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是如何得名的?
夜光杯是汉族民间工艺品。产于甘肃酒泉等地。因倒酒入杯对月映照,色呈雪白,反光发亮而得名。相传周穆王时,西域即向朝廷敬献过“夜光常满杯”。夜光杯造型优美,风格独特,有传统的喇叭形、仿古齐口平底杯、金丝边杯、银丝边杯等。其色白似羊脂,黄如鹅绒,绿如翡翠,黑如乌漆。
什么是鼻烟壶?
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鼻烟壶不仅是盛装鼻烟的实用容器,更是供人玩赏和显示身份地位的艺术佳品。鼻烟壶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造型、种类繁多的选材用料、精美细致的制作工艺受到了大众的喜爱。鼻烟壶的造型多为爆竹筒式,也有方形、扁形、葫芦形、圆形、瓜果形、双联形、人物形等。还有一种出色的是珐琅彩鼻烟壶。乾隆时期的珐琅彩鼻烟壶是世界闻名的珍品,堪称鼻烟壶之最。
中国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实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奇葩。
檀香扇有什么特点?
檀香扇,也叫文扇,是用檀香木制成的各式折扇和其他形状的扇,主要使用对象为女性。用檀香木制成的檀香扇具有天然香味,用以扇风,清香四溢。
檀香扇一般经锯片、组装、锼拉、裱面、绘画和上流苏等十多道工序制成。其花式品种繁多,有雕花、拉花、绢画、烫面、镶嵌、接骨等。苏州、杭州、广州是檀香扇的主要生产和制作产地。苏州以绢画为多,杭州和广州则以拉花著称。檀香扇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所谓“三花”的装饰手法,即画花、烫花和拉花。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将以上三种方式同时运用在一件产品上。镶嵌材料有骨、象牙、玉片、金银丝等,将这些材料镶嵌在一片片薄薄的扇骨上,再在上镌刻画面,使产品显得格外精巧、华美和高贵。
王麻子剪刀为什么能受到大众的欢迎?
北京王麻子剪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在北京菜市口出现了一家以经营剪刀火镰为主的店铺。这家主人姓王,脸上长有麻子,人称王麻子,他专门收购民间打制的剪刀,而且每次都是亲自挑选,严把质量关,坚持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试剪刃,试手感。只有经过他检验合格的剪刀,才能拿到柜台上出售。因而这家剪铺很快便以其质量上乘而闻名。王麻子剪刀使用夹钢工艺,把优质的钢加热锻合在普通的铁或低碳钢基体上,韧性和强性均好,不崩不卷不生锈,美观耐用,便于磨打,做工精细,锋利无比。相传王麻子用夹钢把剪刀打好后,不慎落到了鸡血中,捞起一看,剪刀锋刃无比,从此王麻子剪刀又添了一项新工艺。几百年来王麻子剪刀技艺愈精,驰名中外,与张小泉剪刀一同成为中国剪刀中的精品,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江西景德镇瓷有何特色?
江西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至唐代,瓷器即已畅销国内外,有“假白玉”之美名。宋代以瓷器为贡品,号为“景德瓷”,并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之佳誉。至明、清两代,此地的制瓷技艺更臻完美,精品迭出,故有“瓷都”之称。江西景德镇瓷的特色是: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另有青花装饰与镂雕结合,形成独特的青花玲珑器皿。又有刻花、印花、篦花、篦点等点缀技法。造型精美,色彩绚丽,巧夺天工。成品以日常用瓷与陈设用瓷为大宗。品种多样,高达3000多种。其中“粉彩瓷”、“青花瓷”、“玲珑瓷”、“薄胎瓷”号称“四大名瓷”。这种瓷品至今盛名不衰,享誉中外,被称为“天上才有的珍品”。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如何制作的?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创始人是张明山,他制作的泥人形象逼真,神采各异,具有生活实感和独特的风格,形成天津传统工艺的一绝,因此被誉为“泥人张”。“泥人张”彩塑是用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再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熟泥”,其特点是黏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要自然风干,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
凤翔泥塑是如何制作的?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3000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黏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晾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即可。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风翔泥塑的色彩非常鲜艳,别具一格。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对比强烈,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
何为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也叫“面人”、“面羊”、“花馍”。它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据文献资料显示,汉代已有面塑的记载,现存最早的面塑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代面制女俑、男俑和小猪。明清时期,面塑技术已相当成熟。捏面艺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手指和简单工具如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造型夸张、风格粗犷、朴实、简练;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面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具在民间是如何发展的?
