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无需太苛求
32050500000024

第24章 要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曾国藩说,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富有智慧的人,他们都选择了在自己人生达到顶峰的时候,采取了放下,这不失是一种大智慧。

战国时,范雎因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赏识,被升为宰相。后因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使他意志消沉。按秦国法律,只要被推荐人出纰漏,推荐者也要受连坐处分。但昭王并没问罪范雎,这使他心情更为沉重。

秦昭王为了刺激范雎再次振作起来,为国效力,便忧虑地对他说:“现在内无良臣,外无猛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

范雎心中一震,他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惧。

恰好这时蔡泽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于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于冬;冬天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于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测,而应让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一席话启发了范雎,便立即退位,并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蔡泽就职后,也为泰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明智地舍弃了宰相宝座而做了范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节。

范雎、蔡泽这一举措不但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风度。哪怕你内心有一万个不愿意,但在危险面前,隐身而退,不能不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公元前5世纪,吴、越两国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往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立誓雪耻。20年后,终于灭亡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个理智的智者。

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深知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勾践这个人,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不能与他共享成果。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了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他婉言谢绝了。他知道:“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不久后,他又在陶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可见范蠡才智过人,并具有过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离开越国,拒绝齐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经营事业,这些都在于他深刻敏锐的洞察力。

与范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历史人物文种。文种也是越王勾践的重臣,为打败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功成名就以后,仍然继续仕于越王。期间范蠡曾写给他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长相,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似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后来文种称病返乡,但做得不够彻底。他留在越国,其名仍威慑朝野,于是有人陷害他,诬蔑他欲起兵作乱。越王也有“走狗烹”之意,故而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奠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即是说:始终保持丰盈充满的状态,不如停止它;不停地磨砺锋芒,欲使之光锐,却难保其锋永远锐利。满屋的金银珠宝,很难永恒地守护住它;人富贵了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错误。功成名就则应隐退,此乃天理。

虽然老子距我们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了,但对现代人来说,他所提出的“功成身退”的退守策略,仍有一定现实意义。人们功成名就、官位显赫后,晋升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人人都希望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但又有几个范蠡呢?只知进,不知退,遭“文种之祸”者,又何止一人?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也许会在生活中重演。因此,学些明哲保身之道,当是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必要手段。

该走的时候,必须得走,该放下的时候,必须放下,如果犹豫不决,灾难很可能马上就降临在你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