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17

第17章 民间服饰

古人御寒的服装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礼记·礼运》关于衣服演化的记载表明:当世界处于冰河时期或当冬季来临时,在麻、丝织物还未出现之前,人们会用鸟兽的羽毛和皮毛来御寒护体,这便是人们最早的衣服。但那时的兽皮还是没有经过人工裁剪缝拼的原始兽皮。进入母系社会,开始有丝麻衣服和纺织物;后来,又有了丝绸、葛、绢等布料和毛织物。在北方,裘皮是一种过冬的良好服装。封建贵族选用紫貂、银鼠、海龙、白狐、玄狐等珍贵裘皮为冬季服装,既美观大方又漂亮,还能衬托贵族气质;平民百姓则选用羊皮过冬。自元代起,棉花在中国已普遍种植,并成为人们的主要服装用料,而且在近代,人们穿的棉衣也是棉花做的。由此可见,古人御寒的服装经历了从兽皮到裘皮,再到棉衣的过程。

“唐装”是唐朝人的服装吗?

现在流行的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着装。那么,为什么称作“唐装”呢?“唐装”这一称谓源于海外。唐代盛期,声誉远及海外,因此以后海外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在美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的华人居住区,都被称为“唐人街”,所以外国人把住在唐人街的华人穿的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称为“唐装”。

那么,唐朝服装的主要样式是什么呢?“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唐代的男子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场合时偶尔穿一穿,如祭天地、宗庙等活动。日常生活中“幞头袍衫”是最普遍的打扮。袍服的款式各个时期都有所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早期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对域外的民族来说,则不太适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随着南北风俗习惯的相互渗透,这种紧身、窄袖的袍服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现在流行的唐装虽然是清人的主要装束,但是把“唐朝”与“清装”结合在一起,正说明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山装的得名与孙中山先生有关吗?

中山装是我国服装的一种。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关于中山装的由来有如下史实:

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他主张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协助孙中山先生裁制这种服装的助手是广东人黄隆生。黄隆生原来在河内开设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黄隆生获悉这位顾客就是革命领袖中山先生,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并协助制成了第一套革新的服装。这种服装因孙中山先生提倡而被称为“中山装”。

据说,中山装的款式有所寓意。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表示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处的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其严谨治国的理念。

你知道旗袍名称的由来吗?

旗袍是妇女穿的一种紧身长袍,是我国满族旗人妇女最早穿着的长袍子。满族人亦称八旗人或正旗人,旗人的衣着称旗装,妇女穿的袍子即称“旗袍”。这种服装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颇具民族特色。因穿旗袍可体现女子的体形之美,故满族人入关后,旗袍就受到汉族妇女的喜爱。最早穿旗袍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五旗共和,旗袍亦被定为妇女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并开始改革式样。20世纪40年代后,旗袍被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之更加轻便、适体。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旗袍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现在的旗袍,式样色料愈加丰富多彩。有的也与裙子、马甲等其他服装样式组配或融合,更富有现代气息。

马褂的得名与马有何关系?

起初,马褂的确与马有关,由于穿在袍服的外面,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便于骑马,故称“马褂”。在满人入关时,马褂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康熙雍正年间,马褂开始流行,士庶都可穿着。后来,马褂演变为礼仪性的服装,不论身份,将马褂套在长袍之外可以显衬文雅大方的气质。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没有右襟,便于行动。但较为常用的还是大襟马褂和对襟马褂。大襟马褂将衣襟开在右边,对襟马褂则开在中间,均可替代外褂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又称“长袖马褂”。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不能随便穿戴。据说,随皇帝“巡幸”的侍卫、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的人以及建有功勋的人,才能有此殊荣。

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有何讲究?