面具,古称魈头,又称假面、代面和大面;在民间则叫脸壳、脸子或鬼脸。面具按形制可分为假面、假头、面饰、面罩、画像、脸谱、变脸等类型。面具起源于原始巫术傩祭仪式或原始乐舞。
商周时代是面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时,青铜制造工艺高度发达,社会各阶级祭祀成风,傩祭活动盛行于世。此时期出现了我国传承时间最久、辐射地域最广的方相氏面具。秦汉时期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
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是隋唐时期。木、竹、布、绸取代了青铜、兽皮等材料。面具在乐舞中广泛使用,这时出现了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首位。
宋元时期是我国面具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盛行。明清时期,边远地区的面具蓬勃发展,面具向以西藏为源头的藏面具和以四川为起点的傩面具发展,到近代衰落。
戏剧脸谱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戏剧脸谱,又称“花面”、“花脸”。它起源于上古的图腾。据《旧唐书》、《宋史》等史书记载,古代打仗有时戴上面具上阵,以增加威严,吓唬敌人。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后来又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和色彩直接画在脸上,即涂面化妆。戏曲正式形成以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的使用呈减少的趋势。现今除少数地方戏主要使用面具外,大部分剧种以勾画脸谱为主。
戏剧脸谱以夸张的构图、纹饰和色彩,表现人物的善恶、美丑、个性和身份,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艺术功能。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分为不同色彩。红色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等;黑色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粗豪、暴躁,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诈多疑,如曹操、赵高等。
什么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创烧于唐高宗时期,兴盛于开元年间,“安史之乱”后日趋衰落。宋、辽时期虽也烧制三彩器,但各方面都无法与唐三彩相媲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它用含有大量高岭土成分的黏土作胎料,并经过精心提炼,颗粒细,杂质少。唐三彩的最大特点就是色彩绚丽。唐三彩器类包罗万象,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唐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各地灯彩有何特色?
灯彩,亦称“花灯”。相传始于西汉,历代相承。它是用竹、木、藤、麦秸、兽角、金属丝等材料制成的各色花灯。民间在元宵节前后,均有去灯会观赏彩灯的传统。
各地制作的灯彩均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如上海的龙灯,用布制成,加以彩绘或刺绣装饰;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出名;北京的宫灯,古朴典雅。此外浙江温州的珠囤,用万千颗珠穿制而成,更为精美壮观。而河北霸县胜芳镇的花灯,颇具特色,如老鼠攀葡萄灯、蝎子驮牌楼灯、嘴眼能动的猪八戒灯、祝连年丰收的金鱼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祈子健康的鸭(压)子灯、贺新婚之喜的鸳鸯灯等等,色泽华丽、题材诙谐、寓意明快。
瓷器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瓷器是用高岭土、长石、石英等为原料,经混合、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各种器物。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烧制瓷器了。西周之后,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步发展,到东汉时,已能烧制出较为成熟的瓷器,浙江上虞一带的工匠还成功烧制了青釉瓷器。青瓷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而且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魏晋南北朝之后,制瓷业发展迅速。浙江、江苏等地的青瓷烧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南方的黑釉瓷器和北方的白釉瓷器也开始走向市场。到了隋唐,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并驾齐驱。生产青瓷的越窑和盛产白瓷的邢窑也享誉中外,其产品远销欧洲。
宋代是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各有特色,所产瓷器制作精巧、异彩纷呈。
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的烧瓷业迅速崛起,“青花瓷”逐渐成为瓷器产品中的新宠,至今仍然长盛不衰。到明清时,景德镇成为制瓷业的中心。明清的彩瓷工艺空前繁盛,铸就了陶瓷工艺的辉煌。17、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当时的欧洲市场上,中国瓷器很受欢迎。时至今日,中国瓷器仍然以其做工精湛、工艺精美而享誉世界。
各地的剪纸各有何特色?
