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消息 宁波万余市民“抢”助贵州贫困学子
赵兵、闫全、阎鹰、张士荣、李飒、何斌、顾波创作 编辑:罗建永、叶武
导语:十年结对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的宁波人,今天上午又创造了一项新的“爱心纪录”:在“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中,仅2个多小时11797名贵州贫困学生就被宁波市民“一抢而空”。……
正文:宁波天一广场是这次活动的主会场,上午9点,离活动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当工作人员正准备将贫困学生的资料分批悬挂到爱心架上时,等待已久的市民,立刻围了上来。
现场:不要抢,不要抢,小心撕破了。
记者:你有没有时间好好选?
宁波市民:没有,没有,抢到一个就完了,抢不到哎。
宁波市民:好不容易抢到了一份,事实证明如果我晚来的话,相应的资料就被人家拿走了,没了。
仅仅十几分钟,还来不及挂上爱心架的第一批600份贫困学生的资料就被宁波市民抢光了。与此同时,我市11个县市区的助学现场也同样出现了抢助贵州贫困学子的场面。
其实,宁波市民奉献爱心乐于助学的热情,在今年5月14日就出现过一次小高潮:当时1000名贵州台江县贫困学子在90分钟内被宁波北仑群众“争抢一空”。
三个月后的今天,宁波各地再次掀起助学高潮。家境并不富裕的胡红飞,是宁波一名在读大学生。为了筹措下学期的学费,暑假里她和几个同学在一家商场打工。当她们得知助学活动的消息后,请假来到了天一广场,拿出三个人一天的收入,资助了一名小学生。
采访宁波万里学院大学生 胡红飞
用勤工助学挣来的钱,再去捐给小孩子。我觉得这样非常有意义。这样是以我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
在宁波生活了两年多时间的美国人克莱恩,则是有备而来。在活动开始前的一个多月,他就把这次助学活动的消息发布到自己的网站上,呼吁在宁波的老外们都来参加活动。
采访宁波新市民 克莱恩
我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该失去上学受教育的机会,如果只是因为他们没有钱,我希望能改变这个情况。
在寻找资料的人群中,这一家祖孙三代显得格外着急。从慈溪赶来的李爱菊,到天一广场已经快11点了,他们本来打算捐助三四名贵州的孩子,可实际情况让他们有点失望。
采访宁波市民 李爱菊
现在只找到一张,资料都没有了,热心的人太多了。
受邀从贵州来到助学现场表演歌舞的苗族大哥万大祥显得特别兴奋,因为他的一个孩子也是受助对象。
采访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农民 万大祥
有这么多人的资助,对我们贵州下一代小孩的关心和支持,我感到我们下一代有很大的希望,这使我非常的高兴。
上午11点15分,捐助活动提前结束。据现场统计,短短两个多小时,热心的宁波人就与贵州的11797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助学对子,其中小学生7999名,初中生2800名,高中生900名,大学生98名,超过了预期1万名学生的目标。
采访贵州省政府驻宁波办事处主任 陈晓明
这种做法,我觉得对贫困地区,尤其是大山深处的贫困孩子们,甚至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而无钱读书的学子们,无疑是雪中送炭,我觉得也是非常非常有成效的事情。
像这样雪中送炭的事情宁波坚持了10年。10年来,宁波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注重实效”的原则,共向贵州省的帮扶地区无偿捐赠资金9亿元,其中,1.8亿元用于教育事业。用这些资金,黔东南、黔西南州新建了500多所中小学的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有3万多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课堂。
*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二等奖
(短)消息 宁波万余市民“抢”助贵州贫困学子
闫全、刘徽、赵兵创作
导语:今天上午,在宁波所辖的11个县市区进行的“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中,出现了万余市民争先恐后抢助贵州贫困学生的感人场面。
正文:天一广场是这次活动的主会场,上午9:00距离活动开始还有半个小时,当工作人员正准备将贫困学生的资料悬挂到爱心架时,等待已久的市民立刻围了上来。
一般字幕:工作人员
同期声:现场:不要抢,不要抢,小心撕破了!
