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要求,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
规划范围:贵阳市行政区域,国土面积8034平方公里,人口439万人。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其中2012年至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至2020年为第二阶段。
第一章发展基础
2007年以来,贵阳市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主要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13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8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6:42.4:53.0.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48.5%,会展经济增长迅猛,被列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财政总收入40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7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2%。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41.8%,建成区绿地率达4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平方米;各类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9%。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Ⅱ类、Ⅲ类,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5%、93%,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关停和搬迁改造了一批重点污染企业,与2006年相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减少41.9%和1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5%。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加快实施,人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201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8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22.3平方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66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人均预期寿命74岁。基本建成“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城市骨干路网,建成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筑城广场、贵阳城乡规划展览馆、孔学堂等重大功能性设施。开展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撤销全市街道办事处,成立新型社区,在全国率先成立党委群众工作委员会,组建群众工作中心和群众工作站,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群众工作服务网络。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连续四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2011年市民幸福指数达89.2.
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高。成功举办四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广泛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实践。编印生态文明建设中小学读本、市民读本、干部读本,推动生态文明进机关、进课堂、进工厂、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提升“爽爽贵阳”的城市品牌形象。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了贵阳演艺集团等文艺实体,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办公助的贵阳交响乐团。以“三创一办”为载体,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与绿色消费,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低碳社区建设成效明显,被列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进入中国十大低碳城市行列。
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完善。先后出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关于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重点任务与主要政策措施。制定了全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责任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区(市、县)。在全国首创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法庭,运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
第二节主要问题
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工程性缺水和水土流失并存的问题仍然突出。生产方式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亟待改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尚需进一步强化,忽视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过度消费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环境约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匮乏,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第三节重要意义
贵阳市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的必然要求;是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的现实需要;是探索城市生态文明实施路径,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总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城乡协调的宜居环境;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把贵阳市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第二节基本原则
尊重规律,科学发展。从贵阳市实际出发,遵从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有机统一。
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区域资源特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
先行先试,创新发展。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效路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节战略定位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率先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方式,打造西部地区具有特色魅力的重要中心城市。
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三县一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以先行区带动其他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层次,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建立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新机制。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基本形成,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45%。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产业快速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与2011年相比,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7%以上。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达到70%。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市民幸福指数提高到93.生态环境质量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明显提高,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低碳城市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50%。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第三章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永葆贵阳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功能分区
高效集约发展区。包括城市建设区和独立的产业集聚区,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主要功能是集聚产业和人口,高效集约开发,承担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功能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引导产业向“十大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建设,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云岩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改貌、清镇、扎佐等重点物流园区和金阳、龙洞堡等物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加速推进金融、科技服务、商贸等产业集聚发展。
专栏1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
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电子信息产业。
