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未来产品的设计
32026400000032

第32章 自然对应

本节核心论点:人与机器间自然交流有六条简洁的原则,遵循这些原则设计出来的产品,人们才可以享用自动化带来的好处,达到和机器有效的交互。

在我所撰写的《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中,我解释了我称之为“自然对应”如何应用到家用电器上。比如,有四个火眼的炉灶一般成四方排列,但旋钮开关却成一条线排列,这样人们很容易就会搞错对应关系,会导致经常开关火错误,即使是贴上标签也是如此。一个原因在于旋钮开关和火眼没有自然的对应关系,另一个原因在于每个炉灶都采用不同的对应关系。人的因素专家早就指出如果旋钮也按照火眼同样的布局排列,根本就不需要标签:每个旋钮就对应着相同位置的火眼。有些炉灶厂商的产品做得不错,有些做得不好,有些厂商的某个产品做得不错,其他产品做得不好。

对应关系必须得当,这背后的科学原理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这类火眼、灯光、控制在空间位置上的对应,我把它称之为“自然对应”,意思是说,设备的布局和控制部件的布局要在空间位置上一致,而且要尽可能地在同一个平面上一致。难道“自然对应”仅仅适用于空间位置的对应关系上吗?当然不是,这个原则可以运用到很多其他的领域。

我们前面用了不少篇幅来讨论过声音,声音是一种重要的反馈手段。声音也可以让我们始终了解事物的状况,可以作为自然的反馈,显然很有价值。振动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早期的飞机上,如果由于缺乏升力,飞机即将失速,这时操纵杆就会振动。今天,飞机越来越大,设备也越来越自动化,飞行员再也感觉不到这种自然的警告信号,但这种振动又被人为地再次引入进来。当飞机计算后发现马上要失速时,系统就会让操纵杆振动起来。这种装置被称为“操纵杆振动器”,它是失速状况的一种重要的警告手段。

当转向助力一开始被应用到汽车的方向盘上时,通过电力或者液压动力的辅助而无须驾驶员的太多用力,然而驾驶员发现缺少来自路面的反馈就很难控制汽车,驾驶技能被极大的削弱了。因此,现代的汽车可以精细的控制需要多大的力度,并且重新引入由于路面反馈带来的振动。这种被称之为“路感”的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反馈。

高速公路上,当驾驶员偏离车道时,“隆隆带”就会提醒驾驶员。这种隆隆带首次运用的时候,工程人员并没有采用别的工具,仅仅是在路面上切割出槽,当汽车轮子在上面滚过的时候,就会发出“隆隆”的声音。这种隆隆带也用作速度警告:在需要减速或者停止的路段上切割出横条带。此外,当汽车行驶在间距逐渐缩小的条带上时,如果汽车不减速,则隆隆声的频率就会增大,产生出的效果也会提醒驾驶员。尽管这些隆隆带是人为引入的,但多年的使用,它被证明十分有效。

很多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对汽车座椅的振动进行了试验,当汽车偏离右侧时就振动座椅的右侧,当偏离车道的左侧时就振动座椅的左侧,这样模仿隆隆带的效果。类似地,当距离前面汽车太近或者超过安全时速时,本车的前部或者座椅的前部也可以振动,用来提醒驾驶员。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信号,可以把本车相对于道路或者其他车辆的位置信息通知给驾驶员。这些例子说明了两个不同的原则:自然对应和(无骚扰的)持续知晓(continual awareness)。座椅振动应用了自然对应的原则,将附近汽车的位置和座椅振动的位置对应起来。由于座椅可以持续的振动(微微的),来告知周边汽车的位置,所以驾驶员可以持续地知晓这个信息。当然,这个振动是微微的,没有骚扰的,就如同我们周围的声音一样——始终告诉着我们正在发生的一切,却不会过分地消耗我们的注意力,因此从来不会让人感到唐突或被骚扰。这就是所谓的无骚扰的持续信息。

自然信号提供给我们有效的交流。本章中的这些例子可以总结成六条简洁的原则,都是关于人与机器间的自然交流的。当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时,我们也下意识地遵循着许许多多的原则和惯例,这些交流的原则历经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上万年的演进。我们当然不可能寄希望于自己等待机器和人类间的交流经历上万年的自然演进,但幸运的是,我们也不必等待那么久。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这样的原则,我们在此把它们清晰明了地列出来,这样设计者和工程师就可以在机器上加以运用了:

设计原则一:提供丰富、全面、自然的信号;

设计原则二:要可被预测;

设计原则三:提供良好的概念模型;

设计原则四:输出要能够被人理解;

设计原则五:提供无骚扰的持续知晓;

设计原则六:运用自然对应关系,让交互可被理解,让交互更加有效。

当自动化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设计者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让使用者保持注意力,提供适量的自然的、环境的信息,这样人们才可以享用自动化带来的好处,解放自己从而可以从事其他事情,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接管控制。

对于智能系统,达到这种平衡还是有难度的。首先是人类和机器之间缺乏共同的立场(common ground),我本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并非是通过新型设计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可能需要几十年的研究才能彻底了解这个问题。未来有一天,我们一定可以让智能设备更加具备生命力、更加完整。那时,我们可以加上精巧的系统,并建立其人机间的共同立场,真正的人机对话也会实现。但是我们距离那一天,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要想和机器达成有效的交互,机器必须可以被人理解、被人预测。人类必须能够了解它们的状态、行动,必须能够预测出它们下一步要做什么。人类还要能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和它们交互,用一种连续的、不被骚扰的有效方式来了解和理解机器的状态和活动。这些是起码的底线,今天的机器还尚不能实现这些要求,但这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