一般字幕:宁波市民
同期声:你有没有时间好好选?没有没有,抢到一个就完了。
正文:助学也要靠抢,一般人肯定想不到,但这位市民参加过今年5月在宁波北仑举行的一次“千人助学活动”,已经很有经验了。
一般字幕:宁波市民
同期声:提前订好了,我好几天前就订好了。因为上次在北仑去过了,我没有抢到。
正文:想助学的人很多,靠抢毕竟不是办法,几分钟后在志愿者的协调下,现场迅速恢复了秩序,大家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索性直接将受助学生的资料分发给热心的市民,上午11:15分,活动全面结束,1万多位市民,与11700多位贵州贫困学生成功结对,至此,宁波市民自发与贵州贫困学生的结对数量达到了3万多名。
*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优秀电视消息提名奖
文艺栏目 《江南话语》
作者:《江南话语》栏目
◎栏目片头
◎本期卷首语
◎栏目板块——岁月
文化专题:再忆柔石
序
1931年2月7日的那个风雨长夜注定是要被历史记住,是要被后人一再忆起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从24个激情的躯体中迸射出来的热血,使龙华监狱墙外早开的桃花簌簌地飘落。飘落的还有一个孱弱而年轻的生命,身中十弹的柔石对这个世界的最后记忆,是眼前龙华灼灼的桃花,还是家乡宁海早春二月时恻恻的轻寒,已无人可知。只知道,那一天,是上海38年来最冷的日子,连日下着阴沉而浓密的大雪。
一
……我们琢磨着身心,我们陶冶着精神;冲破黑暗的势力,做个人类的救星;前途希望无限。
——柔石《宁海中学校歌》
1902年9月28日,浙江宁海一个清苦的小商家庭又添了一个男孩。他出生的那天恰好是孔子的诞辰,充满着文气。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四平八稳的名字:平福。可惜他的一生都没有实现这个名字的寓意,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只愿意人们记住他叫柔石。
对任何人来说,故乡都是心底永远的情结。宁海,这座位于浙江的小城曾给过少年柔石温暖的记忆,他最初的成长,他的性情,他的风骨都摆脱不了家乡的印记。年少时的柔石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城南的跃龙山,因为这里有他最景仰的故乡先贤方孝孺先生的读书处。在山上临溪远眺,把卷低吟,先贤的品格就这样慢慢渗透进他的气质和灵魂。
然而故乡又带给年轻的柔石灰冷的压抑。他感受到了和知识相伴而来的清醒的痛苦。虽然他生长在一户经商的家庭,而一旦文化哺育了他,他就不可能去走这样的一条路了。他喜欢文学,做一个有思想的学问家是他最憧憬的人生方式,但现实不许可,他感到空前的寂寞。
1918年,17岁的柔石面对严峻的人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跳出了大山的包围,来到了学风开放,名师辈出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在这座东南各省新文化运动中心里,好学不倦的柔石不但成绩优异,还对文艺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他加入了新文学团体“晨光社”,在叶圣陶、朱自清的熏陶下,开始创作诗歌与散文。那是一个中外政局急遽动荡的年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切不能不引起柔石的震动和深思。在关注个人前途的同时,他也开始思考社会和国家的出路。
二
未来不知是何种颜色,显示于我眼前的,但不久将到了,将努力捉住那阳光的白点,开始有新的光阴了。
——柔石《柔石日记》
1922年的柔石才21岁。21岁的柔石心志已经很高了。他在日记上写了一句自己拟的格言:“愿你成就你心要做的事。”然而,21岁,毕竟太年轻了,对人生未来图景的勾勒还太朦胧。“教育可以救国”,是他最初信奉的主张。为此,他曾作过多次的努力,设法改组宁海的县立小学,打算在宁海创办初级中学,以及后来在沪杭线上奔波,欲与友人筹办中学,直到后来回到家乡,执教于宁海中学,并担任宁海县的教育局长。正当由他作词谱曲的《宁海中学校歌》被激情唱响的时候,一场政治风波“宁海亭旁农民起义”的失败,使他的人生理想彻底地破灭了。
由于反动当局的大搜捕,年轻的柔石不得不又一次离家避祸。在他的面前,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了。这颗受伤太多而又不甘示弱的心,这颗许身文学的心在此时此际,只能发出“社会太黑暗,为之奈何?”的无穷叹息。
1928年6月,柔石孤身来到上海。在那样紧张严酷的情势下出走异乡,他竟然还没有忘记带上他前些日子写的厚厚一叠的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的初稿。在初到上海的两个月里,他每天坐在低矮狭窄、灯光昏暗的小公寓里,一字一句地修改和抄写。然而,对这样一位无名青年的作品,书商们谁也不愿接受出版,它的归宿只能是石沉大海。
这时,命运终于向柔石投来了它吝啬的一次眷顾。柔石,是注定要结识鲁迅,并成为他最好的学生和朋友的。而初次见面,鲁迅也对这个来自宁海小城的真诚而质朴的文学青年产生了信任和好感。他决定帮助他。在鲁迅的悉心指导下,柔石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技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他的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经鲁迅批阅后,亲自推荐给北新书局,于1929年10月正式出版。
与鲁迅在一起,是柔石新生活的开始。思想上的志趣相投使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艺术、谈哲学、谈理想,谈得投机起来,便想结社办刊物。于是,在鲁迅的热情支持和柔石的不断奔波之下,诞生了著名的朝花社和《朝花周刊》。
三
呵!战!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呵,战!努力冲锋,战!
