江,我们全国都失面子。
柴世财爱面子,现在他做的护栏也是全桥的样板,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他有点意外。
建设者柴世财:以前,像我们农民工,根本不要说五一劳动奖章,就是连带班也轮不到我们这些农民工,只能打工。
关爱和尊重使建设者们在经历艰辛和风险时,又独有了一份快乐和满足。这位是在墩柱中搅拌了八小时混凝土后刚出来的工人王师傅。
王师傅:挺冷吧!嗯,有时候晚上还要加班,加到(凌晨)一点、两点,很愉快。为什么呢?就是说,觉得高兴的时候,就不辛苦。
因为工程的需要王师傅和建设者们只能吃住在这大海之上的集装箱里,指挥部为他们的生活做了充分考虑,但受条件所限,集装箱是大桥上条件最优越的家,大桥的箱梁成了建设者们另一个家。
同期声:我们住在这里很好的,这是我们的真实生活。
连接这个家和大桥工地的通道是大桥的伸缩缝。
最热的天气里,热胀使伸缩缝越来越窄。
记者:你这样能下去吗?
建设者刘勇:我没在下面住,我已经搬上来了,里面奇热,闷热。集装箱里面也不能睡。
记者:那你们睡哪里呀?
建设者刘勇:露天桥面上睡。
住在大桥上各式各样家中的工人们,想得最多的就是远方的那个家。
建设者文兆全:我老婆来看我了。
记者:真的,她现在就在上面吗?你带我去看看她好吗?
同期声:为什么要采访我呀?因为你是这边唯一的家属。
文兆全爱人李丽芝:人家看到的只是这座大桥表面的宏伟,但看不到他们背后的那些辛苦,我还是比较能理解他,她喜欢我叫她宝贝。
建设者吉荣生:有点羡慕你。
记者:想家里人吗?
建设者吉荣生:想。
夏江南不能见证大桥贯通了,他将立即赶赴新工地,临走前他向大桥告别。
夏江南:我走过去的话,我会每个墩、每个柱地数36公里,我可以说这里面基本上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自己的足印。
同期声:喂,再见了。
许多建设者也来不及目睹大桥贯通时刻,就要告别这里奔赴新的工地了。
建设者:反正有感情了,是不是?有机会我们想等整个桥面贯通以后,我们从桥上走一下,那是我们最好的表达。
同期声:你叫什么名字呀?不用了。
成千上万个不知名的建设者,他们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茫茫大海,而当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已在大海上清晰呈现。
字幕:合龙现场 2007年6月13日21:10
同期声:四排联动起,好,停、停、停……
字幕:2007年6月13日 21:15 北航道桥合龙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
*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专题大奖、
第18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