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纪连海点评《后汉书》(全2册)
32023100000094

第94章 大师在此

“原文”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荣以太子经学成毕,上疏谢曰:“臣幸得侍帷幄,执经连年,而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今皇太子以聪睿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佑,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太子报书曰:“庄以童蒙,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况以不才,敢承诲命。昔之先师谢弟子者有矣,上则通达经旨,分明章句,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今蒙下列,不敢有辞,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三十年,拜为太常。

“译文”

二十八年(52年),朝中大会百官,皇上诏问谁可做太子的师傅?群臣体察上意,都说太子的舅父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

博士张佚正色道:“今陛下立太子,是为阴氏呢,还是为天下?如果为阴氏,那么阴侯可以;如为天下,就应用天下之贤才。”帝认为讲得好,说道:“想设太傅,是为了辅佐太子。现在博士不以纠正我的失误为难事,何况对太子呢?”于是拜张佚为太子太傅,而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桓荣大会诸生,陈列出车马、印绶道:“今日蒙皇上所赐,这是稽考古书的好处,可不勉励吗?”桓荣认为太子经学已经完成,上疏谢道:“臣下有幸得在帷幄,讲经几年,可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现在皇太子凭着聪明的资质,通明经义,观览古今,没有哪位太子能像这样专精博学的。这真是国家的福佑,天下的幸运。臣师道已尽,其他皆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回家。”太子复信道:“庄以童蒙,学道九年,无所晓识。《五经》这么广大,圣言幽道,不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岂能精通得了!何况不才如我,敢承教诲面命。从前先师辞去弟子的情况也有,上则通达经旨,弄明章句,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现在蒙受下列,不敢有辞,愿您养病加餐,重爱玉体。”

三十年(54年)桓荣拜为太常。

“点评”

桓荣勤学不倦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他是典型的庄户孩子,打小过着贫困的苦日子,是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的典型代表。

桓荣少年时在长安,学习《欧阳尚书》,以九江朱普为师,家中贫困,常靠佣工养活自己,精力不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到王莽篡位时才回去。

当初桓荣遭遇非常事变,与同族的叫恒元卿的同处于饥渴困顿之中,但桓荣勤学不辍,元卿讥笑桓荣说:“你只不过是白费气力罢了,什么时候能再用上啊!”桓荣笑着不回应他。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道:“我就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料想到学习能有这样的好处啊!”这就是桓荣勤学不倦的故事,他每每被老师和家长提及,作为我们教育的范本和学习的榜样。从他的身上,我们首先学到的是他吃苦耐劳、勤于学习的优秀品德,也能学到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对理想的追求不气馁不泄气的精神。因此,我们不得不深入了解一下这个被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的人。

桓荣(?—约59年)字春卿。生于西汉成帝阳朔鸿嘉年间(约前24—前17年)。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东汉经学大师。

年轻的时候,他在长安勤工俭学,十五年不回家完成了学业。之后,恰逢老师朱普去世,桓荣就到九江去奔丧,自己负土替老师筑坟。随后,便留下来教学,徒众达到几百个人。接着,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桓荣抱着经书与学生一道逃入山谷之中,虽常饥饿但讲经论卷不止,后来又在江淮一带教学。

建武十九年(43年),桓荣六十多岁了,才被授职大司徒府,真可谓大器晚成啊。

当时显宗刚被立为太子,选求明经,于是提升桓荣的学生豫章何汤做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太子,可以说是太子的专职教师。这个何汤一讲课,汉武帝觉得不错,就问何汤,你的老师是谁啊?何汤答道:“沛国桓荣。”皇帝一想,学生都这么厉害,那个桓荣岂不更加博学多才?于是,他就立即召桓荣,命令他讲解《尚书》。桓荣一讲,果然觉得很好。于是,便拜桓荣为议郎,赐钱十万,让他入宫教太子。光武帝还常叫桓荣在朝会上在公卿面前讲解经书。

皇帝称赞道:“得到先生太晚了啊!”恰逢欧阳博士出缺,光武帝想用桓荣当博士。桓荣一听,赶紧叩头辞让道:“臣经术浅薄,不及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说:“去吧,你能胜任。”于是拜桓荣为博士,引荐彭闳、皋弘做议郎。

有一次,皇上驾车来到大学里,正好看到诸博士在那里讨论问题,桓荣穿着儒生衣服,温良恭敬,宽博有余,辩明经义,每以礼让服人,不用言辞胜人,不起高声争辩,不脸红脖子粗,众儒生谁也不及他,于是,皇上特加赏赐于他。

后来有一次,桓荣入会庭中,皇上诏赐给他们一些珍奇的水果,拿到珍奇水果的人都赶紧装入怀中,只有桓荣举手捧着果物,向皇帝拜谢。光武帝笑着指着他说:“这人真正是儒生呀!”从此更受敬重,常叫他住宿在太子宫中。

桓荣年过八十,自以衰老,几次上书请求退休,实在不行,内退也行啊。可是都没有得到恩准,而是每次都多加赏赐,说:岗位上离不开啊,还望继续发挥光和热。

皇上曾经坐车到太常府,叫桓荣坐东面,设几杖,集合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和桓荣的学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每开口就说:“大师在这里。”礼毕,把太官供具全部赐给太常家。其恩礼就是这样。

桓荣每次生病,皇上就派使者慰问,太官、太医络绎不绝。后来病重,桓荣上疏谢恩,让还爵土。之后,皇上亲自到他家问安,入街下车,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流着眼泪,赐以订床茵、帷帐、刀剑、衣被,好久才走开。皇上都如此敬重他,从此诸侯将军大夫问疾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而是都拜倒在床下。

桓荣死后,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在首阳山之南。龙亢镇现存“桓傅故里”坊,高5米,宽4米,上镶有砖刻阳文“桓傅故里”四字,每字一尺见方,明万历四年(1576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

时过境迁,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历史人物桓荣不仅勤奋好学,还很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敢于对权威说不,他曾经将“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的40万字的《尚书》删减为23万字,用来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桓荣,乃真正的大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