回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其服饰由于地域、性别、教派之差异,构成了不同的风貌和特色。回族妇女,有戴盖头的习俗。盖头颜色因年龄不同而各异:结婚前为绿色,结婚后为黑色,老年为白色。老年妇女的盖头较长,少女和少妇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还绣有花边和图案。西北回族人民称盖头为“古古”,用丝织品或棉织品做成,从头上套下,披在肩上,两耳盖在里面,颏下扣扣,只有面部外露。哲合林耶派妇女头上爱顶块白布,西道常妇女头上爱顶块毛巾。有些地方则戴发网或蒙上一块棕、白二色的大头巾。年轻妇女头扎红、绿色丝绸头巾,脚穿绣花鞋,并爱戴手镯、项链、耳环和戒指。男女外出必须戴帽和头巾,严禁露顶。

满族人的发式有何特点?

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顶上留辫,四周剃去,脚穿布靴或皮靴;女子穿宽大直通旗袍,不缠脚,脚穿绣花马蹄底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年轻姑娘,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其中“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分外端庄、文雅。满族妇女如此重视发式发饰,又不缠足,所以有“金头天足”之称。

明代老百姓穿的衣服有哪些款式?

明代,一般妇女穿水田衣,它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衣服,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这种衣服制作工序简单,选料无限制,款式新颖别致,且易于劳作和做家务,具有其他服饰无法具备的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一般劳动男子身穿短衣折裤,举人、贡生、监生等读书人穿袍衫,有的在外衣内穿裙,也有人穿“盘领”衣服,只是不敢着官色,只穿青、黑色,并在领上用白绫布相衬,用来区别官民。头戴小帽、网巾或方巾,后来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寓意为国家安定和睦,六方统一。这种小帽得到了皇帝的推广,而且戴起来很方便,很快就流行起来。据史书记载,崇祯末年,崇祯皇帝命令太子、王子穿棉袄、紫色布袷衣,白布裤、戴皂布巾,打扮成百姓的样子混出城去,可见当时最流行的民间服饰就是这样了。

“鞋拔子”是怎样的一种物品?

“鞋拔子”是人们日常生活里用以提鞋的一种小物件,也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民间艺术品。

用“鞋拔子”提鞋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功能在于用其“一角扶摇力”,帮助人们使脚轻松顺利入鞋。“鞋拔子”除了作为“提鞋的物件”之外,民间还将其作为民俗器物,制成妙趣横生的民俗工艺品,颇具观赏价值。如今不乏象牙、牛角、玛瑙、水晶、金银、红木等贵重材质制作而成的“鞋拔子”,且大都雕刻精细、造型精美,在各类艺术品中独具特色,别有洞天。还有的“鞋拔子”顶处雕刻成鹿首、佛首或是孔雀形状,寓意着吉祥如意。

“鞋拔子”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一方面在于它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是民俗心理因素的作用。“鞋”与“和谐”之“谐”、“邪恶”之“邪”谐音,“驱邪、镇邪、祛邪”心理,是造就“鞋拔子”成为一种民俗吉祥物和民俗艺术品的最主要动因。

民间儿童服饰为什么盛行虎头鞋、狗头帽?

在民间儿童服饰中,虎头鞋是小儿鞋式样之一。小儿周岁或生日时,父母给他穿上新做的虎头鞋。虎头鞋用黄布精心制成,鞋头上绣上虎头,虎头上有一“王”字。民俗以为老虎为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避邪壮胆,富贵长寿。还有“狗头帽”,戴在头上,也威风凛凛,与小儿稚嫩的脸庞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将帽子做成狗头形状,高高支起的耳朵,两只乌黑有神的大眼睛,显得既机敏又威风。民间关于婴儿戴狗头帽,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传说,有一家人生了一个孩子,刚生下来就断了气,父亲把他抱到乱坟岗扔了。但到第二天,这家的大黑狗却把哇哇啼哭的婴儿叼了回来。这家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遂命其名为“狗保”,以纪念狗的功劳。原来婴儿只是岔了气,狗守了他一夜,又缓过气来了。

这些动物图案的鞋和帽子,不论是老虎、狮子样式的,还是狗、兔子、小老鼠样式的,都做得很庞大,像面具一样罩在儿童的头部,正面只留下眼、鼻子和嘴,既保暖又具有巫术功能。老虎和狮子头的,是以刚克邪;狗和兔子头的,是以贱欺瞒。目的都是祈求孩子长大成人,少病少灾。

民间为什么盛行儿童穿“百家衣”的习俗?

