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物资投入,而灵感本身却极有价值。灵感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一种新思路的突然接通,这种状态能导致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新构思与新观念的产生或实现。
灵感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作等活动中的闪现,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因此有人把灵感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说这是“梦中显灵”,“上天启示”等等。其实灵感并非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神秘,只要注意创造条件,灵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遇而可求的。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灵感是人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智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感知能力。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我认为现在不能以为思维仅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类,还有一类可称为灵感。也就是人在科学和文艺创作的高潮中,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灵感是世界上公认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产生灵感。
1770年的一天,威廉·艾迪斯因煽动闹事被关在英格兰纽盖特监狱的一间牢房里,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闭目养神外,整天无所事事。出狱后怎么办,靠什么来谋生?未来的生活是他思考得最多的。一天早晨,他洗完脸,开始洗牙。当时人们洗牙的方法都是用布擦洗牙齿,这种方法非常笨拙。那天,当威廉·艾迪斯洗牙时,突然一个念头在脑子里出现:能不能换一换洗牙的方法呢?这种想法促使他立即动手。他在一块吃剩的骨头上钻了一些小洞,然后又找了些鬃毛,把鬃毛剪短,分别扎成小束,在每束的末端涂上一些胶水,楔入骨头上的小洞里,文明世界就这样有了第一把牙刷。
艾迪斯出狱以后,马上投身于牙刷制造业,并一举获得成功,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灵感是漫漫黑夜突如其来的闪亮火花,它能点亮人生。指导人走向成功的想法有时就是来自瞬间的灵感。
有时绞尽脑汁却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结论,可是,由于偶然的微不足道的一次机会却得到了答案。
做父母的都知道,给孩子喂药是最痛苦的事情。可是俗话说“良药苦口”,不懂事的孩子一闻到不喜欢的味道,就会把药吐出来。每一次给生病的孩子喂药,很多家长都会因孩子不愿吃药而苦恼。然而,有一位父亲因为孩子不愿吃药却想到了发明一种添加剂——一种可以掩盖苦味的调味剂,他就是美国商人克拉姆。
1992年,克拉姆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小女儿哈德莉,但是一个早产的小婴儿出现了脑部瘫痪、间歇性肌肉痉挛发作的症状,每天必须服4次苯巴比妥药水。如果药吃得不够,她的病就会持续发作。每天给哈德莉喂药,她不是呕吐就是把药喷出来。克拉姆回忆道:“那段日子,我们基本上每周都在急诊室度过。”
为了安慰病痛的小女儿,每次喂完药,他都尽量抱着她玩耍,并且给她吃糖和水果泥。他发现,女儿虽然还在为刚才吃到嘴里的苦药而哭泣,但一看到香蕉,含泪的小眼睛就泛起了光芒。
克拉姆辛酸地想:要是药水的味道也像香蕉这么吸引孩子就好了。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克拉姆兴奋极了,他认为这个想法完全可行。于是他回到父母开的药店里,开始尝试着调试不冲淡药量、不影响药效的无害添加剂。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一种香蕉口味的调味剂被研制出来了。
从那以后的十年里,哈德莉再没有因为服药量不足而住进医院。
给孩子喂药的经历最终促使克拉姆专门生产掩盖药品味道的调味剂,并研制改进其他液体、丸状、粉状处方药味的调味剂配方。他用一勺香蕉调味剂让苦涩的药变得美味,也让许许多多的父母和孩子远离了烦恼和痛苦。
克拉姆的成功完全来自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在人们平凡的生活中,任何一个不经意都可能激发有心人的灵感,都可能创造一个奇迹,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灵感,机会也许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灵感作为思维的一种,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事实表明,灵感能产生独特而惊人的创新构思,当对某一需要创新的问题久思不得其解时,可以有意识地试用这一方法。
1956年,37岁的丹麦建筑设计师丁·乌特松,由切开的橘子瓣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而设计了悉尼歌剧院的整体造型。13年后,悉尼歌剧院在三面环海的贝尼朗师角落成,倾倒了悉尼,折服了澳洲,使世界为之一震。从远处望去,歌剧院好像是蔚蓝海面上缓缓漂来的一簇白帆;从近处看,又仿佛是被海浪拍涌上岸的一只只白色贝壳,静静地竖立在海边。丁·乌特松的这一构想使悉尼歌剧院犹如巴黎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和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一样,成为世界级的建筑珍品。
丁·乌特松说:“许多人都说,我的设计是大海的贝壳和航行的风帆赋予了我创作的灵感,实际不是那么一回事。当然,我不否认,它又恰好与白色的风帆与贝类相似,但这并不是我最初的本意。不过,我非常喜爱人们把它喻作贝壳和风帆。因为,这两种形象本身都是很美的。”因为歌剧院所处的海湾环境平坦开阔,必须找到一种高耸奇特的形势与这种平坦开阔形成强烈对比,丁·乌特松推翻了一个个构思,撕碎了一张张图纸,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在最后的截止日期即将到来之前,切开的橘子瓣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表达了他胸中欲出之意,使他创作出震惊世界的宏伟蓝图。
灵感只光顾勤奋好学的人而不去拜访懒惰的人,必须对问题的解决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进行长时间、反复地探索,从而把握问题的各个方面,才有可能产生灵感。正如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所说:“灵感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如果爱因斯坦不经过“十年深思”,恐怕也不可能忽然产生灵感而创立狭义相对论。因此,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几年来的浪费”其实并不是浪费,而是必需的积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们也应该说:“灵感不是一时产生的。”
当人们的灵感闪现时,特别是普通人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时,大多数人都不能独自开发或保护灵感,更别说具体实施完成创新了。古今中外,有少数人能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为发明家、科学家。成功的人,大都是能够很好地利用灵感的人。许多成功的机会往往来自瞬间的突发奇想,珍惜自己的灵感,或许是走向成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