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19

第19章 民间行旅

北京名称的由来怎样?

北京最早称“蓟”。“蓟城”一词见于2000多年以前的文献中。唐朝时,蓟城又称幽州。辽朝时,辽朝统治者占领了幽州,改称为燕京。金朝正式在燕京建都,改名中都,也称为中京。元朝建立了版图辽阔的大帝国,并把首都迁到北京,在这里重新营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市,称大都城。明朝初年,元大都改称北平府。后来把北平改为北京。从这时起,北京这个名称才正式出现。明成祖迁都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后又改京师为北京。清朝建都北京,沿袭了过去的名称。1930年国民党政府把北平特别市改为北平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北京的名称。

天津名称的由来怎样?

天津原始的名称为“直沽塞”。1361年改称“海津镇”,为“海滨渡津”之意,同时,又称“津门”、“津沽”、“沽上”。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曾巡视海河西岸,对这个地方很赞赏,提出要起个好名字。有个大臣曾提议起名为“天津”,不久,朱棣称帝,他便采纳了这位大臣的建议,把“海津镇”改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渡”。永乐二年(1404年),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清朝把卫改为州,又设天津县。1928年天津被划为特别市,1930年又改为天津市,沿用至今。

上海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

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事渔猎。关于上海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民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时,开始设上海镇。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上海一跃成为“东南名城”。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成立上海特别市市政府。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

重庆这一地名的由来怎样?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巴”是此地最早的名称。秦统一中国后,在此设置巴郡。汉朝时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朝时又因其靠近嘉陵江,嘉陵江古称渝水,故又改称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时,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认为渝州含义不好,于是下令改为恭州。意思是想让这里的人以后都恭恭敬敬地顺从赵家的统治。1190年,因南宋光宗正月先封恭王,二月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这就是重庆地名的由来。辛亥革命后,1924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重庆正式设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并于同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1949年重庆解放后,为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驻地,属西南行政委员会管辖;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简称“渝”。

河北省名称由来怎样?

河北省因在黄河以北而得名。“河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职方》中“河北之地”的记载。那时的“河北”,大抵包括今河北省中、南部广大地区和今山东省东北隅、河南省北部小部分地区。

唐代时,根据“山河形便”的命名原则,在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设河北道,这是河北作为大政区名称的开始,沿袭到宋、金两朝。清代称直隶省,1928年改名河北省。1949年新中国成立,沿用“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因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称今河北省境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山西省名称由来怎样?

山西省因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从唐朝开始,在全国设立十五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山西设立河东道,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太原任“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宋朝设立路制,山西叫做河东路。元代称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后来推行行省制,叫做行中书省,山西行省由此得名。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初改置山西省,沿袭至今。省境内春秋时为晋国地,故简称“晋”。

你知道内蒙古自治区名称的由来吗?

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始见于唐代记载。在唐代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的所有盟旗牧场。1949年12月2日,中央政府决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6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简称“内蒙古”。

辽宁省名称的由来怎样?

辽宁省地处辽河流域,自战国至明代,都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用“辽”字作为政区名。1928年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简称辽。据我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为冀、青二州之城,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设置郡县,在辽宁地区设置辽东、辽西、左北平郡。两汉、三国时隶属幽州。唐代属河北道;辽时设置为东京道、中京道;金代为东京路、北京路;元代设置辽阳行省;明代为辽东都司;清朝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年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时复改奉天省,1945年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你知道吉林省名称的由来吗?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吉林”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

唐代时曾建渤海国于东部山区,属东北民族地。宋代时又建金国(女真)。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明以后满族经济活动则有畜牧、采集、狩猎、捕鱼及农业等多种生产。清初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简称吉林,为吉林将军驻地。其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省境中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域。清末光绪时(1907年)将吉林将军驻地建为吉林省,省会设在吉林,辖区跨今吉、黑两省大部分地区,下设吉长、滨江(哈尔滨)、依兰(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黑龙江省因何而得名?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全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辽史》,因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清初(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黑龙江设省,废黑龙江将军。从此一直称黑龙江省。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设黑龙江和松江两省,1954年两省合并,正式称为黑龙江省。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

江苏省名称的由来怎样?