——柔石《战》
1929年10月中旬,柔石在鲁迅的引导下,积极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和会议,成为上海革命作家行列中的中坚人物之一。11月,柔石秉承鲁迅“最好将这种黑暗写成一本书”的教诲,完成了一部反映20年代末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旧社会压迫下的苦闷与彷徨的代表作《二月》。《二月》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萧涧秋多少染着柔石对自己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感情色彩,也是柔石留在中国艺术长廊里一幅不朽的肖像。
这是柔石27岁时的一张照片。岁月的磨损使照片上的容颜有些模糊,但细细看去,柔石的脸上展露着的是微笑和自信。此时的柔石,已不是在家乡的庭院里终日苦想、悲天悯人的敏感少年了。生活逐步安定,创作日益成熟,更重要的是一座信仰和理想的大厦正在他年轻而充满激情的内心落成。
1930年的上海文坛荡漾着一片春风。1930年的柔石是忙碌的,充实的。1月,柔石参与编辑了由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同时创作了他最为成熟的作品——《为奴隶的母亲》。这部小说的问世,说明柔石在创作上的着眼点已经由知识分子转而刻画社会底层劳动群众的苦难生活……,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转折,更是柔石在创作思想上质的变化。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召开。柔石在会上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后又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在那个风雨如磐、长夜弥天的时代,“左联”就像一杆挺立而高扬的大旗,飘扬起来了。两个月之后,经另一位左翼作家冯雪峰的介绍,柔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全新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结识鲁迅,参加左联,光荣入党,是柔石人生道路重大转折的三大步。6月,他以“左联”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不但使柔石对全国的革命形势有了深切的感受和了解,更使他明确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所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于是,一篇篇充满着革命激情和献身精神的文章以沸腾的热情在他的笔下不断地诞生。
四
中国,红起来罢!中国,红起来罢!全世界底火焰,也将由我们底点着而要焚烧起来了!世界革命成功万岁!我们都以火,以血,以死等待着。
——柔石《一个伟大的形象》
1930年秋天的上海,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生命已经变得飘忽起来。9月,柔石在上海景云里的住宅,突然遭到武装军警的搜查。10月,“左联”被密令查封。这场腥风血雨来临前的暗流,柔石当然是感受得到的。然而,人一旦有了愿意生死相许的理想,那么一直走下去只能是他心甘情愿的必然选择。
在那些风雨弥天的长夜里,柔石的梦里没有惊惧,没有不安,出现的却是多年未见的家乡山水。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家书多封,都说到了父母的想念和盼望。在那个1930年的冬天,他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那是一个母亲六十岁的寿辰,那是这座久已沉寂的小院久违了的天伦之乐。然而,谁也不会料到,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到家乡,那时离他被捕已不到一个月,离他牺牲也仅是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了。从此,故乡永远地留在了他的梦里,和他浅淡而又深刻的文字中。
1931年1月17日,下午1时40分,柔石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参加党内的一次秘密集会时,因叛徒告密,大批反动军警冲进正在举行会议的301号房间,柔石不幸被捕。2天之后,被强行“引渡”给国民党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23日,柔石与35位“同犯”,被一起押往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囚于二弄九室,并被钉上重达20余斤的铁镣。
1931年2月7日,深夜,一种异常的气氛在狱中弥漫。半夜,反动军警突然将被关押的革命志士强行驱赶到龙华监狱后面的一个荒场上仓促行刑。一阵壮烈的口号,一排密集的枪声,24个年轻而激情的生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尾声
两年之后,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上海一座老旧的公寓中,一位满怀悲愤的老人,面对沉沉暗夜,终于愤而提笔,以笔作枪,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栏目形象片——兰亭篇
◎栏目板块——往事
电影散文:岁岁年年——露天电影
“字幕”
露天电影:从前看电影的一种方式。流动放映队在操场、晒谷场等空地上放映电影,观众自带板凳观看,露天电影为旧时单调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有电影的日子犹如过节一般。
“旁白”
……旧日的生活宛如流水一般。繁忙的双抢季节过后,人们总找得出十足的理由放一场露天电影来犒劳自己,借着这种休闲的方式,捕获到几分生活的乐趣。
放电影的场地大多是学校操场或是村里的晒谷场,开阔无阻是放电影的首要条件,闲散自在的民风需要宽大的场地来容纳与铺张。白天晒完了谷子,晚上支起两根竹竿扯起一块大白布,这便是露天电影院了。
露天电影院没有固定的座椅,这个无须担心,放映员一旦固定了银幕的方向,于是各式各样的凳子、椅子便会三三两两地聚集在银幕的面前。
天光渐渐暗了下来,地上的人群与天上的星星一样越聚越多。孩子们开始忍不住期待已久的兴奋,在场内场外来回追逐,不时地发出一阵阵快乐的声音,或是借着投向荧幕的灯光,在幕布上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那种成就感,仿佛自己也上了电影。
而小贩们则抓紧时间,推销自己的零食,分享着电影带来的财源。他们知道,看电影真正的享受,是需要眼睛和嘴巴来共同配合的。
许久,放映员在人们的期盼中出现了,熟悉的声音开始响起,于是,一种等待已久的幸福感终于从心底里如潮水般涌起——电影,真的要开始了。
