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06

第6章 兄友弟悌,身死成谜

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使得众多觊觎皇位的家族成员之间明争暗斗,自相残杀。家族内部争权夺位的血雨腥风弥漫了整个封建时代,赵氏家族也未能幸免。

随着宋初局势的稳定和统一事业的逐渐完成,赵宋皇族被外姓旁人颠覆的危险越来越小,但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原来那种为家族的命运和利益同心同德、共济险难的精神却慢慢地消失了。一旦他们有了互不相干的命运和各自的算计,原来掩盖在“兄友弟悌”伦理美德下的人性中的另一面就可能显露了出来。

建隆二年六月下午,皇太后杜氏因病去世。临终前夕,她对赵匡胤说:“你能做天子,那是因为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国君年幼的缘故,如果当时是一位成年人继位的话,你能当上天子吗?我想将来你传位时,就应当传位于你弟弟光义,立年长者为国君,是社稷之福呀!”赵匡胤哭着答应道:“一定按您的吩咐办。”于是,由赵普当场记下太后遗嘱,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同年七月,赵匡胤把时任泰宁军节度使、大内都部署的皇弟赵光义任命为开封尹、同平章事。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任命,五代时期,凡皇位的继承人都要封王任开封府尹,赵光义此时虽未封王,但其任开封尹已隐然有继位人的地位了。这不但是贯彻太后临终遗嘱的一个重要步骤,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希望通过此举向臣僚们表明,在未来的皇位交接中,是不会再出现那种“主少国疑”的局面了。

自建隆二年担任开封府尹起,赵光义主政京师达十余年,其官署号称南衙。赵光义把一大批文武人才网罗进自己的幕府,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幕府拥有宋琪、石熙载、柴禹锡、程德玄等幕僚六十余人。大抵说来,这十余年,赵光义韬光养晦,一直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赵普从乾德二年(964年)起也独相十年,权位在赵光义之上。赵普识见过人,对赵光义的动向与用心,当然会有察觉。因而,自赵普独相以后,原先关系尚称密切的两人,形成了旗鼓相当的两大政治势力,时不时地明争暗斗一番。

赵匡胤晚年对赵普的独断专行也深为不满,但赵普勋望卓著,对他处置尤须谨慎。这时,得到赵匡胤赏识的翰林学士卢多逊因与赵普不和,多次在赵匡胤面前攻击赵普。而赵普一方面因敢作敢为,树敌过多;一方面贪财好货,营邸店,夺民利,落人把柄不少。开宝六年(973年),太祖一方面扩大参知政事薛居正和吕余庆的参政权力,以分割赵普相权;一方面亲命重选中书堂后官,以削去赵普心腹。

宋煮茶画像砖加图:《二十四史》p440的S1687开宝六年八月,赵普辞去宰相一职。时隔一月,赵光义进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五代时期,亲王尹京隐然已有继位人的地位,后周世宗继位前就是晋王兼开封尹。这两件事前后相接,表明赵光义久久不能确立继承人的地位,与赵普是有关的。

赵光义虽说有“金匮之盟”,已隐然被视为皇位继承人,但这时太祖的儿子德昭24岁,德芳也已16岁,不闻失德,也完全可以做皇帝。而且,赵匡胤晚年与赵光义也是颇有矛盾的。赵匡胤一度考虑迁都洛阳,原因之一就是试图摆脱赵光义在开封府业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范围。何况在历史上,皇帝临终易储,也不是没有先例。因而,对赵光义说来,能否继承皇位还存在着不小的变数。

虽说赵光义当时已是势力暗增,但赵匡胤也没有闲着。开宝九年二月,吴越国王钱俶来朝,一般很少参与政治活动的皇子德昭,这次却突然被赵匡胤委派至宋州迎宾。钱俶来朝是当时朝中瞩目的大事,赵匡胤借这一机会,巧妙地把本来默默无闻的皇子推到了臣民们的面前。回到开封后,赵匡胤一反常态,明显地加强了同另一皇弟赵廷美的关系。三月,宋太祖巡视洛阳,特令赵廷美随行。其中,仅七月一个月的时间,就三次“幸光美第”。赵廷美是“金匮之盟”中排在赵光义之后、赵德昭之前的继位人之一,赵匡胤对他如此亲近,恐怕也不是毫无用意的。

开宝六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在病中猝然去世,终年50岁。赵匡胤临死前,赵光义将大内中人全部赶出,人们在外面听到殿内有异样响动。不一会儿,赵光义出来说:“圣上驾崩了。”然后匆匆离去。第二天,赵光义顺顺利利地继承了皇位。赵匡胤之死,蹊跷离奇,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时间,可知他是猝死的。关于赵匡胤之死,史家众说不一,也有人认为是被赵光义谋杀。

总之,赵匡胤之死,留下了千古之谜。宋太祖死后,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

赵光义(939—998),公元976—998年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赵匡胤胞弟,母为昭宪皇后杜氏。赵光义有着雄才大略,为打下赵氏江山立下巨大功劳。他登基后,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政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同时,也结束了中国长达二百五十年的改朝换代的大混战。在他手中,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统治体制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使赵氏家族维持了长达三个世纪的统治,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赵光义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使宋朝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