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最想问的60个心理问题
3205000000200

第200章 喜欢上老师该怎么办(3)

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做过回溯性调查,了解他们在中学时代是否对异性老师产生过超过一般师生关系的恋慕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作了肯定回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讲,“恋师情结”一般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部分中学生身上,其产生原因在于: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注意,产生朦胧的性爱心理体验,这种心理的成熟和接近异性的渴望,是“恋师情结”发生的内在动因。其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与自我意识特点,是导致“恋师情结”产生的心理基础。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变化,中学生进入渴望离开双亲的保护以求自立的“心理断乳期”。

他们发现了自我,但又为自身的种种缺陷苦恼;他们试图了解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但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又茫然困惑;心理状态十分矛盾复杂。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与学生朝夕相处,和学生情感比较亲切深厚。如果此时在青少年身边,出现一位既富有才华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独立意愿,满腔热忱地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顺利步入人生的优秀教师,处于青春萌发期的某些中学生,就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某位异性教师产生一种朦胧的、混杂着信任和崇拜,依恋和爱慕的微妙情感,进而导致“恋师情结”的发生。

“恋师情结”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一般有如下心理特征:

(1)有一定积极的潜在动力。一般而言,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多属于一种纯真的精神人格向往。人们观察到,中学生迷恋的异性教师,往往是那些仪表、风度、智慧和人格出类拔萃,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深受学生钦佩敬仰的人。从心理的深层次分析,中学生这种对异性教师的钟情与“英雄崇拜”,实质上是他们内心自我完善动机的自然流露,他们常常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迫切意向,表现出较高的进取心和行动的积极化。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迸发出饱满的热情,力求取得优异成绩,以引起这些老师对自己的好感和注意;有的学生希望将来报考师范学院,伴随自己钟情的老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可以认为,中学生的“恋师情结”,透射出青少年对美好事物的纯真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积极的潜在动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