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人凤大传
31989900000070

第70章 陪“太子”上海“打虎”

抗日战争之后,国统区又面临着另一场经济危机。1947年7月2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电讯,列举了一个很具讽刺意味的物价比较:在上海,法币100元可买的物品,1937年为两头牛,1938年为一头牛,1941年为一头猪,1943年为一只鸡,1945年为一条鱼,1946年为一只鸡蛋,1947年则为1/3盒火柴。到了1948年,国统区的经济状况非但没有转好,反而愈加恶化,简直到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为了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现状,国民党政府先是颁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和《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随后又宣布进行所谓的“经济改革”,企图倚靠行政手段管制经济,扼制危机。

1948年的秋天,南京连续刮起了大风,到处都是落叶,把整个街道都盖住了,阴沉沉的天空下,一切都毫无生气,好像到了世界末日,南京这个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沉浸在一种恐怖之中。

这一天,最擅长制造恐怖的人、保密局局长毛人凤正呆坐窗前,一言不发。根据特务从前线发来的电报看,国民党在大陆是待不下去了。可现在豪门世家还在纸醉金迷,上海不断传来金融风潮的消息,蒋介石让他调查是谁干的。其实这根本不用查,还不是蒋介石的那些“皇亲国戚”干的?但这能跟他说吗?说了又能起作用吗?毛人凤在心里冲自己连问了几个问题,又一一推翻,无从回答。

“叮铃铃”电话响了起来。毛人凤抓起电话,里面传来蒋介石威严的声音:“是人凤吗?你尽快到我这里来一趟。”

毛人凤不敢怠慢,立即穿上衣服,乘车向总统府驶去。

蒋介石正在房间踱步。伴随战争的节节败退,毛人凤发现蒋介石在屋内踱步的时间越来越多。四周非常安静,毛人凤悄然地走上前,“委座,我来了。”毛人凤特有的低沉语调在房间内游荡。

“很好。最近上海的情况怎么样,市面平静没有,你查出是谁在后面操纵局势没有?要如实汇报。”

“委员长,据保密局报告,上海这次市面混乱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战争形势不理想,一般市民的心理很不安定。二是确实有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使物价一日几涨,老百姓难以承受。”

“都有哪些人在后面活动,破坏国家的经济局面?”

毛人凤看到蒋介石对自己的分析有点不耐烦,又不敢说出为非作歹者的名字,十分尴尬。

蒋介石又说:“人凤,我知道你有顾虑,不要紧,说出来。敢于和豪门世家斗是军统的好传统,你要学习戴笠,学他的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学生一定向戴局长学习,只是这次军统对上海的调查还不充分,有消息说好像孔行长的大公子很活跃,还有……”毛人凤感觉如果不说出孔令杰的名字,蒋介石一定会觉得他在耍滑头,因为孔祥熙的大儿子,一直在上海做棉纱的生意,谁人都知。

蒋介石听了,沉默半天,突然说:“杜月笙最近在上海做什么,他的儿子听说很厉害,许多人家在他手里倾家荡产。”

毛人凤心里一惊,“难道老头子要对杜月笙下手?”他迟疑一会儿说:“杜月笙的儿子也在做投机生意,保密局有证据,可是杜月笙有没有参与现在还不知道。”

蒋介石沉痛地说:“孔祥熙是个败类,养的几个孩子都是混蛋,在上海带头搞投机。现在国家局势一天不如一天,他们要这些钱干什么,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经济一定要稳定下来,我准备派蒋经国到上海整顿经济秩序,你觉得如何?”

“有蒋经国先生去上海,经济形势一定会有好转。”毛人凤恭维一句。

“有的人同欢乐可以,不能共患难。杜月笙和孔祥熙我对他们可以说是非常信任,他们从我手里捞的钱应该不少。可是现在国家危机,竟然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带头搞投机,扰乱经济秩序,真是令人痛心。”蒋介石转过身对里面的一间房子喊了一声:“经国!”

