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未来产品的设计
32026400000029

第29章 反馈

与机器交流

开水壶的哨音响了,烤箱中食物吱吱发出了声响。这些让我们想起过去的时代,任何东西都看得见、听得着,我们人类给这些操作建立了相应的心理模型、概念模型。如果出现异常,这些模型则可以提供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线索,我们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并让我们采取措施。

机械式的设备基本上都可以自我解释,这样,人类可以看见、观察、操作它们的移动部件。它们发出自然的声响,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的情况,这样,即使我们没有看到它们的操作,我们从声音中也能推断出它们的状况。然而,在今天,这些有用的指示器被隐藏了,既看不见也听不着,取而代之的是安静的、隐藏起来的电子部件。结果,很多设备运转时都很安静,除了偶尔有硬盘转动的声音或者风扇的声音,它们不会展现出更多的内部操作。设备内部运行的状况我们能够了解到多少,只能看当初设计该产品的设计师有多“仁慈”了。

交流、解释、理解:这些是我们和智能对象一起协同工作的关键,无论这些智能对象是其他的人、动物、还是机器。协同工作需要协调和交流,以及对期待什么有良好感觉和这种情况为何发生有深刻理解。不管这种协同的组成如何,比如几个人协同工作、骑手和马的配合,驾驶员和汽车的配合,或者是人和自动化设备的配合,都是如此。我们和生物配合工作时,这种交流通过生理上的活动来完成。我们通过肢体语言、动作、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状况,我们也使用语言。动物们会使用身体语言、动作、面部表情等。对于宠物,通过拥抱,通过观察它们的尾巴、耳朵,我们可以了解其状态。熟练的骑手骑在马背上就可以感觉到马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

机器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虽然人们希望它们的部件能够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然而人们却没有意识到操作者与机器之间持续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机器可以运转自如,我们便会想当然地质疑:为什么我们要知道内部的状态呢?为什么呢?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

有一次,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南部美丽的小山中,我参观了IBM的Almaden研究所。我坐在研究所中漂亮的报告厅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的一位教授正在台上作报告。我们这里用“M教授”来称呼他,M教授正在台上赞美他新研究的软件,演讲完毕后,他开始演示他的成果。首先,他在屏幕上打开了一个网页,接着他在屏幕点了几下鼠标并敲击了几下键盘,随后网页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按钮。M教授解释道:“普通人也可以在网页上添加新控件了。”(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普通人想要如此。)“现在,我来给大家演示整个过程。”他很自豪地说。他点击了几下,我们看着,等着,看着。可是,什么也没出来。

这时候,M教授陷入了困境。重启程序?还是重启电脑?坐在下面来自硅谷顶尖的技术专家们也在给他想办法。IBM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在匆忙地跑前跑后,不时地一会儿看看他的电脑,一会儿俯下身来检查线缆的连接。人们等了一秒又一秒,一分又一分,观众开始窃窃私语,并发出吃吃的笑声。

M教授太过相信他的新软件,而没有考虑到如果出现故障怎么办。因此这个软件无论是运转正常还是运转不正常,都没有任何反馈信息给他。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该软件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M教授却无从知晓。当时的问题是IBM的内部网络的安全控制限制了该软件访问互联网造成的。没有反馈,没有对软件状态的信心,谁也不会知道问题在哪里。M教授的软件缺乏很多最基本的反馈,鼠标点击成功没有反馈,程序内部已经成功地执行了若干步也没有反馈,程序成功地进行了搜索还是没有反馈,最后,程序在苦等搜索结果出来,而这些没有人知道。

没有反馈便不可能创建出合适的概念模型。刚才的例子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好多个:没有反馈线索,M教授根本就不知道是哪一个原因。M教授违反了一条最基本的设计原则:提供持续的无干扰的反馈。

本节核心论点:当在各种环境中添加智能自主的设备时,我们也必须要设计出更具辅助性的双向交互。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状况并指引我们如何响应,或者告诉我们不需要响应的信息。

“我在智利的Vi?a del Mar开会”,我的同事在电子邮件中写道,“会场设在喜来登饭店,这家宾馆位于海岸上,又好又新。宾馆里运用了很多新设计,包括电梯。电梯间两侧都有上下按钮。门是玻璃的,开关时很安静,而且启动和到达时都没有任何声响。在一般室内的噪声环境下,完全听不到电梯的声音,除非是靠近电梯;也很难看到电梯在移动,很难看到门是否开着。显示电梯状态的唯一指示是上下信号灯——不过,站在电梯间中间你也看不到这些信号灯。我在这里的第一天,就错过了电梯三次。”

反馈告诉我们正在发生的事情,提供给我们通知性的线索,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没有反馈,很多简单的操作都会失败,即使是乘坐电梯那么简单的事情。令人愉快、成功的系统都有着恰当的反馈,而没有反馈的系统则让人沮丧、迷惑不解。如果反馈使用不当,即使像电梯这样简单的设备都会让人费解,更何况是未来世界中完全自动的、自主的设备呢?

