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最想问的60个心理问题
3205000000134

第134章 如何才能割舍这份友情(1)

34.如何才能割舍这份友情

顺其自然是一种心境,一种生活

态度,别强迫,顺从你内心的力量,

你的心灵才能获得宁静。

亚军,今年17岁,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他有一个极好的异性朋友,亚军特别珍惜和她的友情。可上个月他们为了一点小事闹得很不开心。事发当晚亚军很后悔,第二天主动和她打招呼,可她只是敷衍了事。以后亚军又多次主动找她,可她一直是很淡漠,两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说,形影不离了。

对此,亚军很苦闷:“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深厚的友谊”竟会如此脆弱。我觉得事后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虽然我很想和他和好如初,但我不会再主动了。可是,我又该如何割舍这份友情呢?”

当情到深处,忽然分开,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你也许听说过“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典故。两个人心意相投,打也能打出一段佳话来。但是,若只是一厢情愿,恐怕效果一定会很差。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既然你已经仁至义尽了,就不必太难过。很多事已经尽力而为,就可以问心无愧。当然,你在争吵中,是不是很过分,过于伤人。如果的确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友情的降温,你一方面可以等待时机做一些友情的修补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记取教训,以免今后还有同样的遗憾发生。

知足是一种境界

人生在世,名利财物,都是身外之物,你就是时时刻刻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友情亦是如此,不必强求,顺其自然就好。交往是相互的,既然,她要放弃这段友谊,你还要死死抓住,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

有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幸福、不快乐,多半是由于我们的不知足。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不免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必须是温饱有关。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求,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