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34

第34章 粉饰太平,镇压起义

粉饰太平的政客,为世人所不齿。赵佶领导的家族政权统治,不再以天下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北宋政权也因此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赵佶虽然沉湎于奢侈放浪,却不忘把自己的统治美化成一个“四方同奏升平曲,天下都无叹息声”的太平盛世。制礼乐,成了他一个亟待完成的心愿。

于是,赵佶到处访求所谓知音之士。不久,一个年逾90岁的老道士混到了赵佶身边。这位“知音之士”名叫魏汉津,自称曾拜唐代仙人李良为师,学习鼎乐之法。他向赵佶吹嘘伏羲、女娲、黄帝、大禹制乐的故事,说他们以声为律,以身为度(即以手指的长短定音阶的高低)的圣制,本应为后世继承,可惜全被秦始皇一把火烧掉了,以致后来的乐礼一塌糊涂,他请求赵佶像这些先圣一样用自己的中指、食指、小拇指为准则,铸造钟鼎,均绞裁管,制一代之乐,定万世之音。

魏汉津的话比任何旋律都动听,他的意见很快付诸实施。铸成帝鼐、景钟后,赵佶赐新乐名为“大晟乐”,谓之雅乐,颁于天下。赵佶召集文武百官在崇政殿先听为快,因他的手指比一般人稍长,《大晟乐》的音调也制得格外高亢。阵阵雅乐响彻云霄,直听得赵佶天颜和豫,心潮澎湃,百官也跟着高呼万岁,以为雅正之声被于四海,从此,天下可以歌舞升平了。

赵佶敕令在京师建造“居养院”,赡养鳏寡孤独的老人。各地州县设置“安济坊”、“漏泽园”,前者抚养贫病不能自理的百姓,后者乃是收埋贫穷以及客死无以为葬者的坟场。朝廷还把共办这些善举的勤懒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优劣的标准。政和间,赵佶又派人在上清宝篆宫前建了两个亭子,一个叫“仁济亭”,专门布施药材给人治病;一个叫“辅正亭”,专门供应符水以驱除邪鬼。并且还诏令四海搜求灵丹妙方供这两处使用。赵佶说:“朕要拿出天子服御的东西来周济百姓。”他认为天下百姓在他这个仁义天子的恩泽下,都在和他一起享受太平之乐。

熙宁、元丰年间积攒在国库里的那些“和足以备礼,富足以广乐”的资财,很快就被挥霍得一干二净了,以致赵佶即位不几年,财政上就出现了严重的赤字,全年的赋税总收入仅够应付八、九个月的支出。入不敷出的情况虽然如此严重,赵佶所想的仍然只是如何有更多的资财供他挥霍。蔡京说得好,惜财省费,那是前朝小家子气的陋举,圣明的帝王是不会在乎这个的。

于是,赵佶发布了一道命令,说在丰亨豫大极盛之时,群臣不得提什么裁损开支的任何意见,否则重罚不贷!这条禁令在朝堂上张贴,在尚书省刻石立碑,以作警戒之用。淮南转运使张根,因为说了句花石纲重费民力希望节用的话,赵佶就说他“轻躁妄言”,立即将他贬官罢职。蔡京让其故吏魏伯榴把榷场货务公款数百万缗进献给赵佶,高兴得赵佶逢人就说:“这是蔡太师给朕的俸禄。”蔡京的亲家胡师文任江淮发运使,把收购漕粮的数百万贯本钱进贡给赵佶,转眼就当上了户部侍郎。河北都转运使梁子美花300万贯公款,从辽国买来女真地方产的北珠献给赵佶,先升任户部尚书后,不久又当上了尚书右丞。

赵佶为了填满自己无穷尽的欲壑,挖空心思地寻找生财之道。他曾多次铸造大面值的当五、当十大钱;把茶税定额提高了好几倍;把原先由政府出钱征购的绢帛、谷物也改为无偿的榨取。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这时完全变成了赵佶疯狂剥削的手段。

在如此黑暗腐朽的统治与沉重残酷的剥削下,一方面是粉饰太平的鬼戏甚嚣尘上,另一方面阶级矛盾也激化到了极其尖锐的地步。人民喊出“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的呼声,强烈要求打倒宋徽宗赵佶及其所任奸臣的统治。从大观二年(1108年)起,农民的反抗斗争就接连不断,到宣和二三年(1120—1121年)间,方腊、宋江起义终于在两浙、黄淮地区爆发了。起义的消息传到汴京,赵佶惊恐万状,忙派童贯前去镇压。赵佶亲自为童贯饯行,说:“东南之事,全都托付给你了,若有紧急,可以直接用御笔处理。”

童贯一到江南,就命部属董耘草拟“手诏”,称作“御笔”。说什么收买花石,都是预先从御前支取钱款,按私价“和买”的,而且,皇上还一再强调不准强行掠夺,只因下面的官吏贪赃枉法,不照皇上的旨意办事,才引起了骚扰。这样,他把赵佶的罪责推得一干二净。