民间儿童所穿的“百家衣”可谓一种典型的民俗服装。它来源于一种民俗讲究,就是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穿百家衣自然是一种象征,在婴儿百日(即“百岁礼”)时,亲朋好友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收集布片时,尽管邻家皆乐助“百家衣”之成,但一般紫色的布头是不肯轻易给人的。因为“紫”与“子”谐音,谁都不愿将“子”送给别人。所以,紫色的布头,通常只好到孤寡老人处去讨要。儿童百家衣是仿“和尚衣”而制的。一些和尚出家前,因为从小灾病多、养不活而交给佛门,他们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得以生存。穿他们的衣,叫他们的名字,相当于让孩子出了家,俗世凡尘中除了名,鬼神邪魔再来加害时,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了。所以,“百家衣”是婴儿的“护身衣”。这也是借佛气保佑孩子顺利长大成人的一种俗信。

小孩儿为什么要戴“百家锁”?

“百家锁”是民间用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护身符,寄托了父母们无限的希望。有关“百家锁”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时有一富户人家,连生多子均夭折,后经神仙梦中指点,向一百户人家讨来银钱,打制成锁状挂于新生儿颈上,此儿便健康成长,百病不生。由此历代流传,“百家锁”便成了民间为幼儿祈福纳祥的必备饰品。

讨银钱打制“百家锁”这一习俗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一种异曲同工的做法,即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可见,儿童戴“百家锁”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保育方法之一。

长命锁的别称有哪些?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益减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挂上长命锁就能锁住孩子的性命呢?主要原因在于,真正的锁的功能和“锁”字的字面意思给人的感觉是锁上就拿不走了,是取“锁”的双关义。还有一种解释是,人们认为长命锁的“锁”是一种具有神力的刑具,戴上刑具,孩子自然也别想跑了。

男孩穿花衣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男孩穿花衣,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子模样,是民间儿童服饰中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么,男孩穿花衣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民间习俗以为,女孩命贱好养,男孩为家传香火,命贵难养。如果将他们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样,穿上花衣服,就可以防止被恶鬼攫去。让男孩子留头、扎耳朵眼、戴耳坠,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只不过只扎左耳,戴一只耳坠罢了。

木屐的由来和晋文公重耳有关吗?

相传木屐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出国流亡19年,借秦穆公之力终于重归晋国。即位后,晋文公感念旧日追随他的臣属们,下令统统给予封赏。而为晋文公立下汗马功劳的追随者之一的介子推恰恰被遗漏,介子推也不求封赏,遂与其母隐居深山。后来晋文公闻知此事,派人屡请不出,本想以火焚山,逼介子推出来。但介子推心念已定,誓不出山,抱树同焚于山中。事后,晋文公重耳甚为哀惜,便伐此树制成鞋子,以示对介子推的纪念。当时的人们便给这木制的鞋子起了个名字叫“木屐”。这便是木屐的由来。此后,木屐历代流传。

你知道“戒指”名称的由来吗?

戒指,原名“指环”,又称“约指”、“手记”、“代指”及“戒止”等。那么,为什么要把指环这种饰物称为“戒指”呢?

古代帝王拥有三宫六院,这些皇后嫔妃,轮流到帝王寝宫中当值。据史书记载,这些后宫佳丽在“进御君王”时,都要经过女史的登记,女史事先向每位宫女发放两种小环,一种用金制成,一种用银制成,如果某一位宫女有了身孕或正好处在月经期间,不能接受君王的“御幸”时,用不着明说,只要左手戴上那枚金环,就可以起到“禁戒”的作用,女史见了就不列其名。平常则用银环,套在右手。由此可见,指环在当时,并不是一种饰物,而是古代宫廷妇女用以避异的一种标记。这便是“戒指”一名的由来。

