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12

第12章 澶渊之盟:以屈辱换和平

当统治家族利益受到外权入侵时,是投降,还是抵抗,一切都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统治家族的生死存亡。“澶渊之盟”无疑是个耻辱,它不是不战而败,而是战胜而败。赵恒的懦弱,为下一个“澶渊之盟”埋下了伏笔。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幽云十六州。对于辽国来说,幽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无论是它的农业、手工业还是其他文化活动都比辽国本部地区发达。辽朝统治者对该地区非常重视,他们把幽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的北方。而对于宋朝来说,幽云十六州是宋朝北方的一个屏障,是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幽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从宋太祖时期,宋朝就开始了与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争,赵匡胤逝世后,赵光义继位,继续对辽作战。但是,979年高梁河一战,宋军大败,于是,赵光义采取守势,维持了几年来的相对安宁局面。

宋辽关系图公元982年,辽国帝位更迭,幼主年纪尚幼,其母萧太后当政,宠臣韩德让掌握了朝廷大权。宋太宗认为辽朝“主幼国疑”,正是可乘之机,便于公元986年,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分东、西、中三路出兵。但由于东路军受阻,宋军败退。两次伐辽失败,迫使宋太宗重新考虑其内外政策的调整。到宋太宗晚年,守内虚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朝对辽由攻转守,放弃了以武力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打算,只是在北部边境设置重兵严防,以此与辽朝相对峙。在宋朝采取守势后,辽朝对宋却展开了攻势,就在宋军第二次伐辽失利的冬天,萧太后利用宋军溃散、士气低落的时机,率大军南下、长驱直入,攻陷了深州、祁州、易州,辽兵大肆纵火杀掠,然后满载金帛等战利品北还。自此,辽国利用其骑兵优势,不时骚扰宋朝的边区。

公元997年,赵恒即位,年号咸平,赵恒在加强国内统治的同时,也密切注意改善同邻邦的关系。希望能够保持太平的局面,但是却未能如愿。当时宋朝的外部威胁,主要是北邻辽国建立的契丹政权和西邻西夏建立的党项政权。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再次南下,宋军驻守定州,闭门自守,不敢出战,次年正月,辽兵到瀛洲,大败宋军,擒宋将康保裔。

公元1004年,辽军又一次大举南侵,朝中大臣在如何对付辽朝进攻的问题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副宰相王若钦主张放弃东京逃跑,迁都南京。宰相寇准力排众议,认为国难当头,文臣武将只有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才能扭转战局,若弃城南逃,辽军乘虚长驱直入,宋朝也就危在旦夕了。在寇准的主张下,真宗赵恒只好硬着头皮御驾亲征,率军北上澶州。赵恒在澶州北城门楼接见众将帅,城下诸军见皇上亲征,欢声雷动,备受鼓舞。这时,先后集结到澶州周围的宋军达几十万人,将士们只等朝廷发布号令,便驱逐强敌,复仇雪恨。河北前线各地的军民闻听赵恒亲征,也纷纷发动攻势,出击敌人。

契丹军这时深入宋境,数战受挫,给养困难,士气低落。辽军的南侵,原本从掠夺财物和进行政治讹诈为目的。现在,萧太后眼看英勇的宋军团团围住了澶州,一时无法对付,就派人前往宋营提出罢战议和。这正合赵恒夙愿,他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于是,他当即回书表示愿双方息战安民,派殿直曹利用为使议和。契丹复派使臣韩杞面见赵恒,提出以索还后周世宗收复的关南故地为罢战条件。赵恒深怕割地议和为后人唾骂,嘱咐曹利用只要不割地,可不惜重金与之言和。曹利用问到底可允许给契丹多少,赵恒不假思索地说道:“若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后在寇准的坚持下,双方以宋每年给契丹白银10万两、绢20万两匹达成协议,罢战言好。这就是史上所谓的“澶渊之盟”。

党项政权见契丹与宋罢战言和,也遣使入宋,奉表称臣。赵恒对党项主赵德明厚加赏赐。景德三年(1006年)十月,授赵德明为定难节军节度使,封西平王。又先后开放设置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延州(今陕西延安市)等榷场(辽、宋时期在接界点各自设置的互市市场),与之开展贸易。此后,每逢岁旦圣节,赵德明都遣使前往宋朝,贡献不绝。赵恒对赵德明也不断封官加爵,厚与赏赐。

“澶渊之盟”对于辽国来说,是一个外交的胜利。它不仅使辽兵得以安然从险境中脱身,还获得了难以通过武力获得的赔款和物品。但是,对于宋朝来说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它是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副产品,每年对辽的贡赋,使宋朝财政上受到极大的影响。不过,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不仅边境地区得以发展生产,而且还可以通过“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商业活动,因而对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是十分有利的。赵恒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与契丹、党项的和好关系,使宋朝的西部和北部边防暂时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