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特种车辆、矿用机械、汽车零部件、工业基础件、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电力设备制造产业。
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高端铝及铝合金锭坯、新型高强度铸造铝合金材料、汽车轮毂等产业。
清镇铝工业及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重点发展铝及精深加工产业、精细煤化工产业。
息烽磷生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磷化工、氯碱化工和氟硅化工产业。
开阳磷生态工业园:重点发展磷化工、氯碱化工和氟硅化工产业。
南明龙洞堡食品轻工业园:重点发展特色食品、文化出版等产业。
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重点发展特色食品、现代医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产业。
修文扎佐医药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制药业和钢铁产业。
花溪金石石材工业园:重点发展石材精深加工业。
一环三带九结点物流园区:“一环”即环城高速物流区。“三带”即以扎佐物流园区为核心的北向物流带,以三桥和清镇物流中心为核心的西南物流带,以二戈寨物流园区为核心的东南物流带。“九结点”即二戈寨、金阳、扎佐、三桥、竹林、清镇、开阳、息烽和白云物流中心。
生态农业发展区。包括农业作业区和农村居民区。农业作业区要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以“五区六带十板块”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农村居民区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适度集中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生态农村美好家园。
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包括石漠化地区、土石山区、采掘塌陷治理区,该区域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主,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和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有效保护和修复林草植被。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加快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加强环城林带、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南岳山脉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绿地资源的修复和保护。有效治理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黔灵湖、观山湖等湿地和河湖水系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内部构筑多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绿化景观走廊。
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百花湖和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车河和小关湖城市湿地公园,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南明河、猫跳河、鱼梁河、麦架河等河湖水系,黔灵山公园、长坡岭森林公园、云关山森林公园、息烽温泉森林公园、鹿冲关森林公园、景阳森林公园、盘龙山森林公园、观山湖公园等实行强制性保护,依法严格禁止任何破坏性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努力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专栏2生态农业发展区
五区:开阳县生猪、禽蛋优势产业区,修文县果蔬优势产业区,清镇市蔬菜肉鸡优势产业区,息烽县肉鸡蔬菜优势产业区,城郊优质蔬菜水果产业区。
六带:104省道、贵遵路等沿线建番茄产业带,贵遵路、贵开路、107省道、久铜公路等沿线建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南明河、思潜河、鸭池河、乌江河流域等低热河谷地带建次早熟蔬菜产业带,开阳县、花溪区建茶叶产业带,沿路建优质桃产业带,开阳县禾丰乡、南江乡建枇杷产业带。
十板块:修文县、清镇市8个专业乡(镇)生猪产业板块,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4个专业乡(镇)奶牛产业板块,白云区、南明区4个乡(镇)食用菌产业板块,花溪区市级畜产品应急保供板块,乌当区特色养殖板块,息烽县、乌当区、花溪区4个专业乡(镇)特色水果板块,乌当区、花溪区等6区14个专业乡(镇)特色蔬菜板块,清镇市、修文县6个专业乡(镇)茶叶板块,修文县、清镇市等5区、县(市)5个专业乡(镇)中药材板块,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烤烟产业板块。
第二节城镇布局
中心城区。疏老城、建新城,以“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已建成的二环路和机场路、甲秀南路、花溪大道、贵黄路(艺校至清镇段),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15个功能板块,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结构。
城市新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新区,确保城市整体协调。规划建设好贵安新区以及百花生态新城、花溪生态新城、天河潭新城、龙洞堡新城和北部工业新城,依托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贵阳—毕节等经济带的建设,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专栏3城镇布局
“一城”:以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白云等区域。
“三带”: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和南岳山脉为城市建设用地隔离绿化带及生态缓冲区。
“多组团”:主城北部高新组团、南部花溪组团、东部龙洞堡组团和东北部新天组团等。
贵安新区:范围涉及贵阳市的湖潮乡、石板镇、党武乡、麦坪乡、红枫湖镇(不含红枫湖水域)和安顺市的13个乡镇。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示范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
中小城镇。对清镇市和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的县城,重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引人口和产业适度集聚。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第四章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第一节生态工业
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4生态工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利用技术创新,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专用数控机床、关键液压件、通用基础件、汽车零部件、飞机零部件、特种(改装)车辆、专用机械及仪器仪表等产业,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以先进金属及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轨道交通、“数控一代”、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
现代制药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积极培育化学药和生物药产业,延长医药产业链,提高医药产业聚集度,建设生态型医药园区。
特色食品业:重点发展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辣椒制品、肉食品和保健食品。
资源精深加工业:以实施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产业“四个一体化”为突破口,充分整合电力及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完善产业配套,切实提高磷、铝等资源就地转化率,加快推进全国资源深加工基地建设。
第二节信息技术产业
着力谋划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数码视听及应用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统筹发展服务外包、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
专栏5信息技术产业
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优先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整机制造、移动云服务产业,长期培育移动终端部件制造、移动数字内容产业。
数码视听及应用电子产业集群:以信息家电和汽车电子为重点,带动智能小家电、新一代数控装备、智能电网设备、北斗导航设备、安防电子等同类产业,以及相关行业软件、嵌入式软件。
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产业集群:着力在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LED三大领域,打造“资源深加工、产品高端化”的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产业。
第三节生态旅游业
充分发挥贵阳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海拔适中、纬度合适的独特优势,提升“爽爽的贵阳”城市旅游品牌,打造具有民族和地域自然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旅游服务集散地和国际旅游城市。培育旅游集聚区,重点建设天河潭、青岩古镇、南江大峡谷、桃源河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加快南明河城市流域旅游文化街区、开阳喀斯特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度假区、乌当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建设。要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对旅游聚集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保护,科学规划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和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
第四节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家庭等服务业,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夏季会展名城。
专栏6重点旅游集聚区
中央商务游憩区:发挥南明区和云岩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景观、注入城市文化资源,形成城市商务休憩区。
