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市的安海镇,离泉州城大约30千米。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2.5千米)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安平桥为石头结构,是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于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13年告成,后经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保留原状,闻名天下。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目前修缮后桥全长为2070米,桥面宽3~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可达十余米,每间用板石七八条,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而这些桥板石从哪里开采而来的,应该是泉州府附近的石窟,但需要用水运。据说有私家族谱记载,这样的巨石,多是咫尺相望的金门岛开采海运而来的。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此外,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表现得非常别致,皆为南来的代表作。
安平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最通”陈紫峰,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他们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对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为什么在南宋,晋江的一镇有这么多资财创建这么伟大的桥梁工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海镇”于府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开津”;又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自南宋建桥以来,虽经十余次的重修,但旧的不断破损,桥板断折,桥墩倒塌、倾斜。1980年国家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桥恢复了历史的面貌。
安平桥规模之宏伟,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壮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晋江简况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南岸,倚山临海,东北临泉州湾,东接石狮市,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及西北与南安市接壤,比与泉州市区毗连,土地面积649.32平方千米,现辖15个镇,1997年底,全市人口99.4643万人,其中除丁氏回族1.8万人和满族近千人外,均为汉族,通用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