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26

第26章 谚语

民间有怎样的谚语来确定立春的日期?

立春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这一天预示着一年农事的开始。关于立春确切日期的确定,民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春打六九头”的谚语,就是说立春日在冬至后的第六个九天。冬至是一九的开始,中间经过小寒,大寒三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正好45天。从一九到五九结束,也是45天。所以立春这天一般是六九的开始。不过不是绝对的,也有“春打五九尾”的时候。民谚只是为了便于记忆,才说“春打六九头”的。

“二月十八,马和尚过江”说的是怎样的天气情况?

江苏无锡常武有民谚:“二月十八,马和尚过江。”这是当地的气象谚语。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前后,在春暖以后必有一次最后的“冷信”、“冷风暴”。常武一带人们希望这一天刮东南风(天气和润),送“马和尚过江”,那么这一年一定会收成丰盛、人口平安;如果刮西北风(天气冷湿),“马和尚”就过不了江,天灾人祸就会降临江南。

至于“马和尚”是什么来历已无从查考,总之这是无锡人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只有在二月十八过后才能迎来阳光明媚的天气。

“惊蛰闻雷米似泥”是说惊蛰日下雨,秋天就会丰收吗?

惊蛰一般在农历正月底或二月初,是一个关键性的气象日。民谚:“惊蛰闻雷米似泥”是说惊蛰日交节响雷,这一年就会大丰收,以至于粮食太多,价贱如泥。因此,人们都期望这一天有雷雨。如果惊蛰以前就响雷了,那就会久雨不停,这一年就不会丰收。

为什么说“宁可欠人钱,不可欠人年”?

“宁可欠人钱,不可欠人年”说的是旧时拜年习俗。旧时民间特别注重年节拜贺,除亲朋好友之外,往往有点关系者甚或无多关系者都要相互拜贺。而且这种拜贺往往不只在大年初一即新年第一天后数日,而是要持续到十五以后,甚至要持续到二月二、三月三。俗语有“拜年拜到三月三”。民俗以为“礼多人不怪”,因此不论相识与否,新年相遇即拜;又以为“不可欠人年”,即便是挨到三月三也必须补贺。

“端午接人,中元接鬼”说的是怎样的节日习俗?

“端阳接人,中元接鬼”说的是端午节和中元节的民间习俗。旧时民间端午节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躲端午,因此说“端午接人”;七月十五中元节时,则要烧拜祭奠,接祖先的亡魂回家,所以说“中元接鬼”。

农历五月十三为何被称为“雨节”?

民间称农历五月十三日为雨节,认为这一天必定打雷、下雨,民谚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如果这一天不下雨,就向关帝祈雨,天上必定会大降甘霖。传说五月十三这天是关公老爷磨刀赴会的日子。雷声就是关帝的磨刀声,雨就是关帝的磨刀雨。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里头吃鸡蛋”是怎样的食俗?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天气,人们的体力消耗很大,而且因为天热,偏爱吃冷的东西,伤胃。所以,在三伏期间注意饮食,吃肉、蛋、面等以滋补身体。称为“贴伏膘”。在汉代,朝廷在伏天赐肉,《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诏赐从官肉。”民间亦如此:“初伏日,富家咸杀鸡煮肉,合家大嚼,谓伏日食物较平时格外滋补也。”民间更有谚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里头吃鸡蛋。”

“睁眼秋,收又收;闭眼秋,丢又丢”是什么意思?

“睁眼秋”指的是立秋这个节气交在白天;如果立秋交在晚上,则称“闭眼秋”。民间俗信睁眼秋兆丰收,闭眼秋主歉。谚语有“睁眼秋,收又收;闭眼秋,丢又丢。”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怎么回事?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民间总结出来的天气谚语。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有雨雪的天气。也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说法。

为什么在农历九月初九会有“蚊蚋叮石臼”的现象?

重阳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天气变冷,蚊蚋等开始躲藏,不再叮人,但也不至于“叮石臼”。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旧时农家石臼有关。旧时农家的石臼一般都放在门口屋檐下。入秋以后,白天与夜晚温差变得很大。白天由于太阳光的照射,石臼的外壁变得很热,已经感到寒气威胁的蚊子等飞虫,便纷纷叮在石臼壁上取暖。但一到夜里,石臼很快变冷。第二天早上就会发现石臼上密密麻麻叮满垂死的蚊蚋,用手去拂,它们也纹丝不能动弹。所以说“九月九,蚊蚋叮石臼。”

“冷在三九”说的是农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吗?

冷在三九是形容农历年中最冷时候之谚语。农历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个段落,每段九天,称为“冬九九”。“三九”即为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第19至27天,大约在农历的春节前后,这是我国各地冬季最冷的时期,故有“冷在三九”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