当我们同别人打交道时,我们通常都会形成关于他们内心想法、信仰、情感状态的心理模型。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我们知道他们的想法。我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曾经遇见过毫无面部表情、一句话也不说的人,和那样的人打交道是多么的令人烦恼。他们是不是根本没在听你说话?他们是不是听不懂?他们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这种交往是多么无趣、多么讨厌啊。没有反馈,我们无法进行下去,无论对方是电梯,还是人,或者是智能机器。实际上,当我们同机器打交道时,我们可能更需要反馈,这比同其他人打交道时更为重要。我们需要知道当前正在发生什么,机器发现了什么,它的状态如何,它的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即使一切都工作正常,我们也要知道它的状态,这样才能放心。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家用电器也同样如此。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它们工作正常呢?幸好很多家电在工作时都产生噪声:冰箱会产生低沉的噪声,洗碗机、洗衣机、烘干机也会发出声音,还有带有冷却或者散热风扇的那些机器,它们都提供着有用的、让人放心的信息,告诉我们系统处于开启状态,正在运行中。计算机也有风扇,硬盘读写时还会发出轻微的声响,这些也同样是让人安心的反馈。我们要注意到,这些声音都是自然的,并非设计师或者工程师有意人工加入到系统中的,而是物理器件自然产生的额外效果。这些自然而然的东西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不同的操作通常也会造成声音的细微变化。这样,我们从这些自然的声音中不仅可以知道机器在运转,而且通常还可以判断出当前正在进行哪种具体操作,我们还可以通过声音的正常与否来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现在新推出的产品都在试图减少噪声,出于好的目的:家庭或办公室的环境噪声是有害的。然而,当系统没有任何声响时,它们是否在工作便无从知晓。就如同刚才讲过的电梯的例子,声音可以通知我们。安静当然是好事,但毫无声响则可能是坏事。

既然声音既唐突又烦人,即使是作为一种反馈机制也是如此,为何不使用灯光指示呢?使用灯光的问题在于,如果仅仅是灯光自己,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就如同电器上发出的持续的“嘟嘟”鸣叫的信号音一样。系统内部操作的声音则是自然发出的,然而灯光或信号声是人工添加上的,设计师可以将任何他自己认为合理的信息赋予它。人工添加上的灯光基本上只能指示一些简单的二元状态:运行或停止、有故障或无故障、插入或者拔出,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查阅手册便无法知道它的意义。而且,其表达的意义也不够丰富,不够细微:指示灯或信号音意味着事情可能是好的,或者可能是坏的,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瞎猜到底是好还是坏。

设备的每一个部件的信号音和灯光指示都有其专有的代码。家用电器上的红色小灯变亮可能意味着电源插着,即使这个时候并没有开电器;或者意味着电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可是,红色小灯还可能意味着现在出现了问题,绿色小灯则意味着工作正常。有些指示灯会闪烁,有些会变颜色。不同的设备用同样的信号来说明不同的意思。如果像这样不能精确地传达消息,反馈将没有意义。

当机器出现故障,或者偶尔我们需要它更改现在的操作,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而且,当我们执行了某项操作,我们希望知道该操作的确生效了,这时我们也需要反馈;有时,我们还需要反馈来指示下一步:系统是否回到正常的状态了,还是始终保持在现在的状态?所以,反馈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下:

让人安心

进度报告和时间估计

学习

特殊状况

确认

掌握期望

今天,很多自动设备都有一些基本的反馈,但是大多数的反馈都是嘟嘟哔哔的声响,或者是铃声和闪光。这些反馈与其说是在给出通知,倒不如说骚扰,即使的确给出了通知,充其量也仅仅是给出了不完整的消息。在商业环境下,比如制造工厂、发电厂、医院手术室、或飞机驾驶舱中,当出现故障时,很多不同的监控系统和设备的各个部件都会发出警报。这些刺耳的音调非常的讨厌,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先关掉声响,然后才能专心地解决问题,这同时也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当我们不断地在各种环境中添加智能自主的设备时,我们也必须要设计出更具辅助性的双向交互,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进行转变。我们需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状况并指引我们如何响应,或者告诉我们不需要响应的信息。这种交互必须是连续的,不骚扰的,在多数情况下无须使用者注意,或者说只需要很少的注意,只有在必要时才需要我们的关注。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当一切都工作正常时,让使用者始终处于局内,而且是一直都需要知道现在的情况,以及任何将要遇到的可能问题。鸣叫信号不适合,口头话语通知也不适合。一定要一种有效的途径,而且还不能破坏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