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45

第45章 皇权重回太祖脉

封建社会,皇权的归属对统治家族有着重大意义,谁掌握皇权,谁就掌握着天下,同其他的族系就有着天壤之别,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赵氏家族的皇储无论太祖、太宗系一直都枝叶不盛,到了南宋第二代,皇权又回到了太祖一系。纵观整个赵宋朝,两系掌握皇权者平分秋色。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孝宗赵昚,原名伯琮,为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代自真宗开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到高宗时,由于高宗独子赵敷夭亡,大臣们建议从太祖的后代里选立继承人。绍兴二年,6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36岁时被立为太子,改名为昚,同年登基。之后,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自从“烛影斧声”事件中宋太祖莫名死去,宋太宗弟继兄位后,宋朝的皇帝一直是由太宗一系传承,宋高宗赵构也是太宗一系的后裔,可是继任高宗帝位的宋孝宗赵昚却是太祖一系,是宋高宗故意要传位给太祖一系,还是另有内情呢?

建炎三年(1129年)秋天,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突然夭逝,使其大为悲痛。太子既死,高宗又在逃亡途中受惊,患了不育之症,一时之间竟无法选出皇储来继嗣。储君的废立,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历代以来兄弟父子相残争夺皇位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储君是一国安定的根本,如果不立储君,朝野就不能安心,国家的稳定也会随之受到很大的威胁。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奏,一时间朝野上下十分混乱。宋高宗也为此事发愁,不知道该立谁为储。这时候,吴皇后建议说:“以前是太祖让位给太宗坐了皇帝,现在太宗一系都被俘虏到金国了,陛下何不效仿太祖再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呢?这样天下人都会称赞你的贤德的。”宋高宗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随后,在大臣又劝立太子时,他便表明了这个意向。大臣们听说高宗要立太祖的后人为储,果然对此举赞不绝口,纷纷上书,请求立太祖之后为储。宋高宗见大家都赞同这个意见,便下定决心从太祖的后人中“访宗求室”。按照辈分,这时储君应该在太祖的后裔“伯”字行中挑选。

从北宋初建到南宋初年,“伯”字行的太祖后裔已达1645人,挑选的余地虽然很宽,但要千里挑一,也绝非是件易事。最后,高宗定夺,留下了伯玖和伯琮。高宗赵构在从伯玖和伯琮中挑选合适接班人时,可以说费了一番周折。最终决定将伯琮作为太祖后代储君候选人,养育在宫中。伯琮入宫时年仅6岁,走路摇晃还需要人护持,高宗便让爱妃刘婕妤养育。

伯琮天资职颖,博闻强记,与常人不同,受到高宗的钟爱。绍兴三十年,宋高宗赵构宣布立伯琮为皇子,更名为昚,封为建王,并诏告天下。接着,又确定赵昚为皇子,这样,就确立了皇位继承人,免除了后顾之忧。

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又正式册立赵昚为太子,并下旨在紫宸殿行内禅之礼。可是,赵昚死活不肯接受,他默默地退到了大殿一侧的旁门,想返回东宫。随后,宋高宗不得不再次降谕旨,赵昚这才勉强答应。赵昚虽然表示愿意即位,但他仍十分谨慎。在行内禅礼时,文武百官齐聚殿门下,宣读禅位诏书后,按官阶高低鱼贯进入紫宸殿迎接太子登基。太子到御座前,却拱手侧立不坐,在内侍的七八次扶掖之后才稍稍就坐,宰相率领百官祝贺,赵昚又忽然从座上跳起来,特别难过地说:我父高宗的命令太过独断了,天子的位子很重,我年纪尚不足以担当此重任啊,还是容我退避吧!群臣苦劝一番,赵昚又再三推辞几番,看实在拗不过众人,这才只好听从所请,继承了皇位,就是历史上以孝著称的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对太上皇赵构十分孝敬,赵构也特别高兴,直夸自己所托得当。后人评价赵构说,他一生昏庸没有做过什么值得称道的事,但在选立太子这件事上却是很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