花溪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青岩古镇、花溪公园、十里河滩、天河潭、青岩堡等精品级景区。
乌当白云养老养生区:打造集温泉养生、乡村度假、森林康体、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知名的养老养生综合旅游区。
修文运动养生养心区:依托“阳明文化”,打造集历史文化、生态观光、养心体验、休闲娱乐、康体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
开阳生态休闲度假区:创建南江大峡谷景区、紫江地缝景区、十里画廊等精品旅游景区。
暗流河—东风湖峡谷户外运动区:以喀斯特天然溶洞、瀑布、温泉、地下河、漏斗、峡谷等旅游资源为核心,打造水上综合旅游区和户外运动示范基地。
南明龙洞堡新城游憩休闲区:以多彩贵州城和中铁旅游休闲度假区为龙头,打造国家级旅游文化创新示范区和西南地区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专栏7现代服务业
会展业:打造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贵阳)医药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等会展品牌。
现代物流业:加快贵阳综合保税区、改貌无水港、龙洞堡航空港建设,优化提升专业(批发)市场、聚集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
现代金融业:建成贵阳国际金融中心,推进贵阳银行、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支持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
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建设贵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贵阳火炬软件园、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和高新开发区研发中心、信息软件中心、资本运营中心水平,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基地。
第五节生态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农林业科技示范和山区现代农林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支持生态农林产品创建品牌、争创名优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地理标志注册。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健全检测、检验、防疫、认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拓展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专栏8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推行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大中型沼气工程生态循环模式、村寨污水净化处理模式。
十大特色优势产业:肉禽、蛋鸡、生猪、奶牛、蔬菜、果树、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烟叶。
生态农产品品牌:“老干妈”“黔山牌”“山花”“好一多”“黔五福”等。
地理标志保护:“百宜折耳根”“永乐艳红桃”“修文猕猴桃”“久安古茶”。
第六节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的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城市矿产、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废气和废水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环保检测仪器仪表制造为主的环保产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除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新装备,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第五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染物源头整治,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构建健康安全友好的自然生态格局。
第一节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深入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湿地保护、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林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恢复。
第二节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达标建设,从严核定水域纳污总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和污染控制,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噪声等污染治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形成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加强资源、环境监管及应急能力建设。
第三节资源节约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围绕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餐厨废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贵阳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以产业低碳化、服务业集约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规模化等示范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
第四节节能低碳发展
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严格控制火电、冶金、建材等重点能耗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严格控制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推广风光电一体节能照明系统,推进水煤浆锅炉改造工程。组建贵阳能源集团,实施产业园区和有条件的区(市、县)发展热电联产机组改造。推广农村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建设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后续服务管理。
专栏9生态保护与修复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1350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进行以林草植被恢复为主的综合治理,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中心1个,石漠化治理综合监测站26个,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1个。
天然林资源保护:有效保护33.4万公顷天然林。实施低效林改造2000公顷,进一步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封山育林3300公顷。
退耕还林:退耕地造林暂定1.47万公顷,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在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时统筹考虑,逐步实施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
移民搬迁工程:积极稳妥实施移民搬迁12.2万人,其中水库移民6万人,严重石漠化地区生态移民6万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2000人。
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完成重要通道沿线和机场周边采石场的关闭和植被恢复工作,严格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防治矿产开发造成的矿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花溪区、息烽县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南明河中上游、红枫湖、百花湖等重点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治理面积800平方公里。
湿地保护:严格保护花溪十里河滩、红枫湖、百花湖、小关湖、小车河等湿地,加强对南明河、黔灵山公园、观山湖公园等生态和景观敏感区的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资源多样性调查,补充完善贵阳市生物资源多样性编目,对现有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关键区域,实施优先保护原则。建立生物多样性预警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互动平台。
城市绿化: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环城林带建设、绿色通道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8万公顷。
专栏10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两湖五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根据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开展红枫湖百花湖支流流域污染治理及取水口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实施红枫湖百花湖加高扩容及生态缓冲带建设工程;开展饮用水源地上游河流、出入境河流和南明河、黔灵湖、小关湖综合治理;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控制;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
大气污染防治: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PM2.5污染防治,开展PM2.5源解析,加大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饮食业油烟综合整治工程。
土壤污染防治:建立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和环境现场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全方位评价,实行土壤分区控制、利用和保护,推行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推进农业生产投入物质减量控害。
