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手而去,却在离开时带回来了一个二等荣誉证书、艺境送的手链、之涵折的一百多颗星星、一张张从陌生到熟悉的脸孔和一段段正在萌芽的情谊。发生的事太多,我记不住每一件事,如果我很少甚至没有提到你,请原谅我,但毋庸置疑,你们陪我度过难忘的几天,你们在我心里。
回来之后段立文还有黄萍都和我说过一段意思差不多的话,她们说,好在现在的你不是真正的明星,所以我们才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机会一起吃饭聊天谈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毕竟是因为那些走在路上的人,不然谁会那么傻瞒着家人跨过一座又一座城市,在过年之前去到冰冷陌生的魔都?在前往青松城接落单的吕梦婷时我在出租车上问司机,你觉得上海怎么样,他想了一下才摇摇头说压力很大。
魔都终究不是一座适宜平常人居住的城市,带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冷漠感,就像时时刻刻弥漫在空气中的水雾一样。但我爱它,爱那些因为它而从远方奔赴而至的人,你们才是我在路上捡到的最亮的金子。我不是来实现一场梦,我是来看你们,我更不是来看星星,我就是星星。
我们可不可以剔除掉彼此的高傲冷艳,放下彼此的身份和立场。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陌生的城市相遇,或偶遇,或相聚,我们还能叫得出彼此的名字,我们可以在路边,在蓝天下坐下来,饮杯酒也好,喝杯茶也罢,说说共同认识的人,想想以前一起参加过的比赛,至于那个比赛叫什么,已经不太重要。我们可以趴在走廊上,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瞄瞄长长短短的裙子,然后在风吹起的那一刻异口同声地说出那句久违的话,飘起来了……这就够了。
改变
可能1997年的我,有些时候,还是过于幼稚了吧。就好像我总是幻想着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些什么,我总是期许着能凭借写作去指点些什么。改变,有时候就是显得这么遥远。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一初出茅庐的小透明,文学圈子里的新人,甚至连新人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我,也总是满怀热忱地指望着有一天能去接受读者的欢欣。能有盼头,这是种朴实的希望。除却一些在文坛上能够一帆风顺的上天的宠儿以外,余下的,可能都经历过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吧。
我还记得那年麦家来我们这儿做访谈的节目,那时候我才初二,到了提问时间,我问了他一个有关教育制度的问题。现在想来,那个问题或许显得又幼稚,又可笑,只是我从来没有忘记的,是那些听众所给予我的掌声。在场的人多是大学生,随便拣一个人也能听出我问题里的漏洞,但我心里深深地明白,那些掌声,是他们对于我一个初中生能直面敏感话题的勇气的喝彩。
也许在一个访谈节目上的提问并不能去改变什么大的东西,就像政府的宏观调控调不了房价一样。但是那天之于我写作道路上的插叙,却异常精致,至少我知道,我的问题可以引起那些鼓掌的人的思考,我的某些言语,或许不能像一个名人一样一呼百应,可至少我能向世人证明,我努力尝试着去改变了。
那也是个冬天,麦家穿着朴实的夹克,一脸平凡地走上台前,就像我爸说的粗话一样:他要是走在街上,被我打一顿都说不定。或许平凡的生活与成长,之于我们的一生是个渐变的过程,许多人的一切按部就班,也有些人愿意去偏转航向,所以前者等待奇迹,后者创造奇迹。
选择
麦家的访谈结束时,才发现那天并不只我一个初二的学生,恰巧一个同样爱好文学的同学也在那里,回去的时候,她问我为什么这么迫切地想去改变些什么,我只是回答,如果人人都不去改变,那这个世界只能单曲循环下去,我想去改变,是因为我想去为自己,为别人创造更多的选择。但我也能体味她的心理,她与我,是那时我们班最能写文章的人,她的文笔很美,文学底蕴也很深,所以习惯于创作精彩的玄幻小说,之于她,对于写作更多的应该是兴趣,而之于我,我更愿意付出。
我知道她这样问我,也只是因为看不惯那时候我与我们的语文老师闹得不可开交。
就好像小时候只知道黑是黑,白是白,不假思索地便接受了外界所寄予我们的一切。当懂得了如何思考时,有的选择了质疑,有的人选择了顺从。所以某些感性的选择,往往是决定了人生走向的要素。
只是那时候我天真地以为,和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斗嘴、吵架,便是所谓的捍卫选择了。精神洁癖导致了我最终一个学期连续写了八篇抨击丑恶的文章,我也连续八次突破了校史上的最低作文分纪录。这八篇里,有写大的方面的,也有写小的方面的。那时候我还意识不到,我费尽了心思所固执地认为自己做出的潇洒选择,某种意义上是那么无畏。不过某些事情或许回头想想是无所谓的,但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坚定了那时候的选择,这样看来,那便不再是选择,而是抉择了。
