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112

第112章 道德教育沦陷,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陷入超级空白(8)

而这两者之所以构成冲突,又是因为孩子强烈的独立意识,与他们较弱的认知能力构成了冲突。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讲,孩子对于成长目标的认识是极为模糊的,他们既不知道自己必须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也不知道这种成长必须经历怎样的过程。而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适时适度地给予指点和帮助,那么将孩子强烈的进取心与这种正确的方向结合起来,无疑意味着更好、更快地成长。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才使得孩子天然地成为了被教育的对象,而无法胜任自我教育的主体这一职责。

因此,家长必须深入地介入到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来,对于孩子在道德领域所出现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这在客观上就必然地形成了对孩子的钳制行为。

家庭教育的目标,要求家长必须要承担教育主体的职责,但是这一职责对于孩子的自我发展是有压抑作用的,所以,家长与孩子构成了道德教育的两端。如果家长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强势,那么孩子的行为就必然会遭到压制,相反,如果一味任孩子自由成长,又极可能会对其良好道德观的形成造成伤害。

这样一来,如何在孩子道德教育中把握分寸,完成角色的准确定位,就成为了我们的家长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5.道德榜样的力量

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学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夸美纽斯

我们已经了解到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孩子的心理特点,更了解到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中,道德教育所占的弱势地位。

然而,更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有关家庭道德教育所必须遵守的法则,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不仅少有遵循,甚至于做不到基本的了解。

所谓的道德法则,指的并非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遵循的道德标准,而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遵守的一些准则,这些法则中的任何一条,对于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观,都有着莫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