剪纸古称“剪彩(綵)”,民间称为“剪纸”、“铰花”、“窗花”、“花儿”、“窗染花”等等。民间剪纸是富有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充满喜庆的节日气氛。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风格是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构图造型图案化;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色彩单纯、明快;刀法要“稳、准、巧”。剪纸题材大都是家禽、家畜、农作物、花鸟、娃娃、戏曲故事、吉祥图案等。除了贴在窗上做窗花,还可用来做墙花、顶棚花、喜花、灯花和各种绣衣底样。
各地剪纸风格多样,剪纸作品异彩纷呈。陕西的剪纸,粗犷奔放;河北的剪纸,善于点色;山西、山东的剪纸,淳朴厚重;广东剪纸,善用金纸衬托;江苏的剪纸,剪工精细;浙江的剪纸,擅长边饰图案;福建的剪纸,形态自然。剪纸艺术在华夏民间经久不衰,不愧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杨柳青年画有哪些特点?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年画因以产地得名。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及胖娃娃等。杨柳青年画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晕染,自成一格。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什么是指画?
指画,又称指头画、指墨画,因是以手指代笔作的画,故称。多是指甲、指背、掌心和指侧并用作画。历史悠久,据清张彦远《画史外传》载,始于元代大画家金蓬头,其于绢上作画,谓之“手摸绢素”。
指画用指主要用食指,次为大指和中指,以配合作粗细线条。中指和无名指适用于大泼墨之涂抹。用这种方法作画,具有浑厚朴拙、变化无穷之妙。如画人物之须发或衣褶之类的细线时,运用较尖的指甲勾勒,可以达到细入毫发,随意飞动的艺术效果。同时,指头和指甲蓄水有限,且流速又快,需要不间断地蘸水。所以长线多由短线接成,往往出现似断非断的情形,颇耐人玩味。与毛笔相比较,指头更能传其神,易于收到那种神到形不到,韵到墨不到的好处。
著名的指画画家有明代的傅光、清代的高其佩、现代的潘天寿、当代的藤白也等。其作品或讲究布局妥帖,线条流畅,或重自然风韵,气象万千,无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别具特色。
什么是软木画?
软木画以栓树皮为主要原料,利用其轻软、富有弹性、纹理细密、色泽典雅之特性,经选材、切片、雕镂等工序,制成各种浮雕式、多层次的山水、花鸟、人物、亭台楼阁等风景画面,又用通草刻制成鹤、孔雀等,根据画面要求,将其粘贴于纸板或绫布上,配以漆框而成。作品形象逼真,意境深邃、色调柔和、清奇秀丽,素雅大方,被誉为“无声的涛,立体的画”。
软木画主要产于福建福州,历史悠久。1914年由艺人吴启祺、陈春润和郑立溪等首创。20世纪50年代,运用圆雕和雕镂等技法,由单面浮雕发展为立体雕和双面雕,景物透视合理,结构变化自然。20世纪60年代初,工艺师又将软木画与漆器工艺结合,采用髹饰技法使画中的水面光亮如镜,产生倒影艺术效果,使软木画工艺又前进一步。其造型艺术特点类似于我国古典园林,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产品远销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其珍品有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的大型软木画挂屏“福州西湖”、“厦门风光”、“武夷春色”等。
什么是铁画?
铁画,原名为“铁花”,产于安徽芜湖等地。铁画是用铁片、铁线锻打,依图焊接、上漆、装框成画。据《芜湖县志》载称,明末清初芜湖铁匠汤鹏与某画家为邻,常观其作画,渐习画理,为画家所不悦,遂奋而以铁为墨,以锤为笔,创制出风格独特的铁画。其笔法和布局借鉴国画和水墨画,采用民间剪纸、木刻、雕塑、首饰工艺等多种技法,虚实结合,疏密有致,苍劲古朴,酷似国画和水墨画,富有立体感。
什么是挑花?