蒋经国应声出来,好像没有看见毛人凤似的,叫了一声:“父亲。”

“你这次到上海打老虎,我让毛人凤先生帮助你,什么事情你可以和他商量。毛先生是我们的好同志,和戴笠一样是我的好学生,可惜戴笠死得太早。”蒋介石露出十分惋惜的神情。

对于蒋经国,毛人凤是非常熟悉的,他早就告知保密局的特务们对这位“太子”,要像对蒋介石本人一样,千万不可怠慢。蒋经国对于毛人凤的谦恭有礼也是印象深刻。

蒋经国上前握住毛人凤的手说:“这次到上海,全指望毛先生的帮助了。”

毛人凤立即说:“我主要是后勤工作,大政方针还是要靠你。”

原来,蒋经国自从苏联回国后,蒋介石为让儿子能接他的班,做了精心安排,先是让他到江西赣州当专员,后又侍奉在自己身边。现在上海的经济形势面临崩溃边缘,蒋经国自告奋勇要采用苏联的办法,以恐怖措施来整顿经济。蒋介石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让蒋经国到上海一试身手。

“你们两个先谈谈。”说完,蒋介石端起茶怀,蒋经国和毛人凤见状立即走了出来。

蒋介石的话在毛人凤的心里引起波澜,他想如果按照蒋介石的想法,现在上海的达官显贵都要杀完,这不是一个好差事,弄不好会丢乌纱帽的。毛人凤不像戴笠,戴笠天生是个混世魔王,而毛人凤则时刻不愿冒险,他想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现在在上海的风云人物孔祥熙、宋子文、吴鼎昌之流,对哪个毛人凤也得罪不起。想到这,他犹豫不决地问:“经国先生,现在上海的这种局面,你有何想法?”

“我正要问你,想听听你的意见。”

“唉!”毛人凤叹了一口气说:“现在是三分人祸,七分天命,前线形势不好,后方持权之人都想乘乱捞一把,好到国外做寓公。”

“国家都没有了,还要什么小家,有的人厚颜无耻,没有人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毛人凤吃了一惊问:“经国先生准备用铁血手段吗?”

“我在苏联的时候,曾研究过他们的战时经济政策。发现他们当时的形势和我们很相像,苏联人用革命恐怖手段,控制全国经济,最后稳定了局势。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古人言治乱世用重典,现在还不够乱吗?”蒋经国说得义愤填膺。

毛人凤有点恐慌,坚决反共的国民党总裁的儿子竟然要用共产党的办法对付国民党,他觉得自己也许有些不合时宜了,另外他觉得自己正在往漩涡里跳。“太子”当然不害怕得罪人,可他这个保密局局长官不大,在上海就连杜月笙都很难对付,更别说旁人。怎么办呢?毛人凤盘算半天,觉得蒋介石的命令不可违抗,但老面子也要维护,还是先劝劝蒋经国,不要把事情弄绝了。

“经国先生的治理雄心,我非常佩服,只是经济问题不能靠单纯的行政手段来解决,况且在上海玩投机的都是党国要员,弄不好会惹火烧身的。”

一丝不快袭上蒋经国的心头,他皱皱眉头说:“毛局长,正是考虑到问题的艰难,委员长才派我们协同工作,不能没开锣,就敲退堂鼓啊!”

毛人凤赶忙解释说:“我只是提醒你要注意事情的复杂,没有别的意思。”

“谢谢你的好意。”蒋经国面无表情地说。

蒋经国很明白,这个“经济改革”进行得如何,关系到自己今后的仕途。上海是中国经济、金融的中心,蒋介石让他去那里做经济管制的监督人,说明了对他的信任,也是蒋介石押上了大赌注的赌博。

然而,当时的社会舆论对实施经济管制,推行金圆券等改革的前景并不乐观。就连国民党的《中央日报》都将之比喻为割除发炎的盲肠,“割得好则身体从此康强,割得不好则同归于尽”。但蒋经国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告别了毛人凤,回到自己的房间,在日记本上写道:“此次经济管制,是一次社会改革运动,具有革命意义,不仅是经济的。”“如果用革命手段来贯彻这一政策的话,那么,我相信一定能达到成功。”

蒋经国停下笔,颇有几分踌躇满志地望向窗外。

毛人凤则是越发地忧心忡忡。他在官场上打滚了这些年,也都看过了四大家族的嘴脸,深刻明白杜月笙等上海黑帮的势力和手段。他知道就连蒋介石亲自出面,都不一定能够迫使这些人让步。而蒋介石派蒋经国去,很可能就是明白这件事的困难程度,不愿亲自去看别人的脸色。另外,蒋经国曾在苏联留学,了解他们是如何采用铁血手段治理经济的,颇有心得,或许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反而能取得什么意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他是蒋大公子,一般人就算再不情愿,多少也会给个面子,免得闹僵了,几方都不好看。

但是毛人凤再一想到自己的处境,马上又感到沮丧。他既没有一个后台强硬的爹,又没有钱或者权,这次去纯粹是陪死的角色。他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周旋在各方之间,做个“和事佬”,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