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
文/徐岳林
双龙风景,钟灵毓秀,水木金华。我们消受着这番惬意,在这水月洞天的道教圣地徜徉。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冰壶洞出来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阳光此时正好温驯,抚摸着人的脸颊,轻绕在膝间。空气中连着一丝氤氲的水汽,只是单纯地呼吸着,也让人感觉极为清爽。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这莫不就是弘一法师所说的“无上清凉”?而眼前的美景也使我蓦地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一些思绪缓缓袭来。
当世界还年轻的时候
一小块玛德莱娜点心就能让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让他回到贡布雷的小城,忆起他在斯万家和盖尔芒特家的生活。这样透着灵气的山水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家。那是一个古镇。红墙,青砖,绿瓦。小桥,流水,人家。每逢节日,卖糖人儿的,摆花灯的,卖鹞子纸的,写对联的,可是够小孩子热闹的。手上系着红麝串子的女孩子们还会玩送花神的游戏。
外婆的家就临水而建。女人们常常在河边浣衣。时光流到这儿的河水里也仿佛放慢了脚步。外婆是古老的镇子里唯一的中医。小时候的我总是拉开那些铜把手的抽屉,为里面的中草药配一些故事剧情,幻想出一个奇异的世界。例如,白芷和黄芪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姐妹,枸杞子是她们身边的小丫鬟,我最喜欢的党参则是白须飘飘的老者。而外婆却说她最喜欢的两味药是“当归”和“茴香”。
每天晚饭后,外公必要拉几曲二胡。流水弓、檀香木、马尾弦,咿咿呀呀的老旧胡琴在他的手里变得那样神奇。婉转的琴音间,那些古屋就静静地站在风日里。
也许它们身上的每一片瓦每一角屋檐都隐藏着太多太多的往事,等待人们去诉说。
建筑是凝固的诗,这个比喻用在它们身上确实贴切。
外公也喜欢饮茶,他每每与客人饮到至兴之处,总会情不自禁地念起饮茶的诗句:“一碗喉温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行。四碗肌骨清,五碗通仙灵,六碗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饮完茶后,他也会照例哼几折婺剧段子,“噫……美人如玉剑如虹!”然后是一声茶碗击打桌面的铿锵之音。小小的我就好奇地看着这一幕,眼前好像真的浮现出白衣鹤袍的世外仙人模样。
还是那个夏日的夜晚,蒲扇轻摇间,我仿佛做了个长长的梦。一觉醒来,物是人已非。现在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到外婆家。有时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生一场小小的病,再喝一碗苦苦的中药,再听外公哼一曲抑扬顿挫的西吴高腔。
我们总是会抱怨美丽时光走丢了。然而当我们走得太急促,骤然刹住脚步,停在一个十字路口焦灼着不知如何选择时,旧时光就会将我们倒拎起。这时我们口袋里掉出的,可能不是写满密密麻麻目录事项的会议记录,而是童年的纸飞机以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有些记忆于是就悄悄逆水而来了,在不知不觉间惹得人眼眶发湿。如今的我也终于明白外婆为什么会如此喜欢那两味看似平淡无奇的药。是的,当归,回乡。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开放的时候,我想会我想起一些时光。
就像杨绛所说:“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那时的我们也是如此。
我们会看玻璃窗外的大雨倾盆而下,坐在石阶上看雾从树林中升起,俯身嗅到野草的味道,在深夜里旋转身子,眯着眼看头顶的满天星斗。那时满膝的芳草,总是藏着心底不与人言但是说出来又让人忍俊不禁的小秘密。我们会看金闪闪的阳光在河面上戏水,想象在洁净的早晨,宽大的叶子开始渐渐发亮。
那时,白菜还保持着微胖的身材。那时,世界还很年轻。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海子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走在街上。是的,你最近一次读诗是多久以前的事了?我还记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风吹过黝黑的土地无人听见,那些女神一一去了,脚下的河水静静地流吧,直到等我唱完我的歌。你听,北岛和艾略特的句子只停留在尘封的诗集里。快节奏的生活甚至要将人们的时间凝缩着使用。人们相信三步并作两步走可以更有效率。于是,我们二十而立,三十而不惑。
