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理人情商
32062900000014

第14章 Ⅱ 经理人消沉情绪产生的原因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既是一种主观体验,又是一种客观表现。经理人对外界刺激,总是采取赞成或是反对,肯定或是否定,亲近或是疏远,欣赏或是厌恶等态度。虽然经理人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即行为的准备、内部的心理过程,而还不是经理人企业管理的行为本身,但他已含有行为的因素。所以,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以特殊方式来表现心理的一种复合心态。因此,和产生健康情绪一样,造成经理人的消沉情绪,既有自身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只有对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可能揭示消沉情绪的真正机理。

一、经理人消沉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一)心性原因

1.意志薄弱。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用来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志对情绪有直接的控制作用。经理人凭借意志的力量,可以抑制消沉情绪,激发积极情绪。所以,意志力的强弱,也是经理人抑制消沉情绪力量的强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苦恼,因而也必然会产生种种消沉的情绪。意志坚强的经理人会用意志的力量抑制这种情绪的发展,而意志薄弱者则难以抑制这种情绪的发展,久之就可能成为经理人的一种重要情绪倾向。这便使经理人陷入了消沉情绪状态。

消沉情绪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疲劳症。心理学研究证明,意志力是承受心理疲劳的测度。意志力强的经理人,其心智是强健的,具有较强的承受心理疲劳的能力,从情绪上表现出来就是轻松和乐观;意志力不强的经理人,其心智是脆弱的,缺乏承受心理疲劳的韧性,因而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尤其是企业等外界不良刺激过多就容易引起情绪沮丧和忧虑。大凡容易陷入消沉情绪状态的经理人,由于其心智不够强健,心理上缺乏经受外界刺激的韧性,因而特别容易心理疲劳。而企业管理工作恰恰是最困难、最具风险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经理人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风险,被迫忍受种种打击、委屈甚至屈辱都是难免的。相对于意志力而言,这些刺激过于强烈就容易超过其心理承受力,导致心理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瓦解,从而产生消沉情绪。

2.性格情绪化。

经理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典型类别。理智型性格的经理人以理智衡量一切并支配行动;意志型情绪的经理人具有明确的目标,有用意志来控制情绪以实现预定目标的毅力;情绪型性格的经理人,情绪体验深刻,行为受情绪左右。

大凡情绪消沉的经理人多属情绪型性格的人。这种人的典型心理特征是:性格脆弱,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因此,这种性格特征的经理人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如压力、挫折、委屈、冷遇、嘲讽等不良刺激比别人更加在意。再加上他们心理韧性不够,这些不良刺激就特别容易左右他们的情绪。在企业管理活动的实践中观察到,情绪消沉的经理人往往过去比别人情绪更加积极,然而他们的热情只能在顺境中才能得以发挥,不容易经受逆境的考验,因此,对他们而言,挫折是消沉情绪的外因,而性格上的弱点,才是决定这种情绪产生的内因。

3.性格弱点的外化。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一个经理人在他的各种管理活动中,总是贯穿着某种基本的精神线索和典型的思维方式。这种经常性的意识倾向性或心理定势,就是经理人的性格。而性格弱点也以性格为载体,常常贯穿于经理人的工作与生活中。例如,他们总是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整天忙忙碌碌,对事物专心致志,精力旺盛地工作,不愿休息,不知道如何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放松自己,好胜心强,期望值高,生理和心理负担都很重。具有这种性格的经理人,不允许灵活性、怠慢、错误,甚至不允许轻松愉快。这种性格必然产生紧张、急躁、抱怨、傲视、粗暴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封闭、萎靡、冷漠、消沉等不良情绪。

性格与先天遗传有很大关系,但不是完全由先天生成的,更不是不可改变的。然而,一个经理人的性格常常伴随他的一生。作为一个经理人,应该从企业管理工作需要出发不断地克服性格弱点引发的消沉情绪。

(二)认识原因

1.价值观的高意识。

事物都有一定的价值,价值大小视其是否对全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估价某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使经理人理性地付出恰当的精力和物力去获取,从而实现目标价值,并保持情绪常态势。但是有些经理人,以价值的高意识看待事物,把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看得太重要,不分轻重,办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因此,对自己和员工要求过高过严,期望值超出客观实际,结果常常事与愿违,给自己带来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破坏心理的平衡。

因此,这类经理人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在企业管理的工作中权衡主、次。实际上,真正值得重视和谨慎处理的是那些足以改变企业方向与命运的原则性事件、机遇和挫折。抓住大事、关键,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其他事情可以适度解决。这样,使工作充满节奏感,富有轻重缓急的层次性。如果遇事总是过分计较,烦恼和忧怨便会随之而来,从而使轻松情绪变得紧张。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就是这个道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分清轻重缓急,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正确评价工作质量和人生价值,改变某些价值观念,可以优化经理人情绪状态。

2.管理观的偏效应。

管理,从本质上说,是在人们一定程度的信赖、服从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朝着一定的方向、目标前进并为之服务的行为。但是有些经理人常常忘记实现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人的信任、支持,常以管理者自居,认为凡事应该自己说了算,不应该打八五折。这便是管理活动中的认识偏差。

