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116

第116章 道德教育沦陷,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陷入超级空白(12)

这正是道德教育的真实目的所在,其态势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才,更饱含了对整个民族的责任,为了保证我们的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至于暗藏危机,加强对下一代的德育工作必将成为教育目标上的重大转变,而这就意味着,家庭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任何时候都应当先于智力教育而存在,绝不可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出现。

7.精神层面的无条件关爱

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得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卡森麦卡

当我们的探寻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就需要重新回到一个老问题上——家长给予孩子的关怀,绝不可在精神层面上有所缺失。

我们在前面曾经论述过,在中国的家庭中,我们的家长往往会在物质方面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然而,在孩子的精神层面,特别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亟需的道德培育领域,中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了解到的一个事实是:对于培养一个有道德的孩子来说,赋予其无条件的精神关爱,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三条法则。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向他们展示赞同、关爱,是形成孩子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要从一份调查报告的结果中就可以了解——在那些身陷囹圄的犯人中,几乎绝大多数的孩提时代,都是在父母的拒绝、排斥与责骂中度过的。

正因为如此,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像成年人一样,建立其必要的道德行为,那么就必须要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其正面的爱。这种精神上的关爱,是保持一个人感情世界、心理世界以及整个精神世界构建的关键。假如缺少了这种爱,我们的孩子就注定将会处于一种痛苦而混乱的生活中。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一大共性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渴望。事实上,这正反映出我们对于爱的深切呼唤,更反映出这种关爱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