挑花是我国民间传统刺绣工艺,它由于根据织物的经纬纹理,挑绣“十”字形状的针法而组成图案,所以又俗称十字花。其组成各种图案纹样,具有朴实、大方、耐用的特点,多用于手帕、服饰、枕套、床沿等处的装饰。另一种属于织绣,又称“挑织”或“十字花绣”。在布料或锦缎上依据经纬线组织,按照设计图案,用细密十字形挑织成花纹。这种花纹要计算经纬纱根数,用挑花钩针或小梭子顺次将一部分经纱挑起,而后把纬纱穿过经纱的开口,逐梭交织成花纹。喜庆婚嫁是民间挑花图案的传统题材。图案上,多是鲤鱼跳龙门、富贵满堂、麒麟送子等寓意吉祥的民间图案。我国挑花分布很广,主要有浙江、安徽、湖北(以黄梅、孝感为主)、湖南、四川、陕西、江苏、山东、北京、上海等地。北京和温州地区是我国挑花的重点地区。在少数民族中,挑花也非常流行。
糖人是怎么做的?
糖人又称“糖塑”,是一种以糖为主要原料制成各式人物的民间工艺品。流行于河北等地。原为祭祀供品,今用作观赏或食用。一般有两种制法:一种是以竹签为骨架,用吹、拉、扯、捏、压、挑、剪、搓等手法制作糖人;一种是用融好的麦芽糖汁注入模具,冷却后扣出即成,所以又叫“模扣糖人”。前者细致,后者浑厚。
紫砂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紫砂陶制作始于北宋时期,成熟于明代,迄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江苏宜兴是我国紫砂陶的主要产地之一。
紫砂陶的制作以产于宜兴的一种稀见的紫砂泥为原料,采用多达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以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雕塑(花器)、修光、陶刻装饰等独特工艺制成。紫砂陶色泽沉静、精巧美观,古雅宜人。成品以日用品为大宗,如酒坛、砂锅、花盆、茶具等。质地坚硬,价廉耐用。用此壶沏茶,不仅茶的质、味不易变化,色香味也能持久,且其味更香、更醇,并不失却原味,因而日益受到饮茶者的普遍欢迎。
什么是景泰蓝?
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又以蓝釉最为出色,所以被称为“景泰蓝”。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复杂,其制法为先做金属胎,叫“打胎”,所用金属或铜质,或金、银质;然后掐丝,构成图案;熔铸色料,习称“点蓝”;入火烧制,叫“烧蓝”;磨光;最后镀以金银。其中最复杂细致的是掐丝和点蓝技术。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景泰蓝的主要品种有:瓶、盘、碗、罐、烟具、台灯、奖杯等。景泰蓝造型优美,花纹细,色彩鲜艳,形成了深厚、庄重、华贵的独特风格,博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赏和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盛名。
巴林石雕有哪些特点?
巴林石雕因产于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而得名。主要原料为当地沐沦苏木雅马吐山出产的彩石,俗称“巴林石”。巴林石为腊石的一种,石质细腻润泽,色彩丰富,有红、黄、灰白、绿、褐诸种,并有名贵的鸡血石和冻石。这种工艺品的制作约始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期。成品以精美的工艺品为主,如山水盆景、人物动物、花草虫鱼、楼阁亭台等,也有日用品,如酒具、茶具、烟嘴等物。主要技术有细雕、镂空、抛光、上蜡等。所制成品精致生动、玲珑剔透、形象优美。代表作有“东北虎”、“玉兰花篮”、“群狮戏彩球”等,闻名中外。
什么是唐卡?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亦称“卷辐佛画”、“藏布画”,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内容多与藏传佛教有关,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也有少数历史传说题材。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北京等藏传佛教寺庙中。
唐卡多绘于布底之上,四周镶以锦缎的彩画;织锦和丝绣的较少。形制大小不一,一般为2~3尺,最大的长约30丈。唐卡依其使用的材质划分,大致可分为笔绘唐卡、刺绣唐卡、贴花唐卡、缂丝唐卡、织锦唐卡、版印唐卡等。
唐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史画结合,历史上的重大题材都可以在唐卡中得以描绘,从中可以看到藏族的历史风貌,亦为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绘画、神话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展出,从布达拉宫第九层楼垂至山脚。绘画善用对比性强烈的色彩,艳丽而逼真,具有独特的风格。
苏绣有哪些工艺特色?