现实主义者说,沉醉于诗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理想主义情结,而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中。古人不是早有诗为证吗: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皆虚化,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没有人能把火焰再还原为森林,把炊烟再还原为那个温暖的老柴屋。躺着的只是海的深,站着的也只是山的高。而我却想说,既然诗歌已经注定出现,同样,也没有人能把诗歌再还原为白纸。
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都有过看见月亮离自己很近的时候,近到似乎爬上树就能够到。哪一天,当我们知道自己离月亮有多远的时候,说明我们真正长大了。
必须承认,我们毕竟是活在现实中。但是,当理想照进现实,毕竟还存在这样的可能,可以伸手握住那束光。
是的,我们终究都要保留或构建起一片精神的自留地,在那里重遇一个未知的自己。那里的他,脚步并不如此匆匆。
对于“理想”这个词,有人坚信不疑,有人疑虑重重,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似乎还有些沉吟的深度。而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们,总能将一些矛盾驾驭得游刃有余。
他们只背上一个单肩包,留给世界一个年轻的背影。他们说,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和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那些金子般的声音,是混于尘埃的激情。久未归去的地方有等待他们已久的风。
声声慢中,他们知道,几根傲骨会哽到自己的喉。
那些自由行走的花
群山奇峰翠竹映,智者禅寺钟鼓鸣。黄大仙宫殿中,道者燃着香烛,点着祈福纸,斋醮科仪里,有一种肃穆的虔诚与敬畏。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里,人是需要有敬畏之心的。我们的心中必定要留有这样一块神圣不可亵渎的土地。
山水若有道,笔墨亦随心。真实的风景永远比任何名画都要生动。它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与胸怀。冰壶洞之上,鹿田湖凝碧的水痕,是田园牧歌的回响。
仿佛所有的声音都贴着水面经过石桌的晕透,按摩着耳膜。难怪卢梭会说湖是神的一滴,难怪李乐薇会在他的空中楼阁里挂上一幅名叫自然的画。足下是平静的湖水,眼前是倒映的湖光。青山,晨光,云水间。小憩,驻望,不知还,流连忘返。倏忽之间,我的耳边响起这样的声音:不如归去。
我想,乔伊斯会同意我的观点。他的历史循环理论也同样在强调着回归。像他最知名的小说《尤利西斯》一样,在《为芬尼根守灵》中,他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荣格心理学的视角解剖人物,堆砌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史典故,引入大量的自造词、隐喻、双关语。但小说的时间是夜晚开始黎明结束,夜与昼相连相接,循环不断,全书结尾的最后一个字正是开篇的第一个字。这种循环中,透出一种深切的归情。
1787年,托马斯·哈代写出了《还乡》。他认为还乡不一定要衣锦,也不一定要等到年岁有加、岁月沉香时。我们或许可以在某个时候,回去看看那些自由行走的花,是否还开放在那片花园里。
陌上开花可缓缓归矣。东风且暂借,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今日,我不再是过客,我是个归人。
据说每个城市的108路公交都能穿过这座城市的心脏到达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最冷的季节报了城市另一端的补习班,每天要顶着刺骨的严寒站在公交站牌处等待108路的到来。十分钟一趟的频率让当站即上车的概率降到了最低,十分钟的等待,经常看着车尾从视线的最角落拖着冒着暖热尾气的尾巴行驶向最远处,那是前往另一端唯一的途径也是等待漫长忍受冰冻的初始。
108路是唯一一路可以到达城市所有站牌的公交,无数人的等待为了这最后一班的希望。可以看到迟到的上班族,准备去远郊市场批发蔬菜的菜贩,还有就是像我这样在寒风中等待着的不同目的地的不同的人。有着每个人不同的目标,却选择了在同一个地方等待同一路公交车,不仅仅是因为108路的行驶路线四通八达,更因为这是唯一一辆可以载动所有期望和等待的装着经久不息发动机和始终在旋转方向盘的车子。108路带给了太多人消失的方向感和存在感,或许也是因为我们给了108寄托的机会,所以它才会选择兢兢业业地传递着我们的每日每夜的生活和未来。
等待108路的人,大多在这座城池的所有人看来都是闯入未知地的陌生人。
他们与这个幽静却不乏机械味道浮夸味道的城市看起来格格不入,寒冷的早晨,被看成异乡人的他们拿着从小吃摊那里刚买来的鸡蛋饼,热气配着嘴巴里哈出的日期模糊了眼睛前面狭小的世界,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日子嘴巴里生硬地咽下放了太多盐的鸡蛋饼持续了多久,只是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像是寄生在痛苦边缘的奋斗者,每天要起早贪黑顾不及冷暖地等候108路的缓缓到来。