初三时,我继续着一贯的作风。其实最初的我也并非是这样,初一时我才尝试写作,那时候的语文老师是另一位姓邹的女老师。最开始也只是受到了她的鼓励才尝试写作的,我也曾因文笔的美丽细腻而风骚过一阵,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了这样的文章并非我心中最真挚的诉说,到了我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或许我才真正地明白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相去的时间也并不久,等到我终于把初三时的语文老师惹怒的时候,她甩给我一句:“你这么有能耐怎么不去参加新概念拿个一等奖啊?”那时候我的境地,应该是初中三年里最悲怆的一段时间吧,因为成绩不好,父母对我的态度也不甚明朗,班主任连同其他几门科的老师都觉得我的心理已经扭曲,也不愿再与我多说什么,在同学眼中,我只是个淡漠失败而又喜欢装的人。那时的我,迫切地需求一场胜利来证明我自己,于是十五届的新概念我连投了十四篇稿件,只是我失败了。我现在才明白,那时候的失败,更多的是因为我已经渐渐背离自己的初衷与梦想了,我只是迫切地想证明些什么,迫切地想取得荣耀来嘲讽世俗的不理解罢了。那些违背了本心带着浮躁的作品,自然不能够改变我的命运。
之于梦想与初衷
从选择到抉择,经历的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至少我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种种黑暗。我也看到了原本似乎温馨的我的家,其实也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样的美满,过去只求了吃穿不愁,我过着平凡充实的生活,可后来我才看到,我的家庭并不富裕,我的父母会为了很多生意上的事发愁,也会为了让我读个好学校而不惜代价买一套需要我们贷款三十年的房子。而我的爷爷奶奶,也会为了帮助我爸妈节约开销,毅然决然地来到城里,为我家开的快餐店打理。
有一回一个很有权势的人来快餐店里吃饭,喝了很多酒之后开始撒酒疯,我的爷爷被他推倒在地,为此,爷爷在床上躺了几个月,脚上也落下了病根。我的父亲因为和他争执而被他撒泼咬破了手指。后来到了派出所里,民警只是调解了一下,便没了后话,那个人并没有赔偿店里被他打破的东西,也没有赔偿医药费,甚至连一句道歉也没有,所有的苦难与现实,都要自己承受着。我为此而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人的悲哀与无助。所以之于我写作之初便有了一个能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的初衷。
后来,我也意识到,光是身边的人能过得好一点,并不够,中国有的是底层人民,他们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作为维护权利的底气,只有甘于受欺负。如果我按照最最普遍的方式成长,以后我或许也能够混到中层社会乃至上层,就像我母亲说的,我们做这么多就是为了以后你不用再活在底层,不用再看到这些不公。只是如果真是这样,我或许就永远失去了作为我自己的本心了吧。当那时做出的选择充斥大脑时,我的初衷也逐渐升华成了“让别人过得更好一点”。如今想来,哪怕只是一丝我为别人创造的快乐抑或是幸福,我也能知足了。
母亲也曾苦口婆心地劝诫我放弃写作,安安心心读书,然后考个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这样对于一位母亲或许能更加放心吧。即使我知道这一点,我也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和母亲起争执。这几年的坚持,的确很累,但也足够奠基我以后的道路。
2013年冬天,十一月我终于发表了这辈子的第一篇文章,母亲虽然高兴,可也还是不屑一顾,她说,写得再好又怎么样,郭敬明、韩寒这样的人毕竟也是少数。
可我不介意,就像之前说的,能有盼头便是种朴实的希望。2014年开年,我也如愿以偿入围了新概念,原本我还想呐喊那句歌词呢:“平凡的苦衷,说爱说痛都太朦胧。”之前还在可惜当年的语文老师没能看到我的这一天,不过,现在已经不重要了,我迫切地想感谢一个人,那便是我自己,说我自恋也好,不要脸也罢,我只想对自己说:“感谢那时的你坚持到了现在,我一辈子为你骄傲,也为梦想骄傲。”
就像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样,我有一个梦想。
我在那个冬天选择了去改变这个世界,如果这样的改变,能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那这便是我的梦想。