城市噪声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等噪声污染综合治理。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完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障防治资金投入,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资源、环境监测及应急能力建设:推进资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水功能区监测网络建设,完善覆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主要河流的水质自动监控网络、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网络。建立区域重点差别化排污处理价格机制,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建设环境应急指挥平台,提升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及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11清洁能源重点工程
风能:花溪云顶风电场、息烽南山风电场、乌当水田风电场建设。
太阳能:太阳能光热、光电建筑一体化工程,农村太阳能户用热水器推广示范项目。
生物质能: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柴油示范工程,比例坝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焚烧发电项目,花溪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
地热能:地源热泵建筑一体化工程。
专栏12资源节约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贵阳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建设,新建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勘查、整合与优化开发。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水资源梯级利用,加快节地、节肥、节水、节种技术的推广。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循环经济:贵阳市清镇煤电铝、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首钢贵钢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联和能源清镇水煤浆项目,息烽合成氨及新能源开发项目,开阳磷化工循环经济项目等。
废物处理:强化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推广废物排放减量化和清洁生产、工艺环节污染处理、污水零排放等技术应用,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再生资源利用:推进磷石膏、粉煤灰、磷渣、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培育一批以环保技术进行废旧物资拆解、处理、再生利用的示范企业,加快各类资源回收利用处理中心建设。
大力推广新能源燃料应用,加大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力度,加强配套加气站建设。加快淘汰超标排放车辆。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加强绿色出行宣传,鼓励市民以步行、自行车、公交、轨道交通等绿色方式出行。
加强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集中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建筑生活热水节能改造,积极开展政府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广泛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公共建筑物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城市节能信息监测系统。
全面树立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倡导产品供给、市场流通、最终消费全程低碳,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健全低碳市场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形成低碳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消费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建设节约型低碳政府,实行政府机关采购绿色产品和节能产品制度,全面推进政府电子化办公。培育低碳服务模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节能产品,严格控制过度包装。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地方补贴加大推广节能产品的力度。
第六章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要以生态文明理念谋划好未来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发展规划,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城市管理,建设人与城乡、城乡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爽爽的贵阳”。
第一节规划管理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单体设计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发挥贵阳山多、林多、湿地多的生态优势,彰显“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城市特色。推行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建筑设计图样,高水平建设山体公园。把湖泊、河流等水体引入城镇,增添城镇灵气。建设绿化精品,让林和城相互掩映。严格保护好城镇禁建区和通风走廊,控制用地开发强度,保持城镇通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合理安排农田保护、村落分布、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继续发挥省区市共同参与的贵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在规划环节加强生态设计,在建设环节加强生态审核,在竣工环节加强生态验收,在管理环节加强生态检查,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适时研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
第二节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有机衔接、内外快捷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推进贵广铁路、长昆客运专线、成贵铁路建设及渝黔、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同步推进货运枢纽建设,建成贵阳通往全国主要城市七小时干线交通圈。加快区域高速公路网建设,推进机场扩建,构建乌江航运通道。建设“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加快重点城镇、重点工矿区、重点景区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专用公路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进城市公交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构建轨道交通与多种交通方式互为补充的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新、老城区各组团间半小时通达。完善步行系统、无障碍设施,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促进市域快速公路、农村公路及城镇市政路网的相互衔接,形成主要中心城镇1小时交通圈。
专栏13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铁路:贵广铁路、长昆客运专线、成贵铁路、渝黔铁路扩能改造,贵阳新火车北站、贵阳火车东站;市域快速铁路网。
公路:花溪至安顺高速公路、贵阳至惠水等高速公路,以及4个客运站。
民航:龙洞堡机场二期、三期扩建工程。
水运:乌江内河航道整治和开阳、息烽港配套基础设施。
轨道交通:贵阳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工程。
城市公交:小河、花溪、乌当、龙洞堡、金阳至老城区等快速公交专用线。
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强化城镇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完善城乡供水系统。积极推进500千伏主网架建设,实现220千伏电网全覆盖;着力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供应设施。完善以南明河流域沿线为重点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升改造污水处理厂和敏感水域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推进污水再生利用。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重点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处置场、收运系统和餐厨废物处理利用工程。推广城乡绿色照明。加强防洪排涝、消防、人防、抗震、地质和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绿地及公共空间。实施通道绿化、立体绿化,推进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加快推进绿道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居住区绿化,提高城市绿化品位。规划布局一批体育、文化、休闲广场,积极开发地下公共空间,完善城市功能。
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高速宽带、多平台传输网络,积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物流、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智慧环保、区域电子商务、“城市一卡通”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贵阳”。
专栏14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供水:建设渔洞峡水库、红岩水库、老榜河水库等水源工程;新建各型水库设计总库容27160万立方米,新增水库工程供水能力34561万立方米/年;新建孟关、金华等4座水厂,城市供水能力达到171万立方米/日。
供电:规划建设500千伏项目5个、220千伏项目37个、110千伏项目176个,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供气:根据中缅天然气管道向贵阳市供气规模,配套建设贵阳市天然气高压环网、门站、天然气支线管网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贵阳市LNG储配站建设项目,汽车加气站建设项目,原有燃气管网改造项目。
排水及污水处理: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项目,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0万立方米/日;中水回用、雨污分流系统、排洪治理、污泥处理等工程。
垃圾处理:建设比例坝垃圾焚烧处置中心、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中心、污泥处理中心。
防灾减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地下人防工程体系建设。