看着不同的人换着不同的姿势在站牌处等待108路车,自己却也把自己想象成了这种市井人眼里所谓的异乡人。哈欠声哈出暖白的热气,让清晨的城市浮躁了不少。其实我们也很想多看一眼这座城市仅存的美好,当一种现代化的人际纽带自然关系被时间加速度给轻松超越,我们已经顾不及生存原始的意义,只是像上了发条的生命一样在同样的时间守着惺忪的睡眼和缱绻的背影等待寄托着未来的108路。
失望总是会有的,还有好久好久才可以等到108路车。看着公交车牌流动的数字,心里一直在默默期盼着108路的到来,可事实却不紧不慢折磨着所有等待着被冷风贯彻的心灵,在最后一个穿着西装革履的男士吃完最后一口鸡蛋饼扔掉塑料袋之后,十分钟只剩下最后的三十秒了。
等待让这世界的一切景物都变得缓慢,和疾驶的车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一个弯曲的背脊后都藏着一颗不为人知的心灵,这颗神奇的结构里蕴含着多少沧桑和炽热,毕竟我们谁也不知道。30秒的时光可以宣判今天108路班的司机是否守时,却也可以宣判每一个等待者最后的心跳是否足够沉静等待希望的到来。
回到最初的起点,我们都可以是这座城市最原始的缔造者。只是我们因为种种原因,因为不同的样貌,因为不同的穿着,不同的身份,使得这座城市给我们每个人划分了不同户型的身份和看人的眼光。最高层和最低层人不同的区别不是心的狭隘与宽广,也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上帝分给他们的是别墅大户型和经济适用房。
冷风过境让百草荒芜,无数次工业革命推动的世界工业文明的产物失去了最后一丝原本的生气,我们在这种可悲的文明下生存长大,懂得了应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怎样的人,也懂了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唤回怎样的一颗离开的心。学不会太多的东西,可是正如在等待时候那颗祈祷的心,天生的央求者。因为我们彼此都知道,108是这一天的希望。
等待是造物者赋予亚当和夏娃最精美的礼物。在等待中我们仔细地窥探着这个脆弱的世界,是如玻璃幕墙般的奢华还是马路脚上天还未亮就已经打扫完毕的环卫工人。等待是不同表演的开场,为了演好每一幕,等待给了大幕拉开前急迫的心跳。放下一切过后的冬天,会有许多人露出久违的笑颜,温度回升,终于不再需要穿着笨拙的羽绒服等待了。
108路终于还是迟到了,30秒的等待让人们不停地解锁手机或是破开被袖口挡住的手表。迟到了一分钟,而这一分钟让多少等待者心如死灰,这一分钟带来的可以是上司因下属迟到的训斥,可以是送货老板的千方百计埋怨,可以是补习班老师惩罚的十遍英语课文,也可以是等待者自己被自己宣判今天的死亡。
今天108路的司机换了一个人,是一个中年人,他戴着白手套,苍白的脸冰冷的眼睛紧紧盯着每一个上车的人是否有投币或是刷卡,白色塑料杯里面泡着大概还是温热的绿茶,茶叶已经沉底了。108路今天又是满员,司机不耐烦地回头看了看最后一排的乘客。
“不能再上了,等下一班把。”这一句让最后一名乘客收回了已经踏上车的一只脚。大概随之而来的是无限的失望和埋怨吧。108路的到来让所有等待到已经快要入眠的人春风一夜,却又因为埋怨让一些人的心顿时掉进了深渊。这一起一伏,真的是折磨人。
不过幸运的是,我成为了108路倒数第二名乘客,选择了最后一个空着的位子。
最后一排尽管颠簸却也让我这颗悬浮着的心有了些漫长等待后的安慰。反倒有些感觉对不起那最后一名乘客,或许他是要急着去工作,或许老板会因为他的迟到而炒了他,或许如果当时我把这珍贵的机会让给他,他就可以不用这样狼狈的离开了。
我竟然觉得自己有些冰冷和无情。但是没有办法,其他人却不会这样认为。
108路缓慢的启动了,那颗经久不息的发动机又发出了轰隆的运转声,车厢内的空气顿时变得暖热起来,我坐在靠窗户的位子上,突然看见了那最后一个乘客,他绝望的眼睛紧紧盯着108路的窗户,然后风景开始流动,那个人越来越远。
108路渐渐在视线里消失,成为了一个黑色的圆点。
在临安读大学,是久闻天目山名气的。我知道它可以追溯到高考结束那年暑假,因它早被激越唱起,在学校校歌的开头。而我一直却是痴迷这个名字,天目,像是不染尘埃。
而关于它的形貌,我只是知道它美,却不知道它怎样美。就像那些在心里流传的风景那样,以模糊的姿态在远处孤寂地朝我亮着光,于是说要去,要去。却不知是哪一天。因为我们也是知道,很多盼望常常是会流失于时间,最终留下一段遗憾。
直到那次在去玲珑山的路上听到有人谈起它。我零碎听到“古树”“历史”
这些词。当即那串模糊的光在脑海亮堂起来。我想看树,想看年轮在光阴里累积后的模样,想看那不言不语地与岁月和平共处的姿态。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天目山会如此从容不迫地与我的愿望契合。那真是树的海洋。
我知道天目山有树,但不知道有这么多树。我们乘车上山,那一路上,天目山已经默不作声地向我们呈现了它广袤林海的冰山一角。我是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山路十八弯”,心中暗叹司机师傅的开车技术,上山公路蜿蜒曲折,徘徊而上,人随着惯性两面摇晃,司机师傅安之若素地打着方向盘,并不理会我们对窗外绝景的赞叹,也不理会我们随着车辆的不停拐弯而发出的尖叫。那平静中,也隐藏一股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