江苏以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为名。春秋时期,江苏分属吴、宋等国。战国时为楚、越、齐国的一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属九江、会稽等郡。西汉时分属徐州郡和扬州郡。三国时,苏南属吴,苏北归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宋代属江南东路的一部分。元朝时,苏北属河南省,苏南属江浙省。明朝,建应天府,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江苏之名始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1953年1月,两署一市合并,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你知道浙江省名称的由来吗?

浙江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钱塘江流盘回曲折而得名。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西汉时浙江分属会稽、丹阳郡;东汉时分属会稽、吴、丹阳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隋朝时属扬州刺史部。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鏐建立吴越国。宋代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朝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属江浙行中书省;明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得名的开始;清朝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省名沿用至今。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

安徽省名称的由来怎样?

安徽省以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为名。清顺治初改设安徽巡抚,安徽之名始于此。清代建省后因省会在安庆府,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另一说是认为因境内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两个行政公署。1952年又重新合并。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的婺源县划归江西,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福建省名称的由来怎样?

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始有“福建”一词。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因取五州的首次二州而得名的。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1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元代时设福建行省。明代时建为福建省。光绪十二年(1886年)单独设省。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福建古时为闽越族居地,因而简称闽。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江西省名称是怎么来的?

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向东北流,在隋唐以前,习惯称自此以下的长江以北、淮水以南的地区为江西。唐开元时将原江南道的西部分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始为政区名称。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设置江南西路、江南东路。元朝设江西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明朝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的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制。因有赣江纵贯全境,故简称“赣”。

山东省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

“山东”一名,在历史上出现很早。

战国时,秦据关中,即称崤函以东的六国为关东或山东。秦汉时代指崤山以东为山东。唐时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宋在开封以东地区设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金代建都中都(今北京市),开封已不是京都,因改京东东、西路为山东东、西路,其中山东东路辖区相当于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至此,“山东”一名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洪武九年(1376年)移至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政使司。直到清代,始将山东政区的名称正式定为山东省,此后一直沿袭不变。又因山东省境在春秋时为鲁国地,故又称“齐鲁”。简称“鲁”。

河南省名称的由来怎样?

河南因在黄河以南而得名。在战国时还是一个地区名。西汉时期被设为河南郡,是河南得名的开始。唐代时全国划分为十道,即以当时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为河南道,河南始为大政区名称。元代称河南行中书省,明代始称河南省,后来改为河南布政司,清代改称河南省。1949年新中国成立,沿用“河南省”省名。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你知道湖北因何而得名吗?

湖北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秦朝设置鄂县,属南郡。其领域西北界长江、东抵江西、南接湖南。汉为鄂县,属江夏郡。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代时以洞庭湖以北至于荆山,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自此得名。元代设江南湖北道。明代属湖广省,后改为湖广布政使司。清代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湖北因清代时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简称“鄂”。

你知道湖南省名称的由来吗?

湖南省因在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周朝时期湖南是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纳入楚国版图。秦朝在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西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在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西晋时,湖南分属荆州、广州。东晋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唐代设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代时以湖南地区设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置湖南省。湖南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你知道广东省地名的来历吗?

在秦朝以前,广东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称为百越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建郡,广东属南海郡。汉初赵佗据岭南三郡称南越国,建都番禺,即今广州。广东成为南越国政权的中心地带。三国时,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广东地区,置为广州。隋文帝在位时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唐贞观元年(627年)设置岭南道。乾元元年(758年),改设岭南节度使,仅辖今广东地区。咸通三年(862年)岭南分东、西二道,今广东属岭南东道。五代时称今广东、广西地区为广南。北宋初建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后简称广南东路为广东路,明初建广东省。清为广东省,受两广总督管辖。后人称两广为两粤,称广东为粤东,故广东省简称“粤”。

“广西”名称的由来怎样?

广西唐属岭南道;五代时,广东、广西属于一个地区,叫做广南;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这一名称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初建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1958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秦时置桂林郡于此,而且广西自宋至清治所都在桂州即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海南省名称的由来怎样?

海南省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之一,有关它的名称,《史记》中曾经记载:“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但这里“并海南”,还只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指船沿着渤海向南航行。到隋唐时期,海南逐渐演变成为地域名称。因境内“土石俱白如玉而润”被称之琼山。之后,海南的名字与“琼”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琼州、琼管、琼莞、琼台、琼崖、琼瑶、琼岛之称。宋朝时,“海南”才开始明确指代今天的海南岛。直到20世纪80年代,海南岛从广东省分离出来,单独建省,海南才正式成为省级区划名称。

你知道四川名称的由来吗?