第三节城市管理
标准化管理。通过建章立制、细化标准、量化目标、明确职责,实现城市管理的无缝隙、无死角和全覆盖,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完善城市建设、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旅游服务等领域管理制度,健全各项管理细则,加强管理人员培训,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形成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保障体系。
精细化管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关键细节为重点,建立健全源头治理、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网格化联动等机制,形成高效的城市管理运转体系。完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积极发挥贵阳市12319公共服务指挥中心作用,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加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以建筑物和地下管网为重点的数字化城建档案。
人性化管理。增强城市管理的服务意识,逐步增加公共服务覆盖面,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模式。坚持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分类疏导、分级服务,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重点开展对流动人口、失业人员、贫困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怀服务,建立完善面向农民工的综合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四节城乡一体化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城乡人力资源、市场要素、资金投入、信息共享、文化发展一体化的新机制,把事关群众生活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公共交通、燃气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施农村“通畅工程”,提高县乡公路的技术等级,改善路网末梢的通行条件,提升通行能力,2020年前基本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强扶持与引导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及建筑节能技术在城镇推广应用,实施城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创建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绿色重点小城镇。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带动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专栏15信息基础设施
智慧贵阳:三网融合工程、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深化项目、贵阳“一卡通”应用项目、智慧社区示范项目、环保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应急平台系统、智能交通建设项目、智能电网示范项目、智慧园区示范项目、移动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项目、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
电子政务:政务网络优化项目(电子政务外网工程)、政务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社会诚信体系信息平台、民生产品安全示范项目、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项目(教育云平台)。
第七章生态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态文化内涵,大力营造生态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
第一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提高市民生态道德修养,营造人人遵循生态道德、事事负起生态责任、处处体现生态文明的文化氛围。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提升全市人民热爱贵阳、建设贵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节生态文化发展
生态文化事业。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构建市、区(市、县)、乡镇(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对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保护利用好文物资源,深化博物馆免费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广播影视和报刊、发行事业,形成完整的生态文化服务体系。
生态文化产业。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发、民族民俗演艺、民族民俗文化产品设计研发等工作中,更加注重体现贵阳生态文化特色,形成具有贵阳生态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
专栏16生态文化事业
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全国、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抢救维修,建设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贵阳精神研究和形象传播工程:开展贵阳地域文化和阳明文化研究,提升贵阳精神,塑造宣传贵阳生态城市形象。
第三节生态文化推广体系
把生态文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知识作为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加强对企业、社区和村寨等的生态文明宣传。运用宣传、教育、合作、交流、科技创新等手段,鼓励市民、企业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利用现代媒体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积极开展生态环保相关活动;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通过文艺作品、文艺演出等多种途径,普及公众生态文明知识;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传统道德教育基地、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设施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开展多形式生态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
第八章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以建设生态城镇、生态乡村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开展各类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市民安全感和幸福感,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第一节生态文明城镇
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居住区绿化,依托公园、广场、道路、湿地、湖泊,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扩大绿地空间,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实施社区道路畅通工程,重点建设和改造连接城市主干道的社区道路。布局一批健身、娱乐、休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社区和文明家庭创建。
引导绿色消费。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鼓励使用节能、节水、节粮、节材产品和可再生产品,淘汰落后的耗能、耗水产品,引导消费节能环保型汽车、家电等产品,逐步取消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企业使用绿色原料,生产绿色产品,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及废物排放。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生态文明示范企业标准。深入开展服务型、法治型、责任型机关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公信力。厉行节约,勤俭办事,降低行政成本。
完善社区功能。进一步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健全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规范管理,提供便捷社区服务,丰富社区活动,维护良好社区治安,促进邻里和谐相处。
第二节生态文明乡村
优化村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村寨、中心集镇。加强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的衔接,形成布局合理、用地节约、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加大力度保护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传统村落,保护好传统建筑、传统选址格局、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美丽乡村。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房屋立面改造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不断美化人居环境。全面硬化入村通道和村内道路,推广使用集中式供水和配套排水设施。
树立文明村风。积极开展文明村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勤劳致富、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促进农村的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依法保障农民自治权利。
第三节促进社会和谐
创建生态文明学校。以校园整洁、校风良好、文明向上为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学校创建标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大专院校全部达到生态文明学校标准。