妇女穿裙子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从前,妇女都喜好穿裙子,传说这是西施首创的。战国时期,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俘,后被吴王夫差放回越国。勾践回到越国后,和范蠡一起共谋复国大计。他们深知吴王好色,便挑选美女送给吴王,日后作为复国的内应。一日,他们在路上碰见五官秀气的西施,便召入宫中。一日,西施对越王说:“人们都说我是当朝美人,我看有些过誉,我的这双大脚不太体面。现在缠脚也来不及了,不如给我做条裙子,把脚遮起来。”可是,当时并没有那样的服装款式,裁缝也没办法下剪子。西施用了三天时间画出了一幅十八摺的长裙图案,交给裁缝去做。后来,西施就穿着这条长裙被范蠡送到吴国。吴王为西施着迷,不理政事,很快吴国就灭亡了。越王没有忘记西施的功劳,便让越国的妇女们穿起裙子,以赞扬西施为国献身的功绩。后来,妇女穿裙子的风俗从此就在我国流传了下来。

在传统民俗中,戴戒指为什么有男左女右的讲究?

我国自古以来戴戒指就有男左女右的讲究。男左女右的习俗源于我国的古代哲学。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万物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和“阳”,在传统上一般将大、长、上、左视为阳,而将小、短、下、右视为阴。男子体强性刚,属阳于左;女子体娇小,性温柔,属阴于右。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形成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传统习惯。如在排座、照相、服装,甚至在浴室和厕所的坐落上都习惯以男左女右为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在传统礼教中,左为上,象征尊严和力量;右为下,象征温柔和体贴。因此,在戒指的佩带上有“男左女右”之分。

百衲衣是一种什么样的服饰?

僧人常穿的法衣称为“袈裟”,这是根据梵文音译而来。缝制这种僧衣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是用若干条长方形布片缝成,并且只准用类似黑色的布片。在我国,僧衣又被称为“百衲衣”,因为汉族地区有的僧人为了表示苦修,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通称为“衲衣”,也称功德衣、无畏衣等。一般僧人常自称“衲子”或“贫衲”,即由此而来。后来,根据这个百衲的意思,凡是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都以“百衲”称之,如百衲本、百衲琴、百衲碑等。

妇女戴耳坠这一风俗是怎么来的?

传说戴耳坠这一风俗的由来,和三国时期的美女貂蝉有关。貂蝉原是东汉末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一名歌女,她长得相貌出众、能歌善舞,色伎俱佳,很受王允的宠爱,以亲女相看。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对他恨之入骨,但是敢怒而不敢言。王允整天为此事闷闷不乐。貂蝉便想替王允分忧解愁,与王允合议谋杀董卓。二人出此计谋:先将貂蝉献于董卓,后再暗许吕布,以离间两人之交,让吕董两人钩心斗角,互相残杀。

貂蝉耳垂小,怕自己美中不足,使董、吕二人看不上,使密谋落空。她想办法弥补,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良法,就是在家中拿些碎银子,叫银匠给自己打了一对银耳坠,挂在耳垂上。这样过了不久,耳垂果然变大了,为她的美貌又增添了不少姿色。董卓一见貂蝉大喜,吕布也对貂蝉十分着迷,董卓和吕布因争夺这一美女而激烈相斗,后董卓被杀。从此,戴耳坠这一习俗也就传到了民间。

妇女染指甲的习俗起源于我国吗?

据史书记载,妇女染指甲的习俗起源于我国,最迟在唐代已经出现。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唐人宇文氏《妆台记》中就有“妇人染指甲用红”的说法。古代妇女染指甲所用的材料,和今天不同。那时使用的染料,大多是自己制造的。制作这种染料的原料,主要是凤仙花。凤仙花俗名“染指甲草”,也叫“好女儿花”。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记载,这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植物,花开之后,取其花、叶,放在钵里反复捶捣,捣碎以后,加入少量明矾,便可用来染指甲。除凤仙花外,“指甲花”也是染指甲的一种上好材料,它染出的指甲比凤仙花更红。不过,它的普及程度不及凤仙花。

在古代人们用什么东西洗衣服?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洗涤剂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了。那么,在古代人们用什么东西来洗去污渍呢?

