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33

第33章 雅好艺术,崇信道教

一个才华横溢的君主,却没有打理家族的抱负,反而把家族带入道士的仙游世界,是多么荒唐的现象。

徽宗虽说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却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富艺术气质而才华横溢的皇帝,他涉猎广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更是无与伦比。史称徽宗“能书擅画,名重当朝”,评价之高,不难想见。

宋·三彩听琴图枕徽宗天资聪明,从小就对书画情有独钟,到十六七岁时,已经成为了当时知名度极高的艺术家。即位前,徽宗经常和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大年以及名士黄庭坚、吴元瑜等人交往。这些人都是当时颇有成就的书画高手,对徽宗的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平无事多欢乐”,这是赵佶的人生哲学。再加上蔡京、蔡攸父子俩,一个说“陛下当享天下之奉”,一个说“皇帝应当以四海为家,太平为娱。岁月蹉跎,韶华易失,何苦操劳忧勤,自寻烦恼”,赵佶更觉得应该及时行乐的好。

《柳鸦芦雁图》北宋、赵佶画加图:《二十四史》p457的Sa22赵佶执政以后,不仅大兴土木,而且还净搜天下珍奇好玩。他曾派童贯在苏杭设置造作局,役使数千工匠,制作象牙、犀角、金银、玉器、藤竹、织绣等物,无不备极工妙,曲尽其巧。除此之外,前代的书法精品、名画、彝器、砚墨,赵佶全都想法不惜重金弄到手上。他所收藏的古代钟鼎礼器有一万余件,且全都是商周秦汉之物。赵佶擅长书画,砚墨自然是少不了的。在他贮藏文房四宝的大砚库中,光端砚就有三千余只,由著名墨工张滋制的墨不下十万斤。他多方收集历代名书佳画,临摹不辍,技艺大进,成为当之无愧的画坛巨匠。赵佶的绘画注重写生,以精致、逼真著称,观察生活细致入微,尤精于花鸟。宋人邓椿在《画继》中称赞他的画“冠绝古今之美”,这种看法是客观公允。

和一般附庸风雅、徒有虚名的收藏家不同,赵佶倒是很能对古书画、古彝器潜心研究一番的。为了便于保存,他把收集到手的书法名画大都重新装裱,并亲自题写标签。他在装裱书画时讲究一定格式,后世称为“宣和装”,至今还可见到。他命人将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资料加以记录整理,并附上宫中所藏的名家作品的目录,编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为后世留下了美术史研究的珍贵史籍。赵佶还对所藏古彝器进行考证、鉴定,亲自编撰了《宣和殿博古图》。这些书籍对丰富中国绘画理论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历代帝王中,嗜好收藏书画并参与创作者不乏其人,但还没有人像赵佶那样将个人对艺术的追求如此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全社会的文化生活中。南宋第一位皇帝高宗赵构,在治国理政上没有多少令人称道之处,但也许是受父亲赵佶的影响,从小便酷爱书法,最终也成为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像赵佶、赵构这样的父子皆为皇帝、大书法家的,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寥若晨星。因此,徽宗治国固然不得要领,甚至一无是处,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他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史上都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

赵佶还十分迷信道教,因此,一些能“呼风唤雨”、“先知先觉”的“活神仙”先后出场。先是王老先,接下来是大名鼎鼎的林灵素。赵佶一见林灵素,不知为何竟觉着十分面熟,像在哪儿见过似的。林灵素趁机信口胡诌,说皇上和他自己原本就是天上的神仙,所以面熟;赵佶宠爱的小刘贵妃也是九华玉真安妃下凡。赵佶一听此说,怎能不喜?遂封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先生”,对其厚加赏赐。

赵佶《赞欧阳洵季鹰贴》书帖政和七年(1117年),赵佶执导的崇道之戏演到了高潮。他先和林灵素商量编出了清华帝君白昼显灵于宣和殿、火龙神剑夜间降临内宫的故事,编造出了所谓的帝诰、天书、云篆等物,诏示百官,刻石立碑,以记其事。还集合道士二千余人在上清宝和阳宫由林灵素讲述帝君显灵的过程。接着,定期在上清宝和阳宫举办大规模的斋醮,谓之“千道会”。

同年四月,赵佶向道录院发了一道密诏:“册立朕为教主道君皇帝”。于是,群臣和道录院遂遵诏上表册立赵佶为“教主道君皇帝”。蔡京、童贯等朝廷大臣也都兼任了道教官职。就连朝廷要提拔某个官员,也得先由算卦的道士推算他的五行休咎,然后再正式任命。一时之间,朝野上下,乌烟瘴气,鬼影幢幢,几乎成了道士的仙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