创建生态文明医院。以医德高尚、医技过硬、医患和谐、环境舒适为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医院。打造绿色医疗环境,加强“平安医院”建设。严格控制放射性污染,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善医德医风检查考核制度,建立医德医风档案。建立医患沟通制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重点开展服务业技能培训,扶持小微型企业,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扶持绿色创业,探索绿色创业带动绿色就业。扩大环保、生态农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三大传统绿色产业的就业规模和层次,挖掘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绿色就业潜力。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大力实施养老敬老工程,加强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保标准动态调控机制。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积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第四节社会管理创新
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提升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健全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提高教育、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各级和谐促进会建设,积极推进第三方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品牌,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加大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力度,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广泛开展平安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生态安全工作,提高应对生态环保等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制定生态环保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防灾减灾及环境安全综合应急体系建设。
第九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运用政策法规、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第一节法制建设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完善最严格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土地开发保护、林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和湿地保护等相关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修订完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清理、修订和废止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行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生态环保风险评估制度,完善政府听证会制度和重大决策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确保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二节严格执法
进一步发挥环保法庭和审判庭作用,严格追究生态环境侵权者的法律责任,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加强生态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严厉查处违反生态文明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行为。支持和鼓励市民、律师、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强化法律援助机构对生态环保诉讼受害人的援助责任,不断完善生态环保法律援助网络。加强统计分析,定期监测、评价和公布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并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行政追究和行政监察。发挥生态文明政策在项目审批、信贷支持、土地利用、财政税收、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导向作用,鼓励资源节约、生态环保。
第三节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代际补偿试点,逐步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流域、湿地、森林和矿产资源开发等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开展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为主的排污权交易试点,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电力价格改革,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制定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加快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的利益导向机制。积极申报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探索建立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碳减排项目实施。
第十章保障措施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坚持自身努力和国家支持相结合,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政策支持
财税政策。对推广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机、照明产品给予补贴,支持贵阳市实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企业,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完善风电、水电产业税收政策,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投资政策。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资金配套。支持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加大国家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贵阳市开展石漠化治理和巩固及扩大退耕还林成果。
金融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支持贵阳市发展的政策环境,引导银行信贷、股票债券融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贷款等多元化资金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对金融机构扩大生态产业类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合理安排再贷款、再贴现。积极培育有条件的生态环保企业上市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投融资相关体制机制,鼓励创业投资和民间资本进入生态环保领域。
产业政策。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优先规划布局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在审批核准、资源配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全省率先开展电价改革和企业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切实降低生产用电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中央财政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支持力度。建立绿色公益基金和绿色创业专项资金,扶持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绿色创业项目。建立生态创业基地和生态科技创业园,鼓励生态环保类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其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第二节智力保障
支持贵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西部之光”、“博士服务团”、“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引智项目等适当向贵阳倾斜,建设贵阳“人才特区”。实施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加快建成花溪大学城和清镇职教城,积极培养生态文明建设各类专业人才。研究制定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向人才倾斜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以政府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人才激励体系。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才队伍综合能力。
第三节组织实施
成立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承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工作。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区(市、县),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实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绩效一票否决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年度考核、中期评估和终期考评机制。
第四节开放合作
高规格、高水平继续办好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搭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经验的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等高级别国际研讨会,加强与生态文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务实合作,实施一批相关领域的国际性合作研究项目。积极引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经验及技术,加强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发展、城乡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建立与珠三角、成渝、北部湾等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广泛联系,在能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等领域开展合作。强化与其他省(区、市)及省内其他市州的生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