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13

第13章 粉饰太平,抑直任佞

从古至今,有哪个领导者愿意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页呢?可是,宋真宗好大喜功,“抑直任佞”的策略却使赵氏家族的统治逐渐衰微下去了。

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赵恒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的进取精神也日渐泯灭,每年向辽国纳贡以求苟安,施政思想也日益保守,并且迷恋上了佛道。

公元1005年,赵恒听信谗言,把善于阿谀奉承的主和派王钦若召回京城,给以资政殿大学士的宠遇。王钦若伺机进谗赵恒,说寇准主张皇上亲征,是拿皇上作“孤注”,而“孤注一掷”是皇帝的奇耻大辱。赵恒本来就喜欢寇准的耿直,听了王钦若的话后,便以寇准“过求虚誉,无大臣礼”为借口,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位,贬其为陕州知府。提升参知政事王旦为相,王钦若则知枢密院事。

寇准像王钦若是个十分懂得迎合主子的小人,他看准了赵恒讨厌战争而又好大喜功的心理,就向真宗提出了“封禅泰山”的建议。他向真宗建议道:“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宋真宗听信了他的话,立刻下旨昭示天下。不久,全国各地都争先恐后地将祥瑞之物进献给皇帝。著名的“天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入宫早朝。当诸臣奏事完毕时,皇城司来人报说,在宫城左承天门南角,发现像书卷一样的黄帛两丈多,黄帛上面隐约有字。赵恒认为这是“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于是,君臣亲临现场,焚香望拜,取回“天书”,由知枢密院陈尧叟启读。“天书”大意是说,赵恒能以至孝至德诏承先业,治理天下,今后更应清静简俭,善始善终,永葆宋祚。读毕,赵恒再拜,接过“天书”,藏于金匮。而后改元为大中祥符,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并且派遣使者祭告天地、宗庙、社稷、京艺寺庙以及各地宫观。各位臣子也纷纷上表称贺。

其后,“天书”不断出现,赵恒忙忙碌碌地东封西祀,此做出了令世人嗤笑的“泰山封禅”之事。他又于大中祥符四年,再次封禅泰山;大中祥符七年还到南边驾临亳州。沿途所费估计不下数十万钱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赋税负担,宋朝积贫积弱的形势更加严重了。赵恒将忠臣的进谏当作耳旁风,丝毫不予理会,彻底地打消了他自己即位之初的进取心。

赵恒崇奉祥瑞,沉湎于封祀,朝内一班大臣也极为屈奉迎合,希求加官晋爵,以固权位。首倡祥瑞封祀之说的王钦若竭尽精思,挟符瑞以邀恩宠。赵恒本来打算任用王钦若为宰相,但却遭到王旦的坚决反对,赵恒便打消了此念头。直到天禧元年(1017)王旦死后,王钦若才爬上宰相的宝座。

自大中祥符元年起,赵恒自导自演的神道设教的闹剧,真可谓一年一个样,他已经完全沉浸其间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真宗颁诏来年改元天禧,以示敬天,祈求吉祥。他以绍继祖业、谨守圣训为理由,大力标榜礼乐并举、儒术化成,思想上尊奉孔孟、提倡佛道,经济上倡导经史学术,政治上持盈守成,其统治措施日益保守。

这一时期,京城和地方上建成了一大批官办宫观,朝廷就任命相应官员去负责管理,与此同时,真宗又设立了一种与宫观相关的荣誉性的虚衔,可以多领一份俸禄而不必赴任视事,这种官往往以提举某某宫观而命名。宫观官在真宗以后,成为官僚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系列,一方面说明了宋朝政府与道教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冗官和冗费的严重程度。