白茫茫的光束投向荧幕,把人们的欣喜也带到了幕布上。露天电影放映的往往是一些熟悉的老片,可是这些并不影响人们观看的热情,即使一部剧情简单的片子,也同样会给人带来满足。人们平日生活里的种种贫瘠、缺憾、不满或是怨恨,在光影的梦幻之中都暂时忘却了。纷茫的光束在微凉的夜晚里,仿佛凝聚成夏日里的一滴滴甘露,滋润着人们几近枯泽的心田。在这里,人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需要的是浅显的喜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圆满。
露天电影院也是青年男女最好的恋爱场所。荧幕里上演着别人的爱情,荧幕下也散落着细细的温馨与甜蜜。朦胧的夜幕隐藏了脸上的羞涩,却掩藏不住内心的温情。对他们来说,看电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若明若暗的光线下的那份依恋与关爱。他们知道,荧幕里的爱情浪漫而虚幻,荧幕下的爱情真实而长久。
放映机在吱吱声中,上映着一个又一个梦幻,纷纷茫茫的光影里,人们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梦乡,而生活,也仿佛像似一场永不散场的露天电影,只是终究到了有一天,银幕上会出现一个大大的“再见”。
◎栏目形象片——雨巷篇
◎栏目板块——回响
音乐电视:现代经典诗歌系列
情愿
林徽因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
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
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
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
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字幕”
林徽因(1904—1955)著名新月派诗人,作家、建筑学家。原籍福州闽侯。早年留学于美国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1928年回国后,以诗文著称于文学圈,以沙龙聚合了一批有才华的学者、诗人和作家。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与丈夫梁思成共同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旗、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主要文学作品有《林徽因诗集》、小说《九十九度中》、剧本《梅真与他们》等。
◎片尾:编创人员滚屏字幕
*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文艺栏目奖
电视系列片 缘·乡·人
《江南话语》栏目创作
缘·乡·人之剡溪寻缘
“片头字幕”
缘,生命中的溯源
乡,生命的根
人,生命延续的循迹
剡溪——发源于浙东天台山与四明山交汇地带,经九曲汇入千年古镇溪口。沿岸史迹闪烁,自古为旅游胜地。
“引子”
我来了,来到了命中注定的这里。我灵魂的泉眼豁然洞开,水凉凉地流过我的眼睛,弥漫着清冽的气息。
之一
水光山色与人亲,数不尽,无穷好。
——“宋”李清照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清浅的剡溪,好像从未生过龙,但我,却无时无刻不在感觉它的灵,一种灵气,一种灵动,一种江南的灵魂。
水的灵魂成就了溪口这方古镇,水的灵魂支撑起乡亲们灵巧的身影,人与水描绘了一幅千年江南的水墨画卷,人与水酿造了一道世代不变的温馨风景。身水相融,为何如此的难解难分呢?是谁,对这水有着如此的亲近?又是谁,对这水有着如此深情的感恩?
水流过每一户人家,流过每一个日子,每一滴水都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水无色无味地蓄积着,积蓄着所有的寻常和沧桑。
百年来,已幻化成水边人家的性格的这小小的一方饼,依旧要做出千层。这份细腻的心思,就如同水纹清漾。调和在这饼中的溪水,在炉火中蒸发而去,沉淀了千层的风味,随有缘人香醇四方。
之二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唐”杜甫
我缘溪水,来到这座名山。仿佛听见一个声音:“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我知道,这是九百年前苏东坡的慨叹。而我眼前浮现的,却是七十年前,一位爱国将领那壮志未酬的悲恨。
八个月的幽居,山中无日月,可中国,正风云激荡。将军“请缨杀敌”的呼喊,一次次在这山中孤独地回荡,空谷悲音。
这千丈瀑布,纯洁如冰雪情操,壮烈似雷电气势,奔腾到海,不复回还。将军多少次与它相望,心中的这道瀑布,却一天天枯竭。
山中的冬雨,寒气袭人;而山中的春雾,总有些晦暗的凄清。这座落寞的古寺,如何来慰藉将军、超脱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哪?
我至今仍能看见,将军那泣血的热泪,从红烛上流下;这轰然的钟声,正是他心底化为无声无息的炮火!
之三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唐”孟浩然
这溪水攀援升腾,化作时散时聚的云雾。上个世纪的那个春天,这云雾,却成了一种缘尽的不祥之兆。随着一个王朝行将落幕。一个喝着这溪水长大的中年人,留下了一段无奈的叹息:
“上午,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再走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溪山无语……本想再到丰镐房探视一次,而心又有不忍;又想向父老辞行,心更有所不忍……终于不告而别。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万一……”(蒋经国)
十年之后,一位世纪老人海峡飞鸿,告慰背井离乡之人:“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这话就像藕断而飘舞的情丝,期盼连接上那故乡之缘,更有五千年华夏子孙的祖国之缘。然而,这缘,这缘……
尾声
我来了,涤荡一身风尘,回旋凝重的舞步。在水的波涛中,我看见了:当年“请缨杀敌”的将军,在大洋的彼岸,对着家乡故土,那深情而永远的凝望;我更看见了,在海峡的对岸,当年随着一个王朝而离去的身影,如今又踏上祖国的故土,来延续这血脉之缘;谁能够面对,家乡的溪水中,那闪烁着的慈母的微笑?谁又能抚摸,这水中那细腻的家乡的肌肤呢?而谁,更能溯水而上,寻觅那跌宕多姿而波澜壮阔的因缘呢?
我幸福地流下了泪水,没有人能够看见……
“字幕”
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56年后首次访问祖国大陆。
2005年5月5日,中国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对祖国大陆进行访问。
连续两次访问,表明无论何种困难险阻,都割不断海峡两岸的血脉之缘。……
缘·乡·人之天河之水
“片头字幕”
水是天地间一部无字的诗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高水长,自有灵气从水烟处升起,渡过这里的水,便能到达天堂,聆听天上的声音……
“引子”
天河,古名白溪、水母溪,位于浙江东部,发源于天台山摘星峰和华顶峰,途经天姥峰,是天台山东流入海的主脉。天河之水,是璀璨的天台山文化的一股乳汁,它汩汩荡荡,将唐诗之路带往大海,沛然孕育了多少灵萃之气!