苏绣历史悠久,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已经有刺绣的服饰了。宋代,由于宋徽宗的倡导,刺绣相当繁荣,宫廷在苏州专门设立了绣局。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明、清时期,是苏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在图案、针法、色彩、原料等方面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誉为“绣市”。
苏绣构图简练,主题突出,形象生动,意境深邃。在色彩上,文静而典雅,虽鲜明而不艳俗,虽淡雅而不单薄,给人以柔和、清秀之感。在技巧上,绣工精巧、细腻、擘线细如游丝,于细致处见功夫。
苏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如“白孔雀”、“金鱼”、“小猫”、“滕王阁”等。清代苏绣还出现了双面绣,能在一次刺绣过程中使绣品具有两面完美的刺绣效果,是刺绣中的精品。
香包是怎样一种饰物?
香包,古称香囊、佩帏、容臭。香包的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到了唐宋时期,香包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到清代,香包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而到了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
香包造型很多,有桃形、石榴形、鸡心形、腰子形、小老虎形等。香包有丝线锦缎制的,也有极少数镂金的,还有透雕玉质的。虽然香包的形制、佩挂方式及内填香料有所不同,但意义不外乎祛恶气、避邪秽。香包的产地众多,其中以庆阳香包最著名。
蜡染的工艺流程是怎样的?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即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带有“冰纹”的美丽的白花。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
制作蜡染前先把布料处理好,用白芨或魔芋煮成糨糊,将布料上浆,干后磨平备用。先在布上确定画的位置,作好纹样的整体构图。画蜡时,要将蜡放在小锅里用木炭细火烤溶,以铜刀沾蜡,在画布上画出纹样;将画好纹样的布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染。初染后,颜色较浅,需反复多次才能达到深蓝色,一次周期为5~6天。要想在同一图案中出现深浅两种颜色,可先染好浅蓝,待晾干后,在浅蓝部位以蜡封罩,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蓝;一幅蜡画画好后,要在高温水中煮沸脱蜡;将脱蜡后的画布置于水中漂洗,然后晾干便成蜡染成品。
纸织画是如何制作的?
纸织画是汉族民间工艺品,主要产于福建永春县及甘肃等地。制作精细,先在宣纸或皮纸上绘好图画,再用尖锐小刀将其裁成纤细的头尾不断的经线,另用空白宣纸裁成细条纬线,然后放在特制的织纸机上经纬交穿,织成各种画面,最后装裱而成。纸织画常作为装饰厅堂及喜庆吉日、祝寿贺婚时馈赠亲人的珍贵礼品。画面纸痕纵横,井然有序,经纬显现,淡雅清新,朦胧含蓄,神秘高雅,像覆上薄纱的绘画,韵味独特,使观者望而神怡。
壮锦的织法是怎样的?
壮锦,也叫“僮锦”。壮族传统手工艺织品。流行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地。其织法是:以棉纱为经,丝线为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用红、蓝、青、绿、黑等色,经纬交错而织成彩色绚丽、纹样精美的织品。传统纹样有水波纹、方格纹、云纹及花、鸟、兽纹,及由多种纹样组合而成的图案,还有复杂的图案,如万字夹梅、狮子滚球、团龙双凤、丹凤朝阳、双龙戏珠、鱼跃龙门、粮棉丰收等,具有寓意深刻、色彩绚丽、造型别致、典雅新颖、织工精巧、结实耐用等特色。民间以此作为幸福的象征,婚嫁、生育时互相赠送。
抽纱的方法是什么?
抽纱是刺绣的一种。产于广东潮汕等地。始于唐贞观年间。明、清时受上海顾绣和湖南湘绣的影响,逐渐发展为具有特殊风格的刺绣工艺。
抽纱的方法是将布料的一部分纱线挑断、抽掉,用针与彩线在稀疏纱线上扎出网状花纹。分凸绣与平绣。针法大致有,(1)抽通:对丝、拼花、串纱、缝目、扎目、花窗、人字边、老花等;(2)钩织:网扣、打丁边、通花等;(3)刺绣:平绣、掺针绣、垫绣、托地绣、十字花绣等;(4)补布:贴补、挑补、绞补、折补等。产品有台布、窗帘、枕套、手巾、手帕等18类。
中国结有着怎样的寓意?