另外,有的经理人简单地理解管理就是服务,而不理解其实质,只朝着服好务以使每个服务对象都满意的目标努力,过于计较别人的赞同或反对,乐于得到表扬和赞誉,否则便情绪低落。事实上,不管经理人的水平多么高,上至伟人圣哲,下至三个人的组长,每一个管理行为,每办一件事情,相关利益体都满意、都高兴是不可能的。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反对,没有谁能总是使周围的每个人都感到满意。实际上,经理人的管理如果能够使过半数的人满意,就算很不错了。要知道,在你周围,至少有近一半的人会对你说的至少一半话提出不同意见。所以,试图讨好每个人,充当评语的奴仆,为讨好评语而工作,实在是经理人的悲哀。当然,这不是提倡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是没有必要去听那些至少是不负责的、不具现实意义的议论。还必须明白,上级、员工等对你因一两次失败、失误的否定,对你某项决策、管理的意见,并不是对你本人价值的否定,不影响对你的基本评价和信任。因为人们懂得,谁都有过,谁都有误。

3.目标与信念失落。

在经理人的管理中,明确了企业目标并树立崇高的信念,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目标实现的信念越坚定,动力越大,情绪状态往往呈现出更积极,就会感到工作意义越重大。这是经理人奋斗的精神支柱。然而极少数经理人对目标实现发生怀疑,陷入追求与行动的困惑之中。他们变得更加“实际”,目标与信念的失落使部分经理人的精神支柱断裂,模糊了人生的意义,于是对工作失去往日的热情和执著,情绪上陷入消沉、彷徨和苦闷之中,认为过去以满腔热情追求的目标都是空虚的,惟有金钱才是真实的,因此,在面对具有很大公益性的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企业管理中,形成一种心理冲突,从而时常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倾向。

4.期望经常落空。

期望是经理人对未来企业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主观判断。经理人几乎在一切浮动与行为过程中,都在创造企业目标实现的条件和论证其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无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未来目标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判断和期待。如果这种判断和期待成为现实,会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极大地鼓舞其斗志,激发其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反之,这种判断、期待落空,他们不是去加强主观努力或者适时调整期望,而是由期望实现的侥幸心理转变成一种绝望心理,情绪越来越消沉。

二、经理人消沉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尽管经理人消沉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带有主观的性质,但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现实刺激的特殊反映形式,所以,产生消沉情绪与一定的客观因素有关。造成经理人消沉情绪的客观因素概括地说有以下两方面。

(一)客观条件的弱具备

从某种角度上讲,企业管理工作就是合理配置并积极作用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精神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实现预定目的和企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经理人的每一项工作,包括思想工作,都要以客观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为基础。实际工作运行中,往往是客观条件不充分,不完全具备,而又要力争预期的效果即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这种客观阻力增加了不确定性,从而使经理人自然地产生某些胆怯、紧张、压抑、沉重的情绪。所以,客观条件的弱化,容易使经理人产生消沉情绪。

(二)外来因素的强刺激

任何意志坚强、情绪稳定的经理人,在外来因素强烈打击和剧烈刺激影响下,可能产生消沉情绪,如生活上失去亲人、工作上由于员工的过失,引起工作不认真、贻误良机、弄虚作假等等。

(三)社会环境世俗化

由于社会大环境正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使少数经理人染上了虚假、庸俗、奢侈、浮华等腐朽风气。意志不够坚强的经理人往往由对这种社会风气的失望开始逐步变得消沉。他们也可能曾经抗争过,即使曾经试图保持洁身自好。然而对社会环境的抗争不见效果之后,便会悲观失望,以无可奈何的心情对此表示认同,只好随波逐流,听之任之,慢慢磨灭自己的锐气,对一切变得麻木不仁,从而陷入难以自拔的消沉情绪状态。

(四)价值标准混乱

价值标准是指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向往和值得追求的,什么是不应该向往和不值得追求的。经理人价值标准混乱,会导致他们言行失范,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社会环境原因使少数经理人陷入消沉情绪,实质上是个人对社会环境的无奈。社会环境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理人只能在适应环境中改造环境,而且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陷入消沉情绪的经理人缺乏的往往是信念、意志和毅力。

(五)社会环境与经理人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社会环境对道德感形成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道德标准及其社会道德观念对人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经理人受社会道德标准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就会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不断做出评判,从而强化符合道德的行为,矫正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在这种社会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的持久刺激中产生高尚的道德感。自然,经理人会为自己和员工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有一种负罪感和烦恼感。这种情感体验不断深化,甚至使社会道德标准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

道德感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道德感的高尚与否有不同的观点。因此,社会舆论、人们的态度、上级的评价,总是对那些为企业及消费者谋利益,积极创造社会财富的经理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祖国有深厚感起褒扬作用,反之则起贬抑作用。这种社会舆论和评价标准的持久刺激,一方面会使经理人思想、言论、举止、行为逐步变得更加符合高尚的道德,会逐步强化经理人高尚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则容易导致经理人产生负罪心理,从而失去自信而陷入消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