眼波
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
地处江南的天河流域,有着古典江南的灵秀,却又奇特地生出似乎与怀想中的江南迥然不同的风格。这里的许多村落,取名中有着一个少见的“染”字,“染”是古字音,意为“山崖做成的房子”。住在这样坚硬而永恒的房子里的人,与江南那黛瓦粉墙的风韵便恍若隔世了。
这是一个遍流着天河之水的古村,方孝孺曾在这里讲学四载。这位被鲁迅称为“台州式的硬气”的宁海人,将他的硬气化为这村路上的每一个山石,重新注释着绝不媚俗的桃源之义。
江南的流水喂养了水稻,喂养了一种精致而细腻的世俗风情。而天河之水,又对豆、麦、玉米这些江南人所称的杂粮情有独钟。也许正是这些杂粮,给天河人增添了一种别有的性情。
天河水注入这石眼之内,伴随这里出名的早豆化为浓郁的乳白,在这水的热烈升腾中,一种散发着异香的食便成为村民的最爱。在江南的眼波盈盈处,这流自石之眼、山之眼的天河水,便成了对古典江南的一个不一样的凝视。
心瀑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中最为奇丽的一个梦了。
从人生尊贵的巅峰,又重新跌落到失意的低谷,被放还山的李白在大病一场之后,重又萌动游越之想。
就在梦游天姥的第二年,李白青衣飘飘,登上了天姥,此时的李白已鬓发飞霜。从他年轻时第一次来到这里,多少年过去了,世事如梦,山水依然。
在一个拂晓,李白凭高远望,见天河直下东海,苍茫大海上,云垂似大鹏翻飞,波动若巨鳌沉没,风潮汹涌,众多神怪迅疾地飘忽其间。他的心,便如这晨曦中的天河之水,一股隐约的青烟之下,似乎在超越着悲愤和无奈。
而东海之滨的天台山,是他一生的钟爱。洗去李白满目风尘的天河水,深知这谪仙一身的仙气之下,那颗大鹏的心。如果他能化身为水,一定就是这天河之水,曲折坎坷,却九死不悔。
魂露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在奇异的明朝,一个很普通的清晨,有一个书生气质的年轻人骑马走出宁海城,马首西向巍巍天台山。第二天,他便渡过水母溪,登上了松门岭。他的名字叫徐霞客。
这便是现存《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在那个雨后新霁的春日,当徐霞客渡过天河的时候,一定有一滴格外清凉的溪水沾上他的皮肤,进入了他的灵魂,成为滋润他那一颗狂放不羁的心灵的甘露。此时山中“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徐霞客登上天台之巅,观山之水系。一千多年前李白曾站在这里眺望大海,想象蓬莱仙境,而此刻,徐霞客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活在明朝最为纯净边缘的徐霞客,没有明代士人常见的躁嚣的乖戾之气,有的是一身餐霞饮露的清馨。徐霞客的灵魂,浸透的是青山绿水。
这个中国古代唯一一个把地理考察作为终生事业的文人,他少年时曾说:“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而自限耶?”他的人生,就是走遍中国最为干净明亮的地方,发现那些未知的纯洁和壮丽。
眼望天河东流入海的徐霞客,苍茫中也许感到了什么。那便是海洋,其实郑和的船队,早已从那里浩荡驶过。然而,他想到的却是张骞和玄奘的西域,终于他掉头西去,穷尽昆仑。这个明朝最边缘的人,却成了明朝一个最深刻的寓言:一个看来似乎已经拥有了大海的民族,却在世界走向海洋的时候,最终失去了大海。
尾声
千百年来,无论遇到何种险阻,天河之水终将东流入海,这是天地间蓬勃的循环。从水到水,从生命到生命,无论沧海桑田,天河水却始终冰心铮铮。它一刻不停地激起渴望,在无边无际的辽阔中,天河终将涅槃。
*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文学节目奖
少儿节目 中韩夏令营——2005纪事
严玫、严哲泳、露露、陈建泽、戚一、曹威、陈多创作
在中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第12个年头,宁波电视台举办了一个跨国界的夏令营——中韩少年蚂蚁夏令营。这是一次吃苦夏令营,四天里,两国营员们要经受自理能力、生活习惯、意志、团队合作等素质的严峻考验。与异国小朋友相比较,中国小朋友的表现会怎么样呢?
(出标题:中韩夏令营——2005纪事)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我们中国学习和工作,其中就有很多的韩国朋友。我们宁波呢,也有很多韩国的小朋友,暑假里,我们就组织了一个中韩少年蚂蚁吃苦夏令营,面向全市招十名中国小朋友,消息一出,来报名面试的小朋友还真多呐!您瞧瞧!您也许会有疑问了,这个夏令营,为啥这取名这么怪呢?告诉你吧,我们的夏令营称为蚂蚁呀,是因为蚂蚁具有团结、勤劳的美誉。我们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呢,希望两国的小朋友在夏令营里,像小蚂蚁一样,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行习惯。
记者:你是一个人来的吗?
学生A:不是,全家陪来的。
记者:都有谁啊?给我们介绍一下。
学生A:我妈妈,我爸爸,我姐姐。
记者:就为了你参加这样一次夏令营,就全家陪你来?
记者:今年多大?
学生B:九岁吧。
记者:你怎么想来参加这个夏令营?
学生B:我自己想来。
记者:自己想来,真的吗?不是妈妈强迫你来的?
学生B:不是,我自己想来,妈妈还要叫我淘汰。
记者:啊?这样啊!为什么?