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中国结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行、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顺风”等组配,都表达了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节日祝愿的佳作。
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的绳结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同时还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十分神圣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同时“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
何为“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被誉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
湖笔的发源地在浙江吴兴的善琏村,吴兴旧属湖州府,所以称为“湖笔”。相传秦大将军蒙恬发明了毛笔,他曾在善琏村住过,被当地人奉为“笔祖”,还修建了纪念他的“蒙公祠”。这个时期,湖州成了全国的制笔中心,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等一大批制笔名师。随后,湖笔的制作工艺开始向外流传,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湖笔笔庄。
徽墨的特点是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唐末,易州的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墨手艺极高。南唐后主李煜酷爱做诗绘画,安徽知府便选了两块奚墨进献给朝廷。李后主一试,果然不沾不涩,不滞不滑,乌亮光泽,而且芳香四溢。李后主不禁赞不绝口,当即召奚廷珪入宫,赐姓李,世为墨官,又加封“奚墨”为“徽墨”,从此“李墨之名天下闻”。自宋代起,徽州(北宋末年歙州改为徽州)便成为全国的制墨中心,并涌现了许多制墨名家高手,如宋代的潘谷、明代的程君房、清代的胡文开等。
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按吸水性能可分为生熟两种,生宣吸水性强,宜作写意画,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甚吸水,宜作工笔。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收藏,因此有“纸寿千年”之说。
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斧柯山。端砚的石材质地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剥板、锯磨、设计、雕刻、配盒等多种工序。
脱胎漆器是如何制作的?
脱胎漆器是一种制法独特的漆器工艺。脱胎法始于西汉,谓之“夹紵”法。脱胎漆器始于清乾隆年间。制作时,以木或泥为胎,用漆将数层布裱于胎上,脱去原胎后即成,故名脱胎。脱胎后,再经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十几道工序,才制成精美的脱胎漆器。脱胎漆器具有质地轻巧、坚实牢固、耐温、耐酸碱腐蚀,不变形、不开裂,色泽经久不褪,装饰精美,或似翡翠,或似青铜,或似唐三彩。脱胎漆器主要产于福建福州。福州脱胎漆器远销海外。
什么是草编?
草编又称“草制品”、“草编工艺品”,是运用各种草类植物加工编成的工艺品。草编起源很早,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的苇编席子。草编所用原料广泛,最主要的有麦秸草、玉米皮、琅琊草、马拌草、三棱草、稻草、麻、山箭草等,树木枝条习惯上也列为草编原料,如柳条、腊条、桑条、槐条、荆条等等。这些原料经加工处理,采用多种编织、装饰技法,编成各种日用品、装饰品。产品主要有篮、篓、箱、盒、盘、垫、扇、帽、鞋、茶杯套、炊具、玩具、屏风、地毯、门帘等。
草编因地域不同,材料有别,编织风格也千差万别。山东、河南、河北、天津等省市,主要利用玉米皮、麦秆和野生草等,编织各种实用工艺品。广东的咸水草编制品,特别是花席,图案美观、便于携带,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广西的芒箕草编具有独特的天然色泽。其他还有上海、浙江的黄草编,山东的琅琊草编,黑龙江的靰鞡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福建的马蔺草编和龙舌草编以及台湾的草席等,都颇负盛名,各具特色。
东阳木雕有何特色?
