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赢在预见
32049400000033

第33章 不可无视身边的小事

对预测有积极意义的信息往往很小,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信息虽小,有时作用很大。所以,留心观察细微小事,是发挥预见力不可欠缺的一个环节。

1948年的一天,瑞士人乔奇·德·曼斯塔尔带着狗出外打猎。当他们穿行在植物丛中时,狗身上和主人的毛料裤管上都粘了不少刺果。

回到家里,为了弄清刺果粘牢在皮毛上的原因,曼斯塔尔用显微镜仔细观察。他发现每个刺果都有数百根细小的钩子刺入平坦的皮毛中。这使他突然想到,作为扣件,刺果是无与伦比的。受此启发,他发明了以一丛细小的软钩子啮合另一丛细小的圈环的新型扣件——凡尔克罗。曼斯塔尔经过广泛调查,认为凡尔克罗用途广泛,于是决定成立一家凡尔克罗开发公司,进行大批量生产。这种既能轻易扣住又能方便脱开,既轻便不锈又可以水洗的尼龙扣件,一经投放市场,立即大受欢迎并成为畅销不衰的抢手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服装、室内装潢,医疗及飞机、汽车制造等行业。

仅生产凡尔克罗的头一年,他就赚了七千万美元,由于发明了小小扣件——凡尔克罗,曼斯塔尔很快成了亿万富翁。

刺果粘人的衣服,不少人都遇到过,可曼斯塔尔却从这次机遇中发现了黏附的秘密,并预见到它的广泛运用的可能,他终于成了亿万富翁。

有一个和唐老鸭、米老鼠一样风靡世界的儿童动画片“啄木鸟伍迪”的形象,也是美国动画大师瓦尔特·兰兹和妻子偶然之机获得启发而创造的。

这是1940年8月29日,瓦尔特·兰兹偕新娘到加利福尼亚度蜜月,他们刚在一家质朴宜人的农舍安顿好,就听见从屋顶上传来啄木鸟“塔塔”的啄木声,声音非常有力,大有啄破屋顶之势,甚至吓也吓不走它。

后来,他们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勤劳、顽强、可爱的艺术形象“啄木鸟伍迪”。以伍迪为形象的系列动画片畅销世界三十五年,兰兹夫妇名利双收,成了艺术界的巨富。

机遇,人人都有,但不要让它失之交臂;对生活多一份热心,就不会让机会溜走。

法国人李比希是19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1825年,年仅20多岁的他已是大学教授。一天,一个制盐工厂的熟人给他送来了一瓶浸泡过某种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请他分析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经过一番处理,李比希从中提炼出某些盐类。他又将剩下的母液与氯水混合,再加一点淀粉试剂,母液立即呈蓝色,这说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又拿起这溶液来看,发现在蓝色的含碘溶液上面还有少量的棕色液层。这液层是什么?他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李比希认为,既然这液体是通入氯气后生成的,那么它无疑就是氯化碘了。他在装着这种红棕色液体的瓶子外边,贴了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把它搁置一旁,不去理它了。

1826年,法国青年巴拉当时只有23岁,是巴黎大学化学实验室的一名助手。他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起初也认为,这红棕色的液体是氯和碘的化合物。既然是化合物,总归是能够分解的。然而,巴拉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能使它分解。

这是怎么回事呢?“也许它根本就不是化合物,而是一种单质,一种未曾发现的新元素!”巴拉想。没过多久,他就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假设:这红棕色的液体的确是一种新元素。这种元素在常温下是液体,具有强烈的臭味。

1826年8月法国科学院给它定为“溴”。

巴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篇题为《海藻中的新元素》的论文,论文发表后,马上引起了李比希的注意,因为他也曾得到过这种红棕色的液体,而且比巴拉还早好几年呢。李比希立刻动手制备了大约20克溴,通过实验,他很快也证实了巴拉的结论是正确的。对于一位化学家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确认溴是一种新元素并不困难。可是为什么发现溴的人,不是已经成为教授的李比希,而是默默无闻的实验室助手巴拉呢?

在发现机会面前,李比希主观地想当然,作出了错误的结论;而巴拉对发生在眼前的事情多了一份关注。发生在眼前的事情李比希深深地谴责自己,为了吸取这次教训,他把那只贴着“氯化碘”标签的瓶子,小心地放进一个柜子里。李比希把这柜子取名叫“错误之柜”,里边放的东西都是他在研究工作中失败的记录。他时常打开这“错误之柜”来看看,用以警示自己。

后来,李比希取得了许多成就,成为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在自传中还专门谈到这件事,他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制造理论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偶然性的机遇,但是,假如不是对周围的事情感兴趣,没有悉心的观察、持久的思索,那么,机遇即使降临了也无从知晓,知晓了也不善于捕捉利用,所以,要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也要仔细观察,深入思考。

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总是留心身边的事情,哪怕是一些小事,也不愿意随意放过。他们往往通过这样的小事,看到其中的不奇之奇,通过进一步深入思考,获得一些意外成功,感受一些意外的幸福。

当然,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留心周围小事的重要意义,并不是让人们把目光完全局限于“小事”上,而是要“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