家长:因为他十三号、十四号还要参加一个现代金报(社)组织的夏令营,可能去台州海洋馆。
记者:喔,就是去玩的啊!那个是吃苦的。所以妈妈帮你选择去玩的夏令营。那你为什么不要去呢?你觉得想去吃苦的还是玩的?
学生B:吃苦的。
记者:为什么?
学生B:因为我没有吃苦过。
记者: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小朋友想来吃吃苦,这个朱紫蓝小朋友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摇摇):刚才一进门的时候,我们朱紫蓝妈妈就跑过来说,“摇摇,你去不去呀”,我说去呀,她说,“那我就放心了”,我说,“怎么啦?”她说,“朱紫蓝啊,从小在家里头发都是我梳的,出去之后,你怎么办?”
朱紫蓝:自己梳了。
朱紫蓝妈妈:我希望她不要哭鼻子就行了。
一边是踌躇满志的孩子,一边又是忧心忡忡的家长,我们的心里一直在打鼓,在四天的夏令营里,这些被选上的小朋友,表现会怎样呢?而在组织这次夏令营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原先没有预料到的困难。
电话连线:采访家长
记者:我们这个夏令营可能要吃苦的,你愿意让她参加吗?
家长:啊!要吃苦的啊!那算了吧。我女儿太小了,再说,太阳这么晒,很容易中暑的。
(字幕:奉化溪口,10名中国小朋友,10名韩国小朋友,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第一次断开对家里的依赖,第一次品尝生活中的艰辛和快乐。)
(字幕:开营第一天)
记者:好,同学们!现在我是在溪口的集贸市场,为期四天的中韩少年蚂蚁夏令营就这样开始了。第一项任务不是大家想象当中的长途跋涉、体力劳动。首先要考验他们的理财能力,十名营员,只有六十块钱,买他们晚餐所需的所有食品,买不到,就真的只能饿肚子,那么到底行不行?就只能看他们自己了。四天艰苦的夏令营考验,就这样开始了。
商贩:十块一斤,我们今天只有这个价。
小朋友:九块一斤。
商贩:好好好!
一进菜场,两队就忙活开了,而他们的到来,也引起了菜场里卖菜的叔叔阿姨们的好奇和关注。听说这些韩国小朋友来我们宁波的时间都不算长,最长的也才两年,短的呢,只有六个月,还有啊,他们在家里的时候,只有去超市买过菜,从来没有去过菜场,那这一次,两队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呢?我们有请卖鱼的阿姨来评价一下吧!
卖鱼阿姨:比起来我们中国人活跃,会讨价还价。本身我们是在中国,如果我们到外国去也笨笨的。
嗯!阿姨说得对,这个回合,我们中国小朋友赢了,但是呢,不能骄傲,毕竟是在咱们自己的国土上嘛!现在呀,……这个比赛才刚刚开始,很快就又到了吃饭的时间。
(字幕:餐厅)
开饭喽!
吃饭之前,韩国的女孩子负责打饭,等饭菜摆放妥当之后,没有人独自先吃,而是与大家一起,做完祷告以后才开始吃。韩国的孩子告诉我们,他们祷告的大意是:感谢上天,给我们美好的食物,我们要愉快地吃饭了。
金鼎(中国小朋友):他们韩国小朋友不争抢的,我们队有些人很疯的,吃完饭,吃得不够,偷偷地去抢。
下面这组镜头时我们不情愿给大家看的,因为每一个中国人看了以后都会感到脸红,这是中国孩子在抢包子,这是中国孩子在抢饭,中国孩子把喜欢吃的,先留到自己碗里,够不到,就这样去拿,在饭桌上,他们肆无忌惮地说笑,脚怎么舒服就怎么摆,吃完之后,他们拍拍屁股就走人,留下满桌的剩菜剩饭。
回头来看看韩国小朋友吧!吃完了每个人都把自己吃的骨头、核,像这样裹起来。
吴有美(韩国小朋友):出去吃饭的时候,如果放在这里,不礼貌的。这样很干净的,这里很脏的话,他们(主人)觉得我们不礼貌啊!
王嘉华(中国小朋友):吃完之后,他们(韩国小朋友)会把自己的碗去洗了,而我们都是留下三个人去洗,而且有的时候,三个人也许比较累吧!就把碗放下没有洗,让餐厅的工作人员去洗,这是我们比不上的。
中国小朋友不喜欢夏令营里的饭菜,可对于零嘴儿呢倒是情有独钟,不管是在哪儿,只要一有空,就吧唧吧唧地吃起来,好像他们不是来吃苦,倒是来休假的,这和韩国小朋友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些是在开营第一天寝室检查当中,我们发现小朋友带来的零食和零用钱,遗憾的是,这些全是中国小朋友的。
(字幕:第一次寝室检查,共发现人民币1200元,果冻50个,饼干40包,水果20个,牛肉干200粒……)
蒋欣儿(中国小朋友):韩国小朋友呀,好像是比我们坚强多了。
(字幕:断桥)
如果上餐桌上考验的是两队小朋友的生活习惯,那么断桥这个项目,考验的则是小朋友的勇气和意志了。这一次,中国和韩国的小朋友都跳过去了,不过呀,他们两队的表现可不一样。我们挑两队最小的孩子来做个比较吧!
教练:跳一米四,是吧?
