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26

第26章 雄心未酬,抑郁而终

对内改革、对外作战,洗刷耻辱,都是宋神宗赵顼决心树立赵宋政权威望的动力。他实施的改革变法虽然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但却符合天下百姓的利益。无奈赵顼英年早逝,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戛然而止。

熙丰变法虽然历经艰难,但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体上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赵顼决意要对威胁宋朝边境安全的问题作出反应。赵顼自命大有为之才,是一个有雄心大志的君主。用武开边,建功立业,是他一生的梦想。他始终把解决契丹和西夏问题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一心只想着痛击西夏,洗刷祖先所蒙受的耻辱,树立宋朝的国威。

在熙丰变法中,他为军事行动作了物质上的大量准备,先后建设了五十二个军用物资库,并赋诗明志道:“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求胜心切,溢于言表。浸种图赵顼对西夏的态度,就像是旧主人容不得昔日的小伙计成为他平起平坐的新对手,总想一举消灭它,以挟制契丹和吐蕃,显示大宋朝的神威。

熙宁元年(1068年),变法派杰出的军事家王韶向神宗上《平戎策》三篇,对赵顼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要旨是先取河湟,控扼西北门户,斩断西夏右臂;再威服吐蕃,孤立西夏;然后伺机出兵,关门打狗。

这一战略分析是正确的,然而执行起来,就牵涉到宋军的人才与素质。但赵顼显然大受鼓舞,任命王韶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

熙宁四年,赵顼设立洮河安抚司,任命王韶为长官,开始经略河湟。次年,王韶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招抚吐蕃部落三十余万人,拓地二千余里。赵顼升镇洮军为熙州,设立熙河路,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史称王韶经营河湟的活动为“熙河开边”。王韶的成功,把神宗的梦想再次激活,对西夏用兵已势在必行。

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此时已经发展为拥有强大武力的军事联合体,不断进犯宋朝西北部地区。对于赵顼主动出击的边疆政策,朝中大臣意见不一,富弼、司马光等人纷纷上书,希望神宗慎重考虑对西夏的政策,不要贸然发动战争。王安石力排众议,全力支持王韶。熙宁六年(1072年),王韶率领宋军进军1800里,占领了宕、岷、叠、洮等州,招抚大小藩族30余万帐。这是自北宋开国以来对辽、夏战争中的空前大胜。

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发动政变,西夏国主惠宗秉常被囚,由秉常的母后梁太后专权,梁太后因反对惠宗欲将河、洮等州黄河以南的土地还给宋朝,因而囚禁了惠宗。簏延副总管种谔上书赵顼,以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倘若西夏被辽朝趁机攻取,必为中国的大患。赵顼召见了种谔,种谔指陈箸划之余大言道:“夏国无人,秉常(夏惠宗名)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赵顼便定议攻夏。

于是,宋朝出动大军,兵分五路,共20多万兵力深入西夏境内,直抵灵州城下。不料,西夏军决黄河水将宋军淹没,并切断宋军粮道,宋军大败。

神宗对灵州之役寄予厚望,中夜听到惨败的消息,起绕床榻环行,彻夜不能入寐,由此身染疾病。宋军在这次战役中仓促出征,麻痹轻敌,各自为战,相互扯皮,既缺少一个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主帅,又在军粮供应上严重脱节,失败也在情理之中。相比之下,西夏军实行坚壁清野、纵敌深入的正确战略,再捕捉战机,断敌粮运,最终取得了灵州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灵州战役失败了,但是赵顼并没有放弃消灭西夏的愿望,他在酝酿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元丰五年,赵顼听从徐禧的建议,在银、夏之界修筑永乐城作为屯驻军队的城池,企图困住兴州的西夏军。

但赵顼没有料到,永乐城很快就被西夏军攻破。当天夜里,大雨如注,电闪雷鸣,再加上多日饥渴,宋军已无抵抗能力,军队首领徐禧、李舜举与高永能被乱兵杀死,守城士兵和夫役几乎全军覆没。

永乐城之役成为宋夏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宋朝明显地由攻势转为守势。同时,此次失败对神宗赵顼也是致命的打击。赵顼本来信心百倍地准备消灭西夏,一雪前耻,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如此悲惨的结局。史称“及永乐陷没,知用兵之难,于是亦息意征伐”,赵顼的强兵开边梦彻底破碎了。从此,赵顼丧失了先前的雄心,只好仍旧维持原来对西夏的和议,每年向西夏交纳财物。

赵顼是一个颇欲有所作为的皇帝,熙宁新政、元丰改制、与西夏的较量,得失相参,却无不凸显其雄心勃勃的个性。无奈到他即位时,宋朝内政外患诸多问题早已积重难返,绝非短期内急功近利所能解决的,这就决定他成不了一代雄主。而且,他在新法与开边两方面都显得操之过急,在对西夏的战争上尤其如此,宋朝在灵州之战与永乐之役中死伤将士民兵多达六十万,失误不可谓不大。

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由于西北边境军事上的失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大臣们乱成一团,王珪等人开始劝赵顼早日立储。赵顼此时已经有不祥的预感,无奈地点头同意了。神宗六子赵慵,改名为“煦”,被立为太子,国家大事由皇太后暂为处理。

赵顼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赵顼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元丰八年三月,年仅38岁的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后不久,就被他的母亲高太后暂时废除,不过,其后又陆续恢复,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继续执行。赵煦(1076—1100),公元1085—1100年在位,史称哲宗。赵煦是神宗赵顼的第六子,母亲是朱德妃。神宗去世时,赵煦的五个哥哥早夭,他年纪最大,因此被拥立为帝,由其祖母高太后(英宗皇后)垂帘听政,重用守旧派,打击变法派。但高太后听政时,一手包揽政务,赵煦备受冷落,形同影子。赵煦亲政后,将整个朝政颠倒过来,重新重用变法派,打击守旧派,然而这样的反复斗争,加速了宋王朝的衰落。赵煦朝文学继续向前发展,出现了大批有影响的大家,其中,程氏兄弟对于理学发展的推动成为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