与此同时,在大中祥符五年“圣祖”降临以后,真宗命王钦若、曹谷和张君房整理新道藏。四年后,新道藏基本修成,命名为《宝文统录》;天禧三年(1019年),经增补共计四千五百六十五卷,抄录了七藏,真宗重新命名为《大宋天宫宝藏》,此书在道教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此时的朝廷政局却已混乱不堪。于是,在被罢相十三年后,寇准再次被真宗诏回朝廷任宰相。赵恒以丁谓为参知政事,丁谓善于揣摩人意,靠着对赵恒的逢迎青云直上。寇准一直厌恶其人,丁谓也对寇准衔恨在心。丁谓、曹利用等也因此串联一起,合谋伺机排挤寇准。

天禧二年(1018年)三月,又有人奏报“天书”降于乾佑山中,赴京城恭献。赵恒仍崇信不疑,备列仪仗,亲到琼林苑,奉接“天书”入宫,并大赦天下,普度道释童行,广建道场祭天祀地。

这年八月,赵恒立皇子赵祯为皇太子。从此他援引每三、五单日监轩听政的旧制,对诸臣所奏军国大政敷衍应付,其余的时间就躲在皇宫深处,沉溺于炼丹这样的迷信活动。真宗患中风后,宋朝政局更加混乱皇后刘氏渐渐专权于政。她的哥哥仗势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引起了很大的民愤。寇准铁面无私,毅然判处了刘皇后兄弟死刑,为老百姓除了大害。刘皇后因此视寇准为眼中钉、肉中刺,她与身边的近臣丁谓—起,内外勾结,在真宗面前谗言挑拨。

此时的赵恒老病昏聩,不仅健忘,而且言语错乱。丁谓趁机专权,并与刘皇后合谋,再次罢免了寇准相位。寇准被贬为相州刺史。相州离京城不很远,刘皇后害怕寇准会东山再起,在真宗去世后,她便将寇准一贬再贬,从河南相州的刺史贬为湖南道州的司马,再贬到广东雷州的司户参军,流放到远离朝廷的荒野之地。雷州生活艰难,气候恶劣,年老的寇准身体很快垮下来,到雷州的第二年秋天在忧郁中病逝,享年63岁。

赵恒的亲信宦官周怀政曾欲杀掉丁谓,复相寇准,奉赵恒为太上皇,传位太子,废刘皇后,但被人告发,周怀政被杀。丁谓借此大兴冤狱,排除异己,凡不阿附之人,即被指斥为“寇党”,轻者贬官,重者流放。

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赵恒的病情更加严重,不得不命皇太子监国,刘皇后与太子同莅国政。

公元1022的正月,改元乾兴。赵恒在东华门看灯,回去后即卧床不起,二月十日在延庆殿去世,终年55岁,葬于定陵,所获天书也都随葬入陵,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天书闹剧。

这场天书闹剧对真宗朝政治和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上,大中祥符以后,赵恒一再热衷“祥瑞”粉饰太平,对朝政兴革却无所用心,听任王钦若和丁谓等“五鬼”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赵恒晚年更是神魂颠倒,甚至满口胡话,在宗教迷信的长期暗示作用下,进入了迷狂状态,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刘氏决断。

真宗赵恒前期,以勤政治国,广开言路,锐意革兴的措施,使宋代朝廷政治清明,经过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天下富庶,财政良好,出现了“咸平之治”的小康局面;自从他勉强打退萧太后带领的契丹兵的大举进攻,屈辱地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后,他的进取精神就日渐泯灭,宋朝的国势也逐渐衰微下去了。由于他装神弄鬼的折腾,几乎把太祖太宗的积蓄挥霍殆尽,给赵氏后人留下了一个空壳子。赵祯(1010—1063),公元1022—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因章献皇后刘氏无子,过为养子。谥号“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诸帝中治国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赵祯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仁宗朝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仁宗在位期间,内有妇孺皆知,刚正不阿的包拯相辅,外有名将狄青镇守边疆,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所发展。仁宗任用范仲淹、韩琦等名臣,恭俭仁恕,慎行爱民。但仁宗朝土地兼并逐渐恶化,国家财政空虚,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由此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