吴有振:嗯。
这个韩国孩子叫吴有振,今年才七岁,是两个队里年纪最小的,不过呀,一到这比赛场上,立马变了一个人似的。现在,他竟然主动提出,把断桥一米二的宽度加到一米四。
教练:好的,很棒很棒!你刚才跳过去害怕吗?害怕不害怕?
吴有振:不怕。
教练:你看到吴有振跳了吗?看到了吗?他比你还小。
朱紫蓝(中国小朋友)还记得这个小朋友吗?她是中国队里年纪最小,才八岁,叫朱紫蓝。现在,这个断桥缩短到了不到一米的距离。
(断桥缩短到了十厘米,朱紫蓝才颤抖着跨过去。)
夜慢慢地深了,很多队员还是第一次在外面过夜。
朱紫蓝(哭):妈妈,我们星期一就可以回来了,很晚回来的,妈妈,我现在很想回家。
蒋欣儿:我又想家了。
吴有振(韩国小朋友):妈妈已经打来了两次电话,可是我没接。
记者:为什么?
吴有振:因为听到妈妈声音(我)也会哭,更会想妈妈。
记者:那你能坚持吗?
吴有振:能。
记者:为什么?
吴有振:因为我记得我爸爸对我说的话,不能输给中国人。
孩子总归是孩子,抹抹眼泪,很快,他们就进入了梦乡,也许在梦里,他们又会和他们的爸爸妈妈见面了。
(字幕:凌晨三点)
夏令营里,最苦最累的还得数20公里夜路行军了。
(字幕:凌晨三点半)
这次行军,要求中韩两国的小朋友从这次夏令营的野营基地出发,步行四十里,到达设在亭下水库的大本营,在到较为平坦的环湖公路之前,他们还有五里的山路要走,这一路上,有崎岖不平的石滩,有水流湍急的小溪,偶尔,他们还能听到一两声恐怖的狼嚎,可是,最恐怖的还不是这些,早上四点多,火辣辣的太阳将会升起,像火球一样烤着他们。在烈日下,中韩两国小朋友不仅要人人负重十公斤,每队还要负责运送一百公斤的一车货物,这对两国孩子的体力,毅力和团队精神,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出发没多久,在体力上占优势的韩国小朋友就领先了,而中国队的朱紫蓝小朋友又开始呕吐。唉,没办法,只好先上车休息会儿,在这次高强度的行军中,中国队的小朋友还能坚持下去吗?我们暗暗地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字幕:早上四点半)
中国小朋友A:我不上车。
中国小朋友B:我也不上车。
记者:来来来,去休息一会儿,去喝点水,吃点榨菜。
小朋友:这里交给我们吧。
记者:你们接下来还有这么多项目,都要靠你(们)男生的。你现在把力气都用完了,接下来……
小朋友:我睡一觉就行了,我们男生很厉害的,走走走……我在这里,你到那边去。
(字幕:早上五点)
中国小朋友A:嗨!加油。
中国小朋友C:鞋带散了,我帮你系吧。
中国小朋友D:不要。
中国小朋友C:怕掉队吧!
中国小朋友D:对呀。
咦!那边韩国队好像出了点什么事?
原来是为了推车的事,韩国小朋友闹起了矛盾。嗨!这队友之间要团结呀!
(字幕:早上九点)
这个时候,我们中国小朋友乘胜追击,并且遥遥领先了。面对一场几乎不可能赢的比赛,我们很怀疑,他们还会坚持下去吗?
记者:坚持下去吗?走到底吗?
金惠瞵(韩国小朋友):是。
(字幕:早上九点半)
大地就像被火烤一样热得发烫,喝水好像也已经不顶事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两国小朋友都在烈日下经受着体力和意志的考验。
中国小朋友E:你跟他换一下,他肚子痛。
中国小朋友F:等一下,等一下,我没事。
我们要特别提一提这个中国孩子,在整个夏令营里,就数他受的伤是最多的,他叫陈潇,一路上,我们领队多次叫他上车休息,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一些中国小朋友因为年纪小而渐渐地落在了队伍后面。
记者:你累不累啊?
蒋欣儿:累啊!
记者:那旁边有车,想不想上?
蒋欣儿:又想上又不想上。
记者:为什么想上又不想上?
蒋欣儿:想上是因为车上有空调,坐着舒服,不想上是因为我想再锻炼一下自己。
(字幕:早上十点,中国孩子首先到达终点)
中国孩子品尝胜利的奖品——一只大西瓜
吴有美(韩国小朋友):中国小朋友好玩。
记者:为什么?
吴有美:因为他们很会搞笑,还有他们很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
王嘉华(中国小朋友):这四天比一星期流的汗还要多,而且我们尝到了坚持不懈之后胜利的感觉,真的很开心。
蒋欣儿(中国小朋友):当你自己做到了,做过了,才发觉自己长大了,我觉得很有道理。
记者: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吧?
蒋欣儿:通过这四天,我想我应该有进步吧,比以前更独立了,以前在家里也不算很勤快。爷爷奶奶等一些长辈都挺宠我的。
在四天的夏令营里,我们惊喜地发现:中国小朋友的表现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他们团结、聪明、自信,但是因为家庭的过度保护,破坏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如果能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我想,他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改变。就像蒋欣儿小朋友说的那样,人就是这样,当你自己做过了,做到了,才发觉自己长大了。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这一天吧!