四川简称川,因宋朝时称“川峡四路”简化而得名。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是中国内陆腹地省份之一。秦攻占蜀国后,设蜀、汉中两郡。西汉末,公孙述占据益州,国号“成家”,建都成都。汉属益州。唐朝大部分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代以今四川大渡河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朝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新中国成立初期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境内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贵州省名称的由来怎样?

贵州以贵山得名。宋代记载把唐设置的矩州写成贵州,元初正式改名为贵州。以后的行政建制即以治所所在的“贵州”二字为名。明永乐年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辖。至此,贵州延续至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又因省境在唐代属黔中道,故简称“黔”。

云南省名称由来怎样?

云南最初只是汉代的一个县名,即云南县。关于云南之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彩云南现”一说。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今风仪一带,派人追踪彩云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云南”。以后,云南名称就沿用为政区名。元代建为云南行省,明时设云南布政使司,清朝为云南省。另外,有一种说法为因云南之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又因为省会昆明附近一带在古代曾是滇国的地方,故简称“滇”。

你知道“西藏”名称的由来吗?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斯”一作“思”),隶属于中央的宣政院,“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清代初,因其地在中国西部,遂称西藏。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钦定西藏章程》公布,西藏正式成为政区名称。辛亥革命后称为西藏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单字简称为“藏”。

陕西省名称的由来怎样?

“陕”作为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商代,历史上著名的夏商征战即发生在这里。“陕西”这一称呼起于西周。周成王时将王畿千里之地(西起泾渭平原,东抵伊洛流域)以陕陌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以东为“陕东”,陕陌以西为“陕西”。唐代设置陕西节度使,这是陕西作为政区名的开始。元代设陕西行中书省。明代设陕西布政使司。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称陕西省。自元代设行省起,陕西的省治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取全称中“陕”字作为简称。又因春秋战国时陕西为秦国地,故亦简称“秦”。

你知道甘肃省名称的由来吗?

甘肃省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在其境内以甘(今张掖)、肃(今酒泉)二州设置甘肃监军司(监军司与府、州同属二级政区)。元代时改设甘肃行省,甘肃作为省名始此。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省名相沿至今。简称“甘”。又因省境在陇山之西,旧时别称陇西或陇右,故又简称“陇”。

青海省因何而得名?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腹地,以境内青海湖而得名。青海之名始见于《水经注》。青海古有西海、迁海等名称。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清雍正年间设西宁办事大臣,因管辖青海地区,故习惯上又称青海办事大臣,是为政区名的开始。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简称“青”。

“宁夏”这一地名的来历怎样?

5世纪初,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唐属关内道;宋代,党项族拓跋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立西夏王朝。13世纪中叶元代以西夏故地,设置西夏中兴行省,旋又取夏地安宁之意,改称宁夏行省,宁夏得名始于此。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撤销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新疆”地名的来历怎样?

“新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它位于我国西北部,辖5个自治州、8个地区和两个市,共85个县(其中6个县为自治县),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行政区。其东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壤,东部、南部分别与甘肃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相邻。那么,“新疆”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西汉时新疆称为“西域”。西域指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的西汉中央政府的西部版图,即中华民族的西部疆域。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清朝政府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驱逐了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和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采纳了钦差左宗棠“他族逼处,故土新归”的意见,即将西域这片自古就属于中国的疆土从沙皇俄国和阿古柏的控制下收复归来。将“西域”改称“新疆”,赋予它驱逐外国侵略者,收复失地的纪念意义。但这只是地域名称变更,并不存在地理上的“新的边疆”的概念。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你知道“香港”一名的由来吗?