赵佶因为迫于形势,不得不故作姿态暂时撤销应奉局,罢除花石纲,还罢免了朱勖等人的官职。但是,方腊起义刚被镇压一个多月,赵佶就又迫不及待地恢复了应奉局,由王黼和梁师成主管其事,朱勖也重新被起用。宋徽宗赵佶虽然侥幸没有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但迎接他的却是王国颠覆的命运。

光复燕云,是赵氏家族一直以来的梦想,恢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一直没有放弃过。赵佶好大喜功,更想完成祖宗未竟之业,以建立“不朽功勋”。在对金国屈膝让步的基础上,他收复了燕云地区的七座城池,却让金政权看到了一个软弱的宋朝。

公元1115年,已经强大起来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并且开始攻打辽国。这时,辽国国力已经衰退,根本招驾不住女真族的进攻,眼看就要亡国。在这种情况下,宋徽宗赵佶决定乘虚而入,联金攻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该地区是整个中原的门户。但是,自从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换取后晋皇帝宝座以来,中原地区便实际上门户大开,丧失了所有军事与战略上的主动权。因此,赵宋立国以来,便一直图谋收复燕云十六州。从宋太宗两次出兵失败以后,北宋虽与辽议和,可恢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一直没有放弃。纵使到了宋徽宗时期,朝廷的国力已经非常的衰弱,仍然不计后果地要求光复燕云。

蔡京、童贯等人在把国内搞得混乱无比之时,又极力怂恿徽宗收复燕云十六州。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九月,赵佶就派童贯出使辽国以窥探虚实。童贯途经燕京时,结识了燕人马植。此人品行恶劣,但他声称有灭辽的良策,遂深得童贯器重。童贯将马植带回汴京,改其姓名为李良嗣。在童贯的举荐下,李良嗣向赵佶全面介绍了辽国的危机和金国的崛起,建议宋金联合灭辽。在李良嗣看来,辽朝肯定会灭亡,宋朝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出兵收复中原王朝以前丧失的疆土。赵佶大喜,当即赐李良嗣国姓赵,并授以官职。

赵佶虚荣心极强。如果侥幸灭辽,列祖列宗梦寐以求的燕云之地不就可以收复了吗?这样,他就是彪炳千秋的一代明君了。于是,赵佶决定乘虚而入,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然后收复燕云十六州。

对赵佶这种投机取巧的愚蠢做法,朝廷内外许多有见识的大臣都不以为然,只有童贯、王黼、蔡攸等一帮奸臣异想天开,竭力支持。

宣和元年(1118年)春天,赵佶派遣马政等人自登州渡海至金,策划灭辽之事。随后,金也派使者到宋,研究攻辽之事,双方展开了秘密外交。几经往返之后,双方就共同出兵攻辽基本达成一致:金国负责攻取辽国的中京大定府,北宋负责攻取辽国的燕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把过去每年给让的岁币如数转给金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金“海上之盟”。当这样一项不平等的协议签订了,一个王朝的背影就远去了。

之后不久,赵佶得知辽朝已经获悉宋金盟约之事,非常后悔,担心遭到辽的报复,便下令扣留金朝使者,迟迟不履行协议出兵攻辽,为后来金国毁约败盟留下了把柄。在此期间,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接连攻下辽朝的中京、西京,辽末帝天祚帝也逃入山野,辽朝的败亡已成定局。在这种形势下,赵佶才匆忙命童贯带领15万大军,以巡边为名向燕京进发,打算坐收渔翁之利。但这批人马一到燕京,便遭到辽将耶律大石所部袭击,大败而归。

宣和四年(1122年)六月,辽燕王耶律淳去世,赵佶见有机可乘,再次命童贯与蔡京的儿子蔡攸出兵。此时,辽涿州知州郭药师归降宋朝,打开了宋军通向燕京之路。虽然宋军一度攻入燕京城,与辽军展开肉搏战,但因后援未至,被迫撤退。赵佶亲自部署的第二次攻燕之役又以惨败告终。

童贯压住战败的消息不发回朝廷,而是秘密派人到金营请求出兵攻打幽州。金兵出战攻下幽州后,赵佶就派人向金国索要燕云十六州。金太祖看到宋朝没有一点战功,且国家衰弱,打心眼里瞧不起赵佶,于是,准备南下攻宋。只是由于攻辽战争耗时日久,金国损伤也很大,所以,只好暂时将燕云数州还给宋朝,但开宝寺塔加图:《二十四史》p452的Sa8是向宋朝提出收取幽云每年的租税100万贯的条件,赵佶竟然不顾羞耻地同意了。从此,金国得到宋朝每年进贡的大量钱财,国力更加强大起来。

赵佶在每年向金朝大量纳贡交租的情况下,终于“收复”了燕云地区的七座城池,虽然这样的“收复”是建立在对金国屈膝让步的基础上的。收复燕云后,赵佶十分得意,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宣布大赦天下,命王安中作“复燕云碑”树立在延寿寺中以纪念这一功业,并对参与此次战争的一帮宠臣加官晋爵。朝廷上下都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殊不知亡国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宋朝的上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