*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少儿节目奖、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优秀原创少儿电视节目二等奖
少儿栏目 《七色花》
作者:宁波电视台少儿频道
片头:校园风云榜从本期开始隆重打造了一个全新板块——“校园吉尼斯”,每期推出一个挑战项目,无论是谁,只要你相信自己的实力,只要你有这份勇气上擂台来,都有机会成为校园吉尼斯的擂主。
让我们马上来揭晓今天校园吉尼斯的挑战项目,它就是——“狮吼功”。谁的声音分贝最高,谁就是本期校园吉尼斯的狮吼王,那有人肯定会问这个“分贝”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这个分贝的概念。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度的单位,声音超过70分贝则被定义为噪声。10分贝相当于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40分贝相当于办公室里普通的谈话声;车水马龙的路上差不多有80分贝;而飞机的引擎声可以达到120分贝,所以这耳朵会比较难以接受。
今天我们要用专业的分贝仪测一测同学们的声音分贝值,看看到底谁能成为今天的狮吼王。
同学A:音调高不上去当然当不了狮吼王!
同学B:声音太抒情也当不了狮吼王!
主持人:那什么样的人分贝才高呢?人长得高的,胖的,矮的,瘦的?比了就知道。
问题一:男生和女生谁的分贝高?
分贝小贴士:分贝高低与声带有关,女孩声带比男孩窄,所以一般情况下,女孩声音分贝值比男孩子高。
问题二:分贝的高低是指声音是否响,是否尖吗?
分贝小贴士:声音响是指声波传播范围广,声音尖指声波振动的峰值高,所以声音尖分贝高。
问题三:一个人和一群人哪个分贝高?
分贝小贴士:分贝值不以声音的叠加而叠加,所以一群人的分贝不一定比一个人的分贝高。
选手不断攻擂,擂主产生。
龙虎榜:狮吼王——姚佳丽,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纪录:131.4分贝
下段预告:别走开,马上为你播出“大力王”
主持人:今天到我们校园吉尼斯来挑战“大力王”。
主持人:今天到我们校园吉尼斯来挑战大力王,看我们为他们准备了真家伙——一辆卡车。
比赛规则:这辆卡车净重1.5吨,我们要在车上不断增加一定的重量让选手们进行挑战,选手们要拉着车行走15米,到底谁能拉得又多又快呢?
选手预选赛:小选手A挑战载重量120公斤
主持人:这个姿势美不美?而且我还发现这个姿势爬起来速度还特别快,接下来我们的大朋友挑战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下。
小选手不小心走光。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姿势的优势在哪里?
小选手A:爬
主持人:我知道那叫“爬”晕了,孩子。
预赛进行中……
全能田径选手挑战载重量500公斤。
举重选手挑战载重量1000公斤。(这位选手不是用身体,而是用手,臂力惊人)
最终,4位选手进行决赛,他们将拉着载重量为1500公斤的皮卡车行走15米,谁用时最短,谁就是本期大力王。
选手1的成绩为23.9秒,选手2的成绩为33.1秒,选手3的成绩为28秒(摔了两跤),选手4的成绩为15.78秒。
本期擂主的产生:力王擂主——陈帆,来自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挑战三吨(车 载重)纪录:15.78秒(15米距离)
下段预告:你想知道,一根绳子最多能跳多少学生吗?
主持人:同学们努力地跟着甩绳的节奏,一个一个地往里面跳,但是刚才开始的练习会碰到不少的麻烦,不是体力不支就是脚被绳子绊到。
预赛:
1班比赛成绩7人;2班比赛成绩5人;3班比赛成绩8人;4班比赛成绩10人;5班比赛成绩5人;6班比赛成绩6人;7班比赛成绩14人;8班比赛成绩3人;9班比赛成绩14人。10班老师总结经验:1.起跳的位置稍稍靠前;2.快速往前移;3.注意间隔。10班比赛成绩9人。
主持人:好,10个班级的预赛完成了,目前的纪录为14人,接下来,各个班级将抽出精英分子,组成华茂精英队参加决赛,这个成绩将代表华茂外国语学校,他们能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呢?
主持人:你们有没有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要跳进多少人?
老师:我们希望是25个以上。
决赛开始:精英分子果然不同,表现让同学们欣喜若狂。
龙虎榜:跳长绳擂主——华茂外国语学校,纪录20人。
*获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优秀少儿电视栏目鼓励奖
国家少儿精品工程 宁波电视台少儿频道
宁波电视台少儿频道创作
宁波电视台少儿频道自2005年6月1日开播以来,打造绿色,引领成长,制造快乐。“阳光、公益、绿色、健康”是频道的核心理念。
频道在包装策划、栏目设计、活动推广上牢牢锁定少儿为本的服务理念,阳光健康的宗旨,制作推出了大量优秀栏目和优秀活动,在宁波地区形成了广泛的青少年收视群,各节目的收视率位于同时段同类节目前列,并打造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栏目和深受观众欢迎的名主持人。如故事体的少儿新闻节目《一千零一夜》;以快乐体验、树立团队精神为主的益智竞技类栏目——新版《校园风云榜》;以公德教育为主、幽默风趣的情景短剧《南郭笑传》;和大型阳光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以及以“欢乐大篷车”形式为载体的大型频道品牌推广系列活动等。
*获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优秀少儿频道、动画频道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