关于“香港”一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

一说香港名称来自“香姑”。香姑是传说中的女海盗,盘踞香港岛,后该岛被称为香姑岛,简称“香岛”,后来演变成香港。

另一说来自“香江”。据说早年岛上有一溪水自山间流出入海,水质甘香清甜,为附近居民与过往船只供应淡水,称为“香江”。由香江出海的港口也就称为“香港”。

还有一说香港之名源于“红香炉”。传说很久以前从海上飘来一个红香炉,泊于天后庙前,居民以为天后显圣,便把红香炉供奉在庙中。岛上有个山也称为红香炉山。后来把这地方叫做“红香炉港”,简称“香港”。

另外,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香港在明代至清初盛产香木,名叫莞香。种香及制香盛行一时,不少人以此为生。产品先运往九龙的香涉头,然后运到石排湾,再运往广州乃至江浙一带。运香木的海湾被称作香港。以后香木种植业衰落,而香港这个地名一直被流传下来。简称“港”。

“澳门”是如何得名的?

在澳门有一个妈阁庙。妈阁庙原称妈祖阁(“妈祖”即福建话“母亲”的意思),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庙内供奉着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宋朝莆田人。传说她自幼聪颖,得老道秘传法术,能通神,经常在海上搭救遇难的船只,“升天”后仍屡次在海上显灵。人们感其恩德,尊为护航海神。历代王朝也多次封谥,明朝时晋封其为“天后”。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从妈阁庙附近登陆后,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当地人以为问的是妈祖阁,便回答说“妈阁”。葡萄牙人则误以为“妈阁”是这里的地名,于是称之为Macau,译成中文叫“澳门”。这一“历史性误会”叫出来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台湾”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在秦朝时被称为夷州、蓬莱,三国时期称为琉球。据史籍记载,隋朝时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了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明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时,在太平洋遇到风暴,被吹到台湾岛,当时郑和认为此岛在大陆之东,又未开化,便称其为东番。明朝时,还曾称此岛为鸡笼山,这是因岛中有一山,状似鸡笼,山名因此便成了岛的代称。

由此可见,明朝之前台湾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台湾”这一名称。但对此名的由来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明朝时,大批移民来到这里,给这个岛起了个名字叫“台员”。闽南话“员”与“湾”是同音字,“台员”即“台湾”。另一说是,明代台湾岛上的平安(今安南西安平镇)有一大海湾,附近有村庄名大湾,大湾附近的土著称台窝湾族,这个民族最早与大陆汉人交往。汉人遂以该族名称其地名,并将台窝湾简称为“台湾”。

你知道道路的由来吗?

道路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亦指两地之间的通道,包括陆地的和水上的。相传,黄帝“命竖亥通道路”。因为史前先民作战和生活的需要,出现了“道路”,名称也由此而定。帝尧时,路名“康衢”。西周时,路按等级分别命名,“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仅走牛马的田间小路。秦汉以后历朝,路名“驰道”或“驿道”。元称“大道”。清称“官路”和“大路”。道路建筑也由来已久,在英格兰桑默赛特萨维克附近发现的史维特路遗迹,大约筑于公元前40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车道。公元前3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都已筑有道路。

我国车辆“靠右行”的规定最早始于何时?

我国车辆靠右行驶早在唐朝已经施行,制定这项规则的是唐朝初年的大臣马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道路交通受到了英、日等国的影响,汽车及各种人力车、畜力车又较长时期地实行了靠左行驶。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式汽车大量进口,其方向盘及灯光安置,均适用于美国车辆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如要适用于中国当时靠左行驶的交通规则,必须花很多钱进行车辆改装,因此,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决定自1946年元月1日零时起,全国一律实行车辆靠右行驶。自此中国的车辆又开始实行靠右行驶。

折柳相别是怎样的一种习俗?

折柳相别是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西汉、唐两代,都城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官员商旅去关东各地及地方官员、外国使臣进入长安,都必须路经灞桥。灞桥一带,绿柳成荫,景色宜人,自汉以来,送行者皆至此桥,折柳与行人赠别。“折柳”寓含和体现了生命常在、路途平安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期望离去的人们能够吉祥如意,早归故里。又因“柳”与“留”字音相谐,取眷恋不舍、殷勤挽留之义。

“折柳”送别还有一种说法:古人把柳树看作辟邪驱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古人还将春天柳树的嫩叶贴于鬓角,称之为“柳叶符”,具有邪不近身、祟不敢扰的功能,出门之后鬼魅见了望而生畏,统统避开,可以确保一路平安。所以,通过“折柳”道离别之情,说离别之痛,诉相思之苦,发平安之愿成为重要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第六章 生产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