先秦及秦汉时使用的洗涤剂主要有:粮食浸泡液和灰水。

粮食浸泡液,即将粮食浸泡在水中,达到一定程度即可以洗去污垢;灰水,即草木灰的水浸液,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所以能去污,在当时条件下,这的确是一种易于取用的洗涤剂。

此外,还有一种混合洗涤剂。贝壳灰与栏木灰混合,可以生成氢氧化钾,用它的水溶液洗涤丝织品时,与丝表面附着的油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钾肥皂,能把丝洗得格外干净。

魏晋隋唐时新出现的洗涤剂主要有皂角和澡豆。此外,我国古代曾用的洗涤剂还有碱和茶麸。碱是碳酸钙晶体;茶麸是油菜籽炸油后的副产品,将其捣烂用水浸出的液汁中含有皂素,也可以去垢。这两种洗涤剂使用的年代不详,在明清时期广泛运用,至近代仍沿用不息。

满族女子为什么穿“花盆鞋”?

关于满族女子为什么要穿花盆鞋,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满族的先民参加一次战役,为了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要渡过泥塘,于是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底绑上树杈子,终于渡过了泥塘,夺下了城池。为了纪念那些苦难的日子和高底鞋的功劳,满族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世代相传,不断改进,就成了后来的花盆鞋。也有人说因为满族人生于关外的山林中,那里蛇虫密布,而高鞋木底走起来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能够驱赶蛇虫,所以为满族人所喜欢。而花盆鞋与满族妇女的服饰也是很搭配的,满族女子流行穿袍,平底鞋会使袍子拖在地上很不方便,而木底高跟鞋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花盆底鞋可以增加女子的身高。女子为了平衡,走起路来手臂前后大幅度摆动,显得身材婀娜多姿。

你知道我国古代妇女缠足的原因吗?

缠足是旧社会的陋习,大约开始于后蜀。相传南唐李后主曾造七尺高莲台,令官嫔窅娘以帛缠足,做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清康熙皇帝曾下诏禁止女子缠足,但形成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后乾隆皇帝屡次降旨,不许旗女裹脚,旗人才保存了天然双足。后来直至孙中山先生才解放了妇女的双足。最早的女人小脚有5种,叫莲瓣、新月、和弓、竹萌、菱角。

那么,为什么古代妇女要缠小脚呢?为什么风流文人要吟咏“三寸金莲”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女人的小脚是一种私密器官,甚至带有“性”的意味。对于已婚妇女,胸部有时都可以袒露,但小脚是万万不能在男人面前露出来的,更不能让男人碰。如果一个女人的小脚被把玩了,也就相当于失身了。

在传统婚俗中,鞋子为什么会和爱情发生联系?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鞋子常常作为爱情和婚姻的媒介,有着吉祥和谐的寓意。有的地方,鞋子是姑娘赠予小伙子的定情信物。有的地方,鞋子是占卜婚姻的手段。有的地方,鞋子是男方送于女方的聘礼;有的地方,鞋子则作为女方陪送的嫁妆;还有的地方,鞋子是婚礼上送给公婆的礼物。尽管不同地区,有关鞋子的婚俗习惯,各不相同。但都表达着共同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那么,为什么人们将鞋子作为爱情和婚姻的媒介呢?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鞋中留有亲人远足的信息,故妇女思春,以鞋作卜,便可知晓郎君的现状。另一种说法是:由于鞋子的成双成对以及“鞋”和“偕”的同音,自古以来,为图吉利,鞋子便成为了婚嫁礼俗中重要的吉祥物。在现实生活中,妇女思念丈夫,姑娘寄意情郎,也多以纳鞋底、绣鞋垫、送鞋等方式表达,既显露了女方的手艺,又寄托了思春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