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约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了繁荣鼎盛,号称“木雕之乡”,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
东阳木雕选材要求木质坚韧、质地细腻、木色纯洁,现在使用的木材主要有椴木、东北松、白杨木、白桃木、紫檀木、花梨木、黄杨木等。东阳木雕的基本雕刻技法是平面浮雕,是一种装饰性浮雕。按雕刻深度可细分为阴雕、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拉)空雕、镂空雕、高浮雕乃至多层叠雕等。东阳木雕技法高超,图案优美、结构精巧。在构图技巧上采用散点透视、线面结合、适当保留平面的方法,以构图饱满、层次丰富见长。同时,东阳木雕十分强调平面装饰,从框架结构到边线纹饰处理,处处洋溢着一种装饰美。
东阳木雕也分大、中、小三种形式:大型的主要运用于庙宇、厅楼、舞台顶、门窗、梁柱和牛腿(建筑上的替木,当地人称之为“牛腿”)等;中型的主要是床、柜、橱、桌椅、箱凳、屏风等明面的刻制;小型的大多是文玩和陈设品,有盆、盒、挂屏、文房用具,也有圆雕的人物、花鸟、动物等。
东阳竹编有哪些特点?
东阳竹编是浙江传统名产。其历史悠久,宋代已有。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再编结而成。现在,东阳竹编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已发展有21大类、3000多种花色。技艺也由本色编织发展到用染色、抽筋、编织等手法相结合。产品以日用品为主,有盘、盒、包、箱、瓶、罐、家具等20多种。最能代表东阳竹编技艺水平的是老艺人马宣华编制的大型作品“香炉阁”,高达1.5米,由底座、三足鼎、香炉、塔层、金钟、葫芦、双龙盘绕等八部分组成,运用30多种编织图案和工艺技法,并辅以竹雕、镂雕、漂白、烫金、印花等技法,被人们誉为“当代东阳工艺竹编的精华”而选送到国内外展出,深受赞誉。
玉器是如何制作的?
玉器又称“玉雕”,是用玉石琢成的器物。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简单的玉工具制作,至商代安阳期,逐渐成熟。汉代以后,品种丰富多样,至明清两代其制品已经极为精致。玉器的制作方法是:除极少数用硬质石类和金属刻划而成外,一般用砂水磨研。利用玉上固有不同色彩,还可琢出各种花纹,称之“巧作”。原料为各种玉石,如石质坚硬的白玉、碧玉、黄玉、翡翠;色泽艳丽的玛瑙、珊瑚、松石、芙蓉石;莹洁明亮的水晶、茶晶、绿晶;名贵稀有的猫儿眼、钻石、蓝红宝石等。玉器的主要技法有嵌丝、浮雕、圆雕、镂雕、沉雕、刻线等。莫不因材施艺,巧妙构思,精磨细雕。产品种类繁多,有日用器皿,亦有供观赏的工艺品,皆晶莹剔透、雅致动人。
明代家具有哪些特点?
明代家具也被称为“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用紫檀木、花梨木等材质制作的硬木家具。明代家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造型优美。它讲究稳定中求轻巧,简朴中显情趣,线型的圆畅中含转折变化。家具整体的尺度及各部分的比例都十分讲究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统一。造型不以华丽取胜,不滥加装饰。
明代家具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选材考究。明代家具多用紫檀、花梨、红木、杞梓、铁梨等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木材制成。
明代家具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制造精细。明代家具在结构上讲究方圆、粗细、厚薄的对比统一,多种构件之间的连接,达到了拼接无缝,坚固平整,轮廓线流畅自然。家具表面都经过打磨,擦上透明的蜡,达到光洁、滑净的效果,充分显示出珍贵木料的天然之美。
什么是竹雕?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也有的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术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龙泉宝剑有哪些特色?
龙泉宝剑是中华古兵器的代表,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并以龙渊为地名,由此传下技艺。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以“泉”代“渊”,龙渊改称龙泉,现在的浙江龙泉即以出产宝剑而闻名。
浙江省龙泉县生产的名剑,亦名“七星剑”。以全钢为原料,经锻造及热处理,令普通中碳钢具有弹簧钢的特性。制作时要经过炼、锻、铲、锤、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坚韧锋利,能斩铜削铁而不卷刃,刚柔并寓。能曲能伸,坚而不脆,手工精磨,寒光逼人。剑身刻有七星、龙凤等纹饰,雕工精细,风格古朴。式样有长锋剑(单剑、双剑)、短剑、手杖剑等多种。
§§第九章 民间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