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为爱种一片森林
32005500000044

第44章 崇尚“师俭”

邱鸣泰一生都把“师俭”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洁身自好、清廉淡泊当作自己抵御金钱诱惑的锐利武器,做到常在河边走,终究不湿鞋。

近日,我在对东乡历史人物进行系统挖掘和研究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生于清乾隆年间、官职山西巡抚的邱鸣泰不仅勤政亲民,而且立身行己、清廉节俭。他一直把西汉初时的丞相萧何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要求自己以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廉相为榜样,清白做官,淡泊做人。后来,他还把自己的住宅取名为“师俭”,目的是让后辈效仿萧何的清贫节俭。我觉得邱鸣泰以节俭为荣的品格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邱鸣泰8岁启蒙,后跟随父亲在其创办的私塾读书,从小表现出不凡的才气。13岁那年邱鸣泰的父亲突然病故,邱鸣泰抱着父亲号啕大哭。其母赵氏含着眼泪安慰邱鸣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只有发奋读书,求取功名才是对父亲最好的回报。之后,邱鸣泰转向地方的名师吴士杭先生求学。家住红光新田村的吴士杭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考取举人,著有《芳紫草堂诗文钞》、《粤游草》等著作。他不仅文才高超、治学严谨,同时积极向他的弟子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常常教育邱鸣泰做人要低调、办事要公平,考取功名后要忠君爱民,了解人民的疾苦和需求,踏踏实实为民做好事、办实事。邱鸣泰牢记先生的教诲,在担任山西平陆县知县时,正值饥荒之年,境内饿死了不少民众。邱鸣泰到任后,想方设法弄来充饥的谷米,在境内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段分设粥厂,每天安排专人负责熬粥让逃难的民众免费取食。平陆县发生瘟疫时,他深入重灾区,看望患难的民众,给他们以资助和安慰。他担任偏关县县令时,了解到这里几个地方地处沙漠无法耕种,却要按相同的标准上缴皇粮国税,以至于村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邱鸣泰为此多次向省府提议减免该地方的税赋。主管这一事务的官员怕别的地方效仿、不愿承担责任断然拒绝。邱鸣泰不甘心,一次一次地请求。偏关县的民众得知此事后都劝他别再说这件事,免得连累到他的前程。邱鸣泰说:“我作为父母官,不能解除民众的疾苦我感到内疚啊!”几年后,与他有过交情的官员到任后,他不辞辛苦,再次赶往太原陈情,最终这个县的部分乡村的税赋得以减免。

邱鸣泰长期担任福建、安徽、山西等省的布政使,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钱物,却从不大手大脚。为了理财,他亲自到灾区勘验灾情,派出为人正直的部下亲自将赈灾款项送到救灾一线,以防地方官府、书吏从中克扣私吞。任期内,账目清楚,累积节省的钱粮多达数十万。

然而,他的生活却十分清贫。直到辞官后,他才在其家乡东乡县城用自己一生的积攒建了一栋极为普通的民宅,并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师俭”,意思是告诫自己和晚辈,要像著名的廉相萧何一样以节俭为荣,以清廉为本。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今江苏丰县人。萧何年轻时曾经在沛县(今江苏沛县)担任过功曹(县里狱吏)一职。秦朝末年,萧何辅佐刘邦起义。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对刘邦战胜项羽、汉朝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后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直到惠帝二年(前193年)才去世,谥号“文终侯”。萧何勤奋好学,思想机敏,不仅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而且崇尚淡泊。史书上说,萧何穿着朴素,不讲究吃喝,却对百姓的疾苦关怀备至。萧何一生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江苏丰县护城河东岸至今仍存有其故宅遗址,史料记载:萧何把房子建在丰县城内最偏远的地方,而且不设院墙,为的是让后代学习他的节俭。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不考虑在繁华热闹的地方为自己建一栋豪华的私宅?萧何说:“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大意是说子孙贤惠,就不应该贪图先辈的遗产,而是从中学习和传承他节俭的风尚;如果子孙不肖,即使父辈留下高楼大厦也固守不住,甚至被人无辜侵占。

邱鸣泰一生都把“师俭”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洁身自好、清廉淡泊当作自己抵御金钱诱惑的锐利武器,做到常在河边走,终究不湿鞋。邱鸣泰六十岁生日前夕,亲朋好友、当地官员准备制作一块大匾,上面写上颂扬他的业绩的文字并打算在他生日那天送给他,邱鸣泰得知后,严肃地对他们说:“我从小失去父亲,是朝廷给了我一份差事才让我得以安生。我自觉为朝廷和民众做得太少,而受到的俸禄褒奖却很多。为此我深感愧疚,还有何心情和脸面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就这样不仅功德匾被婉拒,他的寿宴也取消了。临终前,邱鸣泰还把孩子叫到床前,一再叮嘱他们过日子要节俭,要像他一样低调做人,清廉从事。

对比萧何和邱鸣泰,我们该有何感想呢?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

